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正经唐史——女主临朝(108)

 陈德龙k60ofaux 2022-11-07 发布于安徽

[108]

不过任何时候不明真相的群众都是很多的,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也是少不了的,即使徐敬业犯了错误,也还是有人响应。不久之后,不远处的楚州(江苏淮安)就有三个县投靠了他。

乱子越闹越大,武则天终于要出手了。

她读完了讨伐自己的檄文,感叹了骆宾王的文采,还为此埋怨了宰相。但一码归一码,平叛工作是不能马虎的。她的新都定在了洛阳,看看地图就知道,徐敬业从扬州杀过来可一点都不远。

针对这次平叛的带兵人选,武则天了一番脑筋,她选定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人——李孝逸。任命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讨伐徐敬业。

这个李孝逸就是李神通的儿子,属于李唐宗室,用这样一个真姓李的讨伐一个赐姓李的,颇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思。

此外李孝逸也是一个颇有军事才能的人,他的父亲李神通是一位常败将军,对军事作战可以说是狗屁不通,也就占了一个皇叔名号,其实比起晚辈李孝恭、李道宗都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大哥李道彦也完美继承了他爹的基因,在吐谷浑之战中抢掠党项人的牛马,因此延误军期被流放边境。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李孝逸既不像他的父亲,也不像大哥,反倒是非常像堂兄李孝恭,军事水平不是特别出类拔萃,却非常善于听取手下的意见。这最终成就了他在平叛中的战功。

朝廷的三十万大军正在紧急动员,徐敬业知道以后也很忧虑,虽然他胆子大,但这毕竟是三十万正规军,不是土匪,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慑服的。而他这边说是十万人马,其实却是乌合之众,都是些杂牌军、犯人、平民等等,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一旦官军来了,恐怕抵挡不住。

这时军师魏思温给他献了一策。说大伙既然要匡复皇帝,就应该证明下自己,不能光打嘴炮,我们不如索性西进,直捣洛阳。如此一来,天下人都会知道我们志在勤王,一定群起响应。

魏思温知道,此时义军刚刚兴起,天下骚动,志在勤王的热血男儿很多,徘徊犹豫的也很多。只要大军向洛阳西进,声势起来了,很多人可能脑子一热就跟着上了。而朝廷的指挥机构庞大臃肿,面对内部叛乱只能仓促应战。等部署完毕以后,他们的大军可能都开到洛阳城下。到时候主动权都在手里,说不定真能成功。

可薛仲璋却给徐敬业献了另一个策略——南下金陵。理由:

金陵有王气,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金陵有王气,大江天险,足以为固)

魏思温听了,心里很不满意,他们起兵可是要勤王啊,主攻方向理所应当是洛阳,可薛仲璋却要南下,这不是南辕北辙嘛,你见过抗日去南沙群岛的吗?那是临阵脱逃好嘛。何况用兵打仗本来就是要冒险的,你要是不想冒险起什么啊。既然选择了起兵,就不要瞻前顾后,还没取胜就想着天险、防守、王气是用兵大忌。要说徐敬业胆子可不小啊,应该不会同意吧。

可忽然之间,他看到徐敬业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心中陡然一震,自己最担心的事情可能要发生了。但在战略问题上,他不能退步,不管结果如何,都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山东豪杰早就对武太后不满了,听说您起兵,都箪食壶浆等着我们呢,不乘机建功立业,却想着退守自保,天下人会怎么看我们?”

徐敬业只是沉默的坐着,一言不发。

魏思温着急了,对徐敬业苦苦相劝,千万不要南下,南下就是自取灭亡,骆宾王看了,也在旁跟着一起劝,他虽然是文人,毕竟读的书多,知道兴废存亡的道理。南下金陵,可不是个好主意。

可听着听着,徐敬业在沉默中爆发了,他的主意一向很正,想做的事决不可以有人反驳,于是厉声打断了两人的话。

“不要再说了!就这么定了,南下金陵!”

他用阴沉的目光打量着每一个人,仿佛劝他西进的就是敌人,脸色极为难看。

魏思温知道自己劝不动了,半晌说不出话来,轻声叹息了一句。

“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以取洛阳,败在眼中矣!”

