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正经唐史——女主临朝(152)

 陈德龙k60ofaux 2022-11-07 发布于安徽

[152]

不管狄仁杰推荐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总之这场政变是必然要发动了。那个共同的信念将五个人吸引到一起,计划正在暗中筹备。

除了张柬之以外,其余四个人里,崔玄暐已经介绍过,上次要求让李显、李旦入宫伺候武则天的就是他,他的职务是宰相兼太子左庶子(东宫属官)。政变这么大的事情,太子不方便直接出面,我们可以把他视为李显和张柬之的联络人。

桓彦范、敬晖相当于张柬之的战友,两人在仕途上都得到过他的提携。

袁恕己则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身份——相王府司马,这意味着李旦也正在暗中参与其中。

李旦在这场政变中的作用太重要了,他毕竟当了六年皇帝、八年皇嗣,虽然就是个花瓶,但摆的时间长了,也有了象征意义,在那十四年里,他就是李唐王朝的旗帜,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力量比太子还要强大。虽然李显现在是太子,但根基却太浅,皇帝当了一个多月就下台了,后来又在房州待了十四年。一个是宫里十四年,一个是地方十四年,这十四年下来,俩人就有差距了,别说朝中大臣了,估计李显连宰相都认不全。李旦能降下身段来支持哥哥,正是由于身上那种优秀的品质——悌。

不久前,李旦当过禁军(羽林军)最高将领——右羽林大将军。于是他得到了自己的任务,策动南衙禁军。

众所周知,禁军就是朝廷的枪杆子,能否抓住禁军就是政变能否成功的关键。当时的禁军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支叫做北衙禁军,驻扎在玄武门(皇宫北大门),负责保卫皇宫大内的安全;另一支叫做南衙禁军,驻扎地点在宫城以南的皇城,负责保卫宰相官邸和其他政府机构的安全。

让李旦去策动南衙禁军,这事情就成功了一半,精确点说,就是50%还不带打折的。这作用真是杠杠滴。

可北衙禁军又该如何策动呢?

这难不倒老成谋国的张柬之,他不慌不忙,去拜访了一个人。

此人名叫李多祚,是北衙禁军的资深大将,他不是汉人,而是靺鞨人,已经在军中干了三十多年,此正位居军中最高统帅之一——右羽林卫大将军。策动这样一个人,意义当然非比寻常。

张柬之暗中找到李多祚,跟他谈起话来,从工资待遇到家庭情况,再到政治局势等等,越说越投机,老宰相如此平易近人,让李多祚也深受感动。突然,张柬之收起和蔼的面孔,问了他一个问题:

“将军今日的富贵,是谁给的?”

李多祚愣了一下,忽然流下了眼泪。

“是大帝给的。”

大帝就是李治(谥号)。三十多年前,就是李治在位的时候,将这个边陲部落出身的人安排到了禁军,推心置腹的委以重任,他才能够升到今天的高位。虽然武则天也待他不薄,但我们仍然可以说,没有李治,就没有他的今天。当然,根据他后来的表现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心向李唐的人。

看到李多祚的表现,张柬之心中很是欣慰,捋了捋花白的胡须,再次问了他一个问题:

“如今大帝的儿子受两个小人威胁,将军就不想报答大帝的恩德吗?”

想啊,怎么会不想呢?李多祚虽是禁军将领,不能干政,但对这俩小白脸也早就不满了。为这一天,他已经等了很多年。

李多祚的表情陡然变得严肃。

“只要对国家有利,一切听从相公安排!”

他手指天地,发誓要听张柬之的号令。

张柬之严肃的面孔终于露出了笑容,他赞许地点了点头,拍了拍李多祚的肩膀,飘然而去。

三言两语就把禁军统帅说得稀里哗啦,对天发誓,张柬之这颗老姜确实够辣。

当然对禁军这种部队来说,只走高层路线还是不够的,基层将士也得统一起来,此后张柬之又把桓彦范、敬晖,还有一个李湛(李义府的儿子)安插进去,分别当了左、右羽林将军(李多祚是大将军,他们是将军),确保军事行动万无一失。

此时张易之和张昌宗仍在宫里伺候武则天,鉴于上次差点被宋璟拿下,二人对外朝的事情很是关注,得知张柬之在禁军的人事调动,两人疑心顿起,生怕给自己来上一出。可见政治能力这事儿是需要历练的,混的时间久了,傻白甜也能摸着点门道。不过张柬之历练的时间显然更久,他随即做出一项安排,以武攸宜为右羽林大将军。如某些书中所说,此人是二张的党羽,安排他是为了稳住二张,于是二张便打消了疑虑。

