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营销3.0:进化的力量,看刘春雄“bC一体化”10讲!

 米多大数据引擎 2022-11-07 发布于广东

前言

进化的力量,是刘润在2022年度大会上提出的关键要点。人类社会在进化、商业模式在进化、企业经营在进化,同样的,营销体系也在进化。只有相信进化的力量,才能应对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为,机会往往都藏在不确定性里,企业只有不停地进化,才能扒开不确定性,找到确定性。

数字化正是企业应对不确定性最有效的方式,数字化从来都不是去颠覆某种商业形态,它存在的价值是赋能、重构,解决企业以往所解决不了的问题。数字化发生在各个方面,而营销体系的数字化,是传统企业在“增长”中最能体现出价值的。

营销数字化研究院院长刘春雄教授曾说过:“在不确定的商业世界中,数字化是唯一的确定性。数字化的突然加速,可能迅速拉开领先者与你的距离。”由刘教授出版的新营销系列书籍,正恰逢数字化改变了营销的时期所诞生。中国营销体系在刘教授的指引之下,不停地进化,新营销的三部曲《新营销》、《新营销2.0:立体连接》、《新营销3.0:bC一体数字化转型》,在不停的变化、进步。特别是作为收官之战的《新营销3.0》,是目前国内营销体系最具前瞻性的理论,它致力于用数字化打通分销全链条,通过数字化把厂家(F端)、经销商(B端)、零售商(b端)和用户(C端)全部打通,提出的是数字化新营销运营的方法论和落地操作模式。这套模式,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在初步尝试,也获得了初步效果。营销只有不停地进化,企业的发展才有更多的机会!把握机会,看准时机,会事半功倍。因为,bC一体化是目前企业发展最具红利的商业模式!

“bC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零售店与用户一体化运营。2019年5月,刘春雄教授首次提出“bC一体化”概念,是为了给传统渠道企业的数字化变革找到一个抓手。“bC一体化”在操作层面上有四层含义:

1.bC技术绑定;

2.单店社区是渠道数字化的最小运营单元;

3.bC互为杠杆的支点,先用b激活C,再用C激活b;

4.“bC一体化”改变渠道逻辑。

bC一体化10讲,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梦想!

第一讲:bC一体化的三种形态

直观来讲,bC一体化主要以三种形态呈现:第一种是S2b2C典型的呈现形态:社区团购。平台是S,团长是b,C是消费者。第二种就是比较常见的F2b2C,F是厂家,b是零售店,C是消费者;第三种呈现形态就是分销bC一体化,这种形态适合大多数做深度分销的企业,因为深分的企业一定离不开零售,即b端,所以它呈现的形态就是F2B2b2C,F就是厂家,B就是经销商,b就是零售店,C就是消费者。这是完全以深度分销为链条匹配的数字化。在这三大呈现形态里,三者的共同特征就是离不开b,因为它是最终触达消费者的。

第二讲:什么是bC一体化?

从技术角度分析,bC一体化也不是TOb加TOC,而是TOb和TOC这两个作为技术上来说是一体的,大概有2种技术手段。第一种技术手段是bC双码,bC两端同时扫描一个二维码,实现两者技术上的关联;第二种称为bC小程序,b端在后台注册、c端在前台注册,实现bC的从技术上关联。bC两者绑定,即可了解C是由哪个b端的客户引导的。这就涉及到未来的分润体系,一定是谁引流、谁分利。因此,从技术上实现两者绑定,是必然的,否则b端不愿意引流。从意义角度分析bC一体化,具体可以从4个角度来讲。分别为分销与动销的一体化、推力与拉力的一体化、认知与交易一体化、以及线上线下一体化。

第三讲:从bC一体化视角看数字化

阿里巴巴的参谋长曾鸣在《智能商业》中把数字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B2C,就是电商以及新零售、私域的呈现形态,这个过程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那么数字化的未来是什么?站在厂家和经销商的角度,就是bC一体化。

第四讲:bC一体化的核心主导方为什么是厂家?

bC一体化有三个主导方,分别为厂家、经销商、零售店。毫无疑问,核心的主导方是厂家!首先,它是数字化体系的设计者;其次,它就是一个操作模式的探索者;第三,它是渠道资源的整合组织者,一个厂家、千个批发商、经销商、几百万个b、上亿的C,这叫百万终端、千万触点、亿级用户,这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未来是通过线下和线上两条路径串联起来的,需要非常强的组织能力,而厂家才具备这种能力;第四,它是新的分润体系的设计者,bC一体化的分润体系和传统渠道的利润分配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它是基于引流、基于流量来源的分配体系,只有解决了利益的分配问题,才能够保证三端共享C端资源。

第五讲:B端为何不可或缺?

