分享

曾国藩为何特意嘱咐弟弟,平日多跟挚友、同僚借钱?背后充满智慧

 四季视野 2022-11-06 发布于北京

一天,曾国荃收到哥哥曾国藩的来信,在信中,曾国藩特意嘱咐道:“你一定要谨记我的话,平日里多去跟你的挚友,同僚去借钱。”见到此言,曾国荃虽百般不解,可他仍旧遵守哥哥的嘱托,隔三差五地便向身边的朋友,同仁去借钱。

曾国藩之所以让弟弟借钱,在于他平时也有借钱的“坏习惯”,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曾国藩怎么可能会缺钱花。没错,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曾任过两江总督,他肯定是不愁吃喝的。然而,这般有权有势的权臣,却是偏偏喜欢跟邻居,下属去借钱。



1841年,曾国藩为了过年,只好找旁人借钱,《曾国藩家书》中,他给父母的家书写道:“男今年过年,除用去会馆房租六十千外,又借银五十两,前日冀望外间或有炭资之赠。”

事实上,借钱的本意并不是因为钱,而是为了看清人心、树立形象,避免他人的算计、与人为善,于己为善,这三点原因,才是曾国藩的用意,也是他智慧所在。

首先是第一点:看清人心。人与人在交往时,藏得最深的便是真心,若非利益相关的事情,就很难看清对方是否真心地对待自己。为了试探他人真心,曾国藩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跟人借钱,看对方的态度与行动,判断谁是真心想要帮助自己的人,谁是只会嘴上说说的人。

有句话讲“借钱的都是大爷,要钱的都是孙子”,指的是人在借完钱后就换了一副嘴脸,到时间了,也不提还钱,债主因此很被动,甚至还要低三下四的求着别人还钱。所以说,不管是谁,都只愿意把钱借给亲近的人。而曾国藩每次借完钱后都会及时归还,除此之外,他还会准备几样礼品,用来答谢对方的慷慨解囊。

如此一来,他人都觉得曾国藩是个有诚信的人,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曾国藩的美名便人尽皆知了,因此不认识曾国藩的人也会想要主动结识他。若是曾国藩有难,这些人也定然会对其施以援手,因为在他们心中,曾国藩是个诚实,诚信,值得深交的人。这番操作便对应了第二点:树立形象,避免他人的算计。

晚清期间,曾国藩位极人臣,手中掌握着重权,可越是靠近政治中心地方就越是尔虞我诈,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谨慎。曾国藩是个聪明人,他深谙朝廷中的行事法则,因此才能在朝中混得如鱼得水。

在朝中行事的第一准则是洞察人心,只有摸透了人心才能让自己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朋友到敌人的距离看似很远,实则都在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多是嫉妒。显而易见,曾国藩的权势与地位足够引起他人的嫉妒,可在朝中官员大多都敬佩曾国藩,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所用方法便是借钱与花钱。

仅1841年一年间,曾国藩送出的份子钱共计70多两,自己请客又用了40多两,加在一起近110多两。这样的宴请朋友的方式,也让曾国藩没有什么钱。人们会想:“曾国藩这么有头有脸的人物还要到处借钱,这日子过得还不如我呢。”这样一来,人们内心有了优越感,自然就不会再嫉妒曾国藩,曾国藩也便少了一个潜在的敌人。

用借钱来避免他人的算计,实在堪称高明。然而,他最高明的便是,与人为善也是于己为善。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然而曾国藩借钱,不光是为了自己,还为了百姓。



1843年,曾国藩获得了1000多两银子的出差费,他便将其中的1000两寄回老家,只不过,要求600两用于父母兄弟过年,400两资助贫困乡亲。此事让他的兄弟颇为不满,毕竟,当时他们还欠着别人近1000两,这些钱好不容易够还债了,却还要拿出近一半的钱捐赠,他们直接指责大哥“有近名之心”。

曾国藩知道父母与兄弟的不满后,他在《曾国藩家书》中分别给父母与兄弟写了两封信。给父母的写道:“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给兄弟的写道:“凡盛衰在气象,气象盛则虽饥亦乐,气象衰则虽饱亦忧。”

就这样,他用理做通了家人的工作,让家人尽最大努力支持了他的善行。二弟曾国潢在大哥的影响下,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四弟曾国荃,也成为了清朝名将。为了曾国荃日后的发展顺利,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虽然曾国荃起初并不明白哥哥的用意,可在他听话照干了一段时间后,也不得不感叹哥哥的高深。

曾国藩的成功在于他的坚持与勤奋,也在于他高深的智慧。他见过云端的风景,也曾被人贬到尘埃里,可不管怎样的境地,他都始终保持专注与赤诚。正是他的智慧与信念,促使他率领千军万马,用道德与学问成就千秋伟业。


尽管曾氏流传下来的著作极少,但仅就一部《曾国藩家书》就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一共近1500封。常言道:“做官要学曾国藩,做事要看曾国藩。”来一套《曾国藩家书》,看看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看看他更多的治家治学之道,成就自己,成就家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