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大家徐文兵《知己》整理笔记(9)

 背后国文 2022-11-07 发布于江苏
平常我们对身体的有些部位极不注意,然而,步入中老年以后,往往是这些部位率先出现毛病。中医认为,真元之精和真元之气是我们的根本,如果支撑人生命的根本坏了,那附着在这个根和本上的那些枝节梢叶也就不存在了。人很多内在大的疾病最早表现出来的征兆,在手上、脚上,不是在身躯躯干上。人一老,气血就不足,这个时候身体就会先舍末保本。保躯干、心脑的这个供应,所以人老先老腿。
继续课程,关于膝,膝上连股骨,下接胫骨和腓骨。膝关节的组成主要是膑骨、半月板、脂肪垫、肌腱韧带、血管神经和包裹膝盖的皮肤,当然不能忽略的还有关节腔内的润滑液。
临床常见的膝关节损伤,除了膑骨损伤,就是半月板和韧带损伤了。半月板有两块,由纤维软骨板构成,分别垫在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上。半月板是软骨,有加深关节窝、缓冲震动和保护膝关节的功能。
半月板的营养一方面由血管供应,更主要的是由胫骨骨髓渗出滋养,这样半月板才能保持柔韧。随着年龄增长,体液减少、枯竭,半月板也会变得干而脆。年老的人或身体衰弱的人,即便负重受力不是很大,也会造成半月板损伤。同时损伤后不易修复,其关节内润滑液也会减少,关节面变得粗糙,磨损加重,造成更深的损害。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所以针对膝关节的问题,在避免外力损伤的同时,治病求本找内因的话,应该从调养肝肾功能入手。
如果膝盖是黑的,说明心脏有问题,是肾阳不足,阴寒内停所致。思想、情感、情绪变化是消耗肾精最多的原因,长此以往会导致腰膝酸软。
最重要的是膝盖保暖的问题,很多美女无论春夏秋冬都是裙装打扮,年轻时不以为意,步入中年就慢慢会出现骨关节病。
站桩可以让气温暖膝盖。
关于膑,有些地方称之为“玻璃盖儿”“菠萝盖儿”。这块圆圆的骨头其实是由肌肉、肌腱长期受力演化而来,所以汉字膑变成髌,肉字边变成骨字边,不是巧合,而是有内在道理的。医学上把这种肌腱硬化形成的骨头称为“籽骨”,而膝盖骨就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
人到中年,“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其中主要的表现就是腿脚不利索了,这和膝关节有很大关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膑骨软化,年轻、健康的人肌腱硬化成骨头,而年老病弱的人骨头会变软磨损。
伤害膝关节最大的几个原因:一是登山、爬台阶,二是蹲马步和负重蹲起,三是平底足,所以我们尽量要走缓坡,锻炼时,如站桩,尽量让膝盖微曲,还有,不穿填充足弓的鞋子。
中药膏药,如伤湿止痛膏、虎骨追风膏等能有效缓解和治疗膝关节。
关于腘,膝盖向前凸出,后面的凹陷就是腘,屈膝弯腿的时候更明显,它是个窝,腘窝,俗称腿窝或膝弯。
腘窝主要由筋、骨、肌肉、血管和神经合围而成,不仅关系到局部膝关节活动,而且关系到全身,特别是肾、腰和腿的功能。凡是窝的地方都容易窝藏邪气,腘窝也不例外。在《黄帝内经》的《灵枢·邪客》篇中有“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的说法。因此,腘窝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腘窝针刺放血是治疗肾病的重要手段。
人体的组织器官各有自身的阴阳属性、位置、形状,如果不符合属性或改变了形状,那就是病态。比如腘窝应该是凹陷的,内在的皮肤、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等组织应该是柔软的,反之,如果腘窝变得凸起和坚硬,那就是由阴转阳,表明不仅膝关节本身,而且与其相关的膀胱和肾等器官以及腰腿都出了问题。
临床上我们发现,腘窝反凸的患者一般都伴有腰肌劳损,严重的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最典型的是穿高跟鞋的女士,长久以后都会落下生殖系统和腰腿上的毛病。
中医一般采取针刺、艾灸、点穴、按摩的方法调节腘窝的气血流通,达到调整全身气血的目的。确切地说,腘窝正中有委中穴、外侧有委阳穴、内侧有阴谷穴,这些都是人体的大穴,中医称之为合穴。所谓合穴就是在肘膝关节附近、经络气血汇聚的地方,可能真气充盈,也可能邪气充盈。针刺、艾灸合穴,专治腑病。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不是骨头的问题,是筋出现问题了。
从自我保健的角度来讲,除了避免直立和深蹲伤害膝盖和腘窝以外,经常按揉腘窝,尤其是这里的三个主要穴位,松解拘挛结节,局部拍打出痧,都是排出窝藏邪气的有效方法。
关于胫,小腿有两根骨头,正面粗的叫胫骨,侧面细的叫腓骨。胫骨俗称迎面骨,古称骭骨、成骨。因为胫骨前面突出,内侧没有肌肉覆盖,磕碰以后没有缓冲,会产生剧烈疼痛。
胫骨的发育和生长与肾及骨髓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重要的几条经络都从胫骨经过,因此熟悉并掌握胫骨结构对准确定位经络腧穴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为第九部分整理内容,如有侵权,请速告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