从运营角度来说,在bC一体化的六双组织体系里面,有一条(体系)叫双中台。双中台,第一是厂家的中台,第二是区域的中台。区域的中台解决区域市场里线上线下结合的地方政策问题,因为中国大到每个地方的差距、政策、成熟程度都不一样,所以需要经销商来做区域的中台。其实大多数的行业巨头,在过去市场部的设置里,也是双市场部:总部有一个市场部,每个区域也有一个区域化的市场部。所以数字化,双中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bC一体化里,仿佛没有存在感的经销商B,其实仍然不可或缺。

第六讲:为什么bC一体化离不开b端?

现在的零售仍然有70%是通过线下完成的。这里面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像可口可乐的直分销;第二个叫深度分销,通过厂家、经销商、零售店送到消费者手上。他们都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离不开b。我们国家这个零售终端网点大致有600到700万家,这些规模承载了目前,特别是在总量里面占70%份额。

怎么样把深度分销体系实现数字化?答案就是一定要和b端结合,而且一定要有b端的利益。数字化推进到现在能够TOC的,基本就要通过bC一体化完成中国零售全面的数字化改造。

第七讲:bC一体化为什么一定要依赖b?

从数字化运营的角度来讲,bC一体化必须经历连接、激活、运营三个阶段,之所以要选择b作为运营的主要方,是因为它在激活和连接用户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b可以通过线下激活(进店)、地推、社群等方式,激活用户,这是b的优势——与C有天然的强关系。

第八讲:b端凭什么配合bC一体化?

bC一体化里面的b凭什么受厂家、经销商的主导来做bC一体化?这里面就是利益的核心驱动。里面有三个关键:第一就是静悄悄的做好,让b端尝到甜头;第二是营销视角,增量思维,只要有增量,b就愿意配合;第三个是分润体系,流量是b的,利润就应该有它的份。

第九讲:bC一体化的分润体系

bC一体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线上线下结合一体化,分润体系就是基于流量,解决线上线下分润问题。

第十讲:bC一体化的三大原则

一是三方共享用户,只要用户上线了,那么每一个参与者包括厂家、经销商等都在享受用户的数据及流量;二是线上线下结合,包括打通三度空间——线上社群网络空间打通以及认知交易关心三位一体;三是核心要点,即分润体系。这三个原则完全不同于ToC,这也为我们的bC一体化运营增加了复杂程度。

小结:米多bC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一元换购:大部分传统企业基本上通过信息化管理软件/工具,完成FBb的转型升级,借助深度分销模式也基本上完成了百万b端货架的覆盖,即便这样,对b端经营和赋能始终还是欠缺的,因为b端是让F端接触C端最直接的终端场景,一旦无法满足b端的“即时利益”、无法满足C端的“即时互动”,产品动销率必然受影响!“一元换购”营销场景能够让企业无感知、无障碍地完成bC一体化。

首先,能让F、B和b对全渠道关系、产品分布、销量分布一清二楚;其次,让数字化与深度分销无缝对接深度分销解决了F2B2b问题,为企业实现百万终端亿万粉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再者,让厂(F)商(B)店(b)三方共享用户流量;最后,让利益分配可以在后台自动完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一元换购”的奥妙!》进一步了解)

bc双码关联:以码为入口,通过扫码激励为主要的交互动作,只要b端C端一旦扫码,两者即可实现关联绑定,解决以往b端与C端割裂的状态。在包装上,主要呈现的形式有“盒内码”“箱内码”,大致上是b端扫箱内码、C端扫盒内码。通过bC双码,一件货品,在哪个门店被哪个用户购买,后台很清楚。或者说,用户到哪个门店购买产品,同样是清晰的。

因此,bC双码一般通过货品形式体验,以货品为连接用户的触点,而且bC端的所有数据,厂家(F端)和经销商(B端)在后台系统清晰可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解读“bC双码关联”!》进一步了解)

一码双奖是:针对b端(门店老板/导购员)、C端(消费者),这种场景在行业的应用中十分广泛,可以有效提升C端整箱货品购买率、门店老板的上架率、导购员的推销率以及提升导购员的核销效率等维度。一码双奖能够让b端、C端都是统一的流量入口,分别构建b、C端的账户体系,既收集了b端数据,也收集了C端数据;而且根据b端、C端的用户属性,让促销费用在线化精准触达。

具体实现方式是一个码发两种奖励,b端扫发放b端的奖励,C端扫发放C端的奖励,两种角色都可以获得奖励,但是两种身份都只发一次,而且品牌商(F端)无需在产品上印两个标签,可以节省二维码的印刷成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一码双奖”的真相!》进一步了解)

打通企业微信:b端赋能4部曲!F端的b端可以是门店老板、导购、KOC,业务员等多种角色,F端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渠道结构,对b端进行赋能。目前利用一物一码+企业微信是对b端进行连接、赋能是比较有效的手段,借助带有码的货品在渠道流通过程中,b端只要扫码F端即可完成连接,全场景营销活动获取精准用户,再加上载体是企业微信,F端利用企业微信的运营管理能力则能够对b端进行深度触达以及管理。

通过企微的一对一运营能力,帮助品牌实现对用户的获客到深度运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企微”bC关联的“赋能链”》进一步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