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的孩子听话又优秀,还会得抑郁症?| 生命问答

 长沙7喜 2022-11-07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小元你好:

我的孩子16岁了,从小就特别听话,平时对我和他父亲的教育,几乎没有说过一句“不”字。从小到大,我们也没对他提过什么过分的要求,只有个最简单的,就是希望他成绩好。孩子聪明又肯用功,很轻松地就达到了,成绩在班上一直都名列前茅,我和他爸都很欣慰。

可是升上高中以后,孩子却莫名得了抑郁症!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听话、也没什么学习压力,却还会得抑郁症呢?

一位陕西的妈妈

图片
图片

孩子又听话成绩又好

就一定是好事吗?

“真羡慕你有个这么乖这么优秀的孩子,哪像我家这个,学习差不说,成天还就知道顶撞我,气人!”

邻居的一声对比,瞬间强化了张兰小小的虚荣心。在她看来,自家孩子小洋的听话和优秀,就是她最引以为豪的优良品质。

小到选购的外套款式、大到报名哪个兴趣班,张兰都站在一心为孩子着想的角度,替她一手操办了个妥当。而小洋也都没有半点意见地接受了,回回考试都拿第一,以此来满足父母对她的期待。

周六晚上,一边是电视里最爱的动画片更新,另一边是还差半页就写完的英语作业,小洋也曾小心翼翼地问过妈妈,能不能先看完这集动画再做作业,得到的回复是:

“学习要靠自觉的呀,妈妈教过你的,听话,还是写完了再说吧。”

小洋垂下头,默默地交出遥控器,回到房间又继续拿起了笔。

那集没看成的动画片,化作恒久的失落,藏在心底里,像片片雪花,越积越深,直至将自己淹没。

图片
图片

当心,你的孩子

正在被“听话又优秀”绑架!

无数个“小洋”,正生活在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里,经历着相似的瞬间。

他们收敛着自己的个性、隐藏着内心的需求、顺从着父母的旨意、满足着家里的期待,扮演着别人眼里“听话又优秀”的好孩子。

这样的他们,就能够健康地成长吗?专注青少年情感情绪与性格培养的心理咨询师曾树蓉表示,那些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的,恰恰就是他人眼中“听话又优秀”的孩子。

图片

高控制型的父母

让孩子变得“听话”

.

多年的就诊经验告诉曾树蓉,听话的孩子背后,通常有着控制欲很强的父母。而控制欲越强的家庭,孩子往往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过于强势的父母,总喜欢替孩子做各种大大小小的决定,表面上看来,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实则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力和能力,而这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必然不是最优解。

当孩子的听话,是以失去自主权为代价的妥协,那所谓的顺从,也只是可以轻易被戳破的表象。

剥夺孩子的自主权,会影响ta自己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和安排。

曾树蓉接触过很多从小“听话”的孩子,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显露出了“控制型”教育对他们的影响:

有的孩子在学习上一直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到了青春期,就开始怀疑自己、在与自我的相处上出现矛盾;

有的孩子顺从父母到了高中毕业,但高考之后,却故意选择了去遥远的城市读大学,疏远父母,后来也很少回家,亲子关系因此淡漠;

有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在工作期间,还会常常在做重要决定的时候非常纠结、陷入苦恼,导致工作不尽如人意;

还有的孩子,成年了依旧“妈宝”,在感情里也时常遭受“PUA”,甚至把自己的婚姻经营得一团糟……

图片

高期待型的家庭

把孩子困在“完美”里

.

曾树蓉曾接触过的一个孩子宇轩,在成都某名校就读,成绩也在年级里数一数二。但孩子后来却患上了抑郁症,为什么?在和孩子几度深入的交流之后,原因才渐渐地浮出了水面。

有段时间,宇轩在面对一些作业和难题的时候,总是会遇到脑子卡壳、拐不过弯儿来的情况。

每到这时,老师都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反复提及:“连你都做不出来啊?那我们班没人能做出来了。”但结果往往是,班上很多同学在思考后,都相继地解出了答案。

