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双敏|| 牛

 西宁的表情 2022-11-07 发布于青海
 
Table qing in Xining

|赵双敏(青海)

农耕文明以后,被驯化的牛是农民家中的大家畜。过去,包产到户前后,在三秦大地,特别是山区,牛是生产队和农户劳作的主力军。在眉户周(眉县户县周至县)一带,这里盛产秦川牛,体型高大,毛色发红,叫声粗壮,性格温和。田间地头,沟里坡上,时常看见它们拉车驾辕,耕磨耙打,犁碾播种的影子。春播时鞭打春牛,夏种时呵斥老牛,秋收时累坏黄牛,只有冬藏时才歇口气,晒晒太阳。牛吃的是草,拉的是农家肥,死了还要贡献出一身皮毛血肉。马有冲劲,牛有顽劲诠释了秦川牛勤勤恳恳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精神。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羊肉膻气牛肉顽,想吃猪肉没有钱,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老黄牛的坚韧顽强性格。

包产到户后,我们家分到了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病牛,在父亲的细心调理下,这头牛药到病除,毛色顺溜,干劲十足,焕发了青春活力,为我们家出了不少力,真应了那句“老牛老马富三家”的老话。每到周末放学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牛圈看看老黄牛。割草喂牛,起圈拉粪,晚上饮牛,这些是放假必干的家务。

 到青藏高原参加工作后,环境变了,再也看不见黄牛了。到处可见的是高原之舟“牦牛”,这种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牦牛体型不大,毛色纯黑粗长,善奔跑,耐严寒。不仅给草原上的农牧民提供鲜奶食肉外,还是良好的运输工具,能驮能载。毛发更是擀毡编绳的好原料,在茶马古道上功名显赫。就连拉的粪都是烧火做饭熬煮奶茶的上好燃料。牦牛尾巴是上好的拂尘刷刷,我曾经作为礼品送过朋友。

初次看见这个不长角的“牛”,好像全身披着长长的蓑衣,黑不溜秋,懒散地啃食着草根,在广袤的草原上显得悠然自得。别看它此刻温顺,发起性子来一犇三尺高,牵着不走,打着后退。它虽然不会驾辕拉车,犁地耕种,但是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品格不输于家乡的老黄牛。

随着生活的变迁,我们经常去四川,大西南的水牛走进了我的生活。岳丈家世居川中,记得家里养了一头“德昌水牛”:肚大腰弯,披毛灰而稀疏,角粗大而扁,全身沾满泥土,其貌不扬。四川气候潮湿,牛棚里除了稻草还是稻草,那头大水牛一刻不停地咀嚼着。冬春农闲季节,见不到几个好太阳,稍有暖阳,岳父就立马牵出去,晒晒太阳,整理皮毛。惊蛰过后,水牛的幸福日子就结束了。农事开始了,套上家施,下地工作。水牛旱地里干活不行,到了水田如鱼得水,在齐腰深的田里昂首向前耕秧梨坝,风驰电掣。干累了卧在河沟池塘,仅露出一对弯弯的犄角,即凉快又不怕蚊虫叮咬。

现在农村养牛的散户不多了,水牛也完成了她的使命,几乎不再耕种劳作了,回乡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南充嘉陵江边的农户集中养牛,据说养的都是肉牛,为“灯影牛肉”提供原料。前几年有幸去蓬安县油坊沟参观了“百牛渡江”的壮观景象。这些牛膘肥体壮,身材魁梧,早上在头牛的带领下,蜿蜒迂回,浩浩荡荡游过百米宽的嘉陵江,到对面的太阳岛月亮岛上吃草,晚上又跟着头牛游回栏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牛也给当地的旅游做了贡献,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不管是什么牛,哪怕是蜗牛,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无私奉献。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也适用当下,继续激励我们勇毅前行。

 2022.10.26写于疫情居家中

作者:赵双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