然而二张并不知道,武攸宜早就不是他们一伙的了。他们害死武延基,诬告高戬(太平公主)的时候早已经把武家人得罪到家了,武三思、太平公主(武家儿媳)那些人早都对他们恨之入骨,如今是李武两家联合起来对付他们。

他们在朝中,几乎都没有朋友了。

不久后的一天,在外多日的姚崇突然从灵武军前线返回。他刚一回京,张柬之和桓彦范立刻前来碰面,把政变计划告诉了他。这种事当然不是巧合,而是秘密接头。

这些拥唐派无时无刻都在互相联络,早就结成了一张布满各地的情报网。

与此同时,桓彦范和敬晖也在张柬之的授意下,秘密拜见了李显,向他汇报政变计划,李显听后,表示同意。(彦范、晖谒见,密陈其策,太子许之)

废话,拥立你当皇帝还会不同意啊?

此外,宫中的宫女和宦官也悄悄跟政变集团搭上了关系,承诺随时送去情报。可见政变已经顺利突入禁区,就等着临门一脚了,而让人高兴的是,守门员还决定不做扑救。

比起玄武门之变那种孤注一掷的政变来说,这简直跟武装游行差不多。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凌晨,策划已久的行动终于开始。

兵分三路:

第一路由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敬晖等人率领五百名羽林军进占皇宫北大门——玄武门。

第二路由李多祚、王同皎(李显的女婿)带领一部分兵力去东宫迎接太子,然后回师玄武门与张柬之会合。

第三路由相王李旦和袁恕己统率南衙禁军,分头控制皇城的政府机构,然后逮捕二张在朝中的党羽。

三路军队中,要数第一路任务最艰巨,因为他们负责占领玄武门,这对政变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其次是第三路,指挥南衙禁军控制皇城虽不算难,但毕竟牵涉的人多,很容易有疏漏。最容易的是第二路,接上太子就算成功了,也就是顺道打个招呼的事儿。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路却出了变故。

李多祚、王同皎指挥军队,乘着凌晨的夜色抵达了东宫,二人抬手敲了敲门,口中唤道“太子殿下”。

出乎他们的预料,门内并没有回应。

难道是没听到?二人又敲了敲门,再次大声呼唤了一声太子。

还是没有声音。

怎么回事?要说这行动都是太子默许他们干的,应该早就在门里等着接应才对,怎么事到临头没有回音了呢?太子到底怎么了?二人和身后的士兵都紧张起来了。

其实,李显此时正在门内,也听到了外面的呼唤,可他却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第一次当皇帝,没过几天瘾就被踹下了台,此后一直在房州基层锻炼,他怎么能不渴望再度登上帝位呢?可是他毕竟是太子,当皇帝是早晚的事儿,就是不政变也早晚轮得到他,何必要急于一时呢。承担政变的风险和逼母退位的骂名,这犯得着吗?但如果等下去,二张那边又太危险,自己跟他们有不共戴天之仇,万一借母亲的手把自己废了怎么办?

既想当皇帝,又不想冒风险。矛盾啊,很多事情都是将要到来的时候才更让人纠结。

有多少男朋友、女朋友平时谈得好好的,直到决定领证的时候却突然分手呢,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容不得他太多思考了,门外的士兵骚动起来了,女婿王同皎趴到门上,朝里大喊:

“先帝把皇位传给殿下(不能叫岳父,注意场合),却无故遭到幽禁,士民百姓已经忍耐了二十三年。今日上天昭示羽林诸将诛灭小人,恢复李家社稷,殿下为何还不出来,以副众望!?”

看来这位女婿还是了解岳父的,他知道李显肯定在里面,李显也不能装不存在了。

“小人确实是该死,但陛下龙体不安,你们就不怕惊扰她吗?诸位暂且回去吧,此事可日后再说。”(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

我的天,都到这个节骨眼上了,居然要日后再说?这是要拿着今天诸位将士的脑袋找刺激吗?

李湛忍不了了,隔着门大喊:

“诸位将士为了殿下不顾身家性命,殿下为什么要他们去送死?如果殿下不愿参加行动,请亲自出来,告诉他们!”(诸将相不顾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纳之鼎镬乎!请殿下自出止之)

这句话终于起作用了,李显就是再纠结,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忠心自己的人去死,看着弟弟相王、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等等人去死。因为他不参加,师出无名,大家肯定都会死。那就出去吧!他深吸一口气,对着身边的随从大喊一声:

“开门!”

李显一声令下,东宫的大门缓缓打开,他满脸凝重的走出了门外。在黎明前黑暗的时刻,那并不强壮的身影显得万分夺目,就如同一盏指引大家前进的明灯!

将士们看了,无不激动万分,齐呼万岁!

天要亮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