这种状态持续了大概一个多月,宇轩在不停地将自己与身边同学做对比的时候,出现了反反复复的情绪暴躁和崩溃。

其实能看出,宇轩的问题并不是当下才出现的,曾树荣与宇轩父母沟通后得知,从小到大,父母对他的要求都很“简单”——考好成绩,老师对他也寄予了很高的期待,众人的期望值将他塑造成了只能不断追求“完美”的孩子。

但追求“完美”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宇轩,每时每刻提心吊胆,一旦无法达到理想中的完美要求,便容易陷入消极情绪的泥潭。

在曾树蓉看来,很多成绩好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得抑郁症,原因也是在于,对自己要求过高的孩子,在遇到无法立刻解决的困难时,会容易“钻牛角尖”、在自己施加的痛苦里面不停“打转”。

也许在我们看来,有时只需要转换一下思维方式,但对孩子来说,却需要打破ta从小到大培养起来的行为模式。

面对问题,成绩好的孩子总会先开始自我否定,“是我不够聪明”、“是我自己不行”、“是我不够能干”。没有对外发泄的途径,只是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自己身上,不断地进行自我攻击。

来自父母的“高压”,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有的父母嘴上说着对孩子没有太高的要求,但孩子如果考差了一点点,就十分紧张,不停地跟孩子说:“怎么又下降了?”或者,“哎呀没关系,这次考得不好,下次加把劲就行了。”这样的话语,也会在无形之中一遍遍地抽去孩子的底气。

图片
图片

把孩子拉下“听话又优秀”的神坛

走进社会,做更健康的“人”

在青春期孩子的生活与学习里,“听话”也好,成绩优秀也好,这些都不是孩子“必须”拥有的品格。家庭教育不该是固守成规的模式,应试教育的尽头更不是孩子的终点。

离开家庭、走出学校的孩子要想融入社会,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面对挫折,勇敢应对的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表达自我、积极沟通的能力;是合理接受和消化负面情绪的能力。

为此,是时候要把孩子拉下“听话”和“优秀”的两座神坛,在现实里、在社会中,成为更健康的“人”。

图片

接受孩子偶尔的“叛逆”

也没关系

.

追求自我、追求自由、追求空间、追求秘密。与之相对的,讨厌啰嗦、讨厌唠叨、讨厌被下定义、讨厌一沟通就开始“讲道理”。这些都是大部分青春期孩子的典型特点和通常表现。

在这个阶段里,很多父母便会开始紧张,觉得是孩子的“叛逆期”到了,反而更加严格地加以管束和压制。

有孩子曾经表达过,“你们大人总是很奇怪!在我们刚开始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就觉得我们只是叛逆而已。但其实那只是因为我们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想要和你们平等地沟通!”

有些“叛逆”,只是代表孩子已经成长到了有自己想法、渴望被父母认可的时候。

一个完全顺从父母意志的“听话”的孩子,就代表ta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ta在压抑自己所有的想法。压抑的后果可能是严重的,不是背地里发泄、便是在更关键的时刻爆发。

所以家长有必要意识到,“叛逆”和“听话”并不是对立的。只有学会降低自己的控制欲,不把“听话”当成必须从小恪守的美德,而去接纳孩子偶尔的“叛逆”,孩子才有可能在青春期形成更完善的人格,从而在整个人生的发展阶段,少走“弯路”、“歧路”。

图片

把对孩子的要求适当降低

才能让ta“接纳自己”

.

如何将完美型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放低,减轻ta因为达不到要求而产生的痛苦情绪?

孩子对自己的高要求,通常来自父母对ta设置的高标准。父母只有迈出改变的一步,慢慢地把对孩子的要求适当降低、允许孩子有犯错的成本和空间,孩子才能够学会去接纳不同状态的自己。

当优秀的孩子在考试中失利,不要失望,试试这么说:“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次失利不代表你不行,不要有太大的压力。”

当聪明的孩子面对难题抓耳挠腮时,不要责怪,试试这么说:“现在解不出来也没关系,多想想,或者明天去问问老师同学,看看是不是可能还有不同的解法?”

把原本的压力,转变成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机会,一方面更利于孩子接纳自己,另一方面,也能逐渐让孩子制定出更现实、更清晰的目标。

图片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