但徐敬业已经被金陵的王气勾去了魂,任谁规劝也不可能回头了。他留下手下镇守扬州,自己亲率大军,南渡长江,连克润州(镇江)、曲阿(丹阳),向着金陵挺近。

徐敬业挥师南下,李孝逸大军东进。唐朝中枢激烈的政治斗争也随之开始了。

武承嗣和武三思看到徐敬业起兵,生怕李唐宗室有人响应,轮番劝说姑姑,不如找个借口把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李渊的儿子)杀掉,这俩人威望很高,留着他们迟早是个祸害。

两个大侄子都是自家人,出的主意也是为自己好,武则天非常上心,马上找来了宰相们,商议一下这事儿到底该怎么解决。或者说的更直接一点,杀韩王和鲁王能有什么借口?

这个问题真是太难回答了,无故杀掉宗室亲王可是大逆不道啊,你出主意杀他们,将来死了有何面目去见高祖?当然后果也是很危险的,等将来李旦掌权了指不定哪天就会收拾你。可如果不同意呢,那就是与心狠手辣的武太后为敌,眼下就可能玩儿完。在这令人窒息的气氛下,到场的刘祎之、韦思谦等人都沉默不语,吓得不敢说一句话。

武则天看到这幕场景,很不高兴,暗想这些人真没担当,然而更出乎她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首席宰相裴炎突然发言,唱起了反调,说无论如何也不能杀。(炎独固争,以为不可)

他说出了别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因为裴炎劝阻立七庙,武则天早就对他不满了。现在居然又干涉她杀掉视为眼中钉的韩王、鲁王,对这个不听指挥的大权臣,她恼怒异常,动了杀机。

会议不欢而散。

以裴炎的智力水平和政治经验,他不会不明白和武则天对着干的后果。而造反的骨干之一薛仲璋还是他的亲外甥,他的处境本来就非常危险,可到底还是顶住了压力,所以我一直觉得,裴炎的确是唐朝的一个大忠臣,尽管他也有那么一点点私心。

这件事发生之后,裴炎没有预计到可能发生的危险,仍然表现的泰然自若,若无其事的打卡上班。参与起兵的是我外甥又不是我,我着什么急?着急反倒显得自己心虚呢。外甥起兵反的是武太后,我操什么心?坐山观虎斗,斗死都算逑吧。

不久之后,焦头烂额的武则天再次耐着性子向裴炎询问平叛的对策。应该说这时的武则天还是不想跟他翻脸的,外面正在打仗,朝中更不应该内讧,否则前面打仗后院失火就麻烦了,怎么着也得仗打完了再说。她十分恳切的问裴炎,事情都这样了,你看看该怎么办吧

但裴炎却用一句回答将自己推向了更危险的境地,面对武则天还算真诚的问计,他轻描淡写的说道:

“我觉得这事儿都是陛下不能亲政才让那帮家伙找到了借口,太后您把权力还给陛下,这乱不就不讨自平了吗?”

武则天气得浑身都在发抖。关于裴炎这个建议我觉得可以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有人拿刀抢武则天的钱,说不给就要她的命,然后她向裴炎求救,裴炎却非常体贴跟她的说,你把钱给人家,人家不就不杀你了嘛。你看看,这哪像是出主意的态度?简直就是逼宫,铁了心要看武则天的笑话。她彻底丢掉了对裴炎的最后一丝幻想。

是的,裴炎就是在逼宫,自从他帮助武则天废掉李显之后就后悔了。本来他只是觉得李显荒唐,不是个好皇帝,废掉也是咎由自取,可后来事情的发展却让他毛骨悚然,因为他发现武则天不是想掌权,而是想篡权。皇帝再不好那也是姓李的,武太后篡权那可是要改朝换代啊,这还得了?徐敬业起兵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武太后虽然厉害,却没打过仗,遇到政治危机,趁势一逼可能就退缩了。她还政李旦,自己做顾命大臣,皆大欢喜。

他实在低估武则天了,这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啊,多少大风大浪都见过,岂能被你一吓唬就退缩?事实上裴炎的逼宫反而刺激了她的杀机,她就要痛下杀手了。

一个叫崔詧的官员看准时机向她进言:“裴炎是先帝临终托付的顾命大臣,手中大权在握,如果不是图谋造反,为何要请太后交权?”正愁没有借口的武则天闻讯大喜,即刻下了一道命令:

将裴炎逮捕入狱,严加拷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