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唐朝讲给你听——走向盛世(22)

 陈德龙k60ofaux 2022-11-07 发布于安徽
    [22]
张说 之后,李隆基又陆续任用了几位宰相。那两位叫杜暹和李元纮,按说两位都是为官清正廉洁,私德非常好,但不知为什么,性格就是合不来,工作也不对路子,在一起天天闹别扭(议事多异同,遂有隙)日子一久,李隆基也觉得这样去实在不利于团结,影响朝廷形象,于是把两人全部罢免换上了裴光庭和萧嵩。要说这俩人,品德、才能也都不差,其中裴光庭更是一个具有祖传高智商的聪明人,可谁想他们的关系不太好(同位数年,情颇不协),于是工作搞得也一般。后来裴光庭去世,李隆基给萧嵩安排了一个搭档,叫做韩休。心想这下好好相处了吧。可谁知这俩人却闹得更凶,到最后竟然逼得萧嵩到玄宗面前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
“陛下,让我告老还乡吧,我不能在待了,有人老是跟我过不去,再待下去,我怕哪天就掉脑袋了。
李隆基这才发现,姚崇和卢怀慎宋璟和苏颋那样的黄金搭档是可遇不求的,他以为那是正常的,其实却是撞了大运自己都占了唐朝四大名相的两个名额了,哪还有那么多大神给你用。为了找一个合适的人选,那段时间他几乎伤透了脑筋,就差给自己搞个同中书门下三品兼职去了,直到那一天,一个潇洒的身影映入了他的眼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李隆基注意到的那个人,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张九龄。
 
最后的名相
张九龄,岭南人,生于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不仅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也是最有名的诗人。
他从小非常聪明,九岁能写一手好文章被人称为“神童”虽说这个记录后来被方仲永、司马光、严嵩等众多同志相继打破过,但客观来说也是非常惊人的,想想咱们九岁的时候,也就是小学二年级吧,那会作文课都还没开呢,而人家都能写文言文了,不容易。
张九龄神童的名声很快流传开去,十三岁那年(初二水平),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接见。谈了几句之后,王方庆也觉得这天才少年很难得,于是十分感慨地给了他一个评价——此子必能致远。
意思就是,这孩子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老王的预测是对的,这位能致远的孩子真的在仕途上走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因为年少成名就沾沾自喜,而是一如既往地刻苦学习,在家刷题苦练,认真备战,几年后就去首都参加了科举考试,然后一举夺魁,中了进士。
那一年,张九龄只有十九岁。
大家都知道唐代进士很难考,一科录取不过几十人,“三是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一说。张九龄不到二十岁就能搞定,这绝对算得上青年才俊中的杰出青年,杰出青年中的高分学霸,比现在高考状元含金量还要高。
不久之后,学霸张九龄报名参加了一次吏部的考试,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当时的太子——李隆基,他想亲自文学之士给自己积攒一些威望在这次考试中,张学霸稳定发挥、过关斩将,顺利通过笔试、面试、政审、体检...取得了优异成绩给太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玄宗...亲加策问,九龄对策高第),然后被分配了一个工作——右拾遗。
这是一个言官岗位,品级不高,地位却很重要,是专门负责给皇上提意见的相对应的是左拾遗还有左、右补阙。都身负重要使命,一不小心把皇帝骂高兴了,就可能当大官儿。
这种职位无疑是很适合张九龄的,可事实证明,他倒是没有惹到皇帝,却惹到了一个比皇帝还不好惹的人。虽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有很多人认为,他惹到的这个人就是姚崇。起因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就是姚崇嫌他说话太直了,不满意,批评了几句。遭到宰相大人批评后,张九龄表现的实在有性格,一封辞职信交上去,扭头就回了老家。
确实,说话太直是张九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这个特点他终生都未曾改变。
 
可张九龄的命实在太好,就连姚老爷子都不能阻挡他的进步,仅仅过了两年之后,姚崇就光荣退休了,然后他重新起复,召入中央,担任吏部司勋郎中。
这是一个主管官员考核的官位,权力很大,灰色收入很多,拿个红包收点礼品是家常便饭,人家还不会举报你。张九龄当然不会这么干,他考核官员尽职尽责,对一切请托后门都严禁杜绝,十分严格。但因为能秉公办事,一碗水端平,大家反倒心服口服,也没有人说他不好。
此时的张九龄,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很高的官位,将来前途不可限量。他所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因为在仕途之路上,有一个人始终在背后默默地帮助自己。这个人就是跟他有着同样姓氏的高官——张说。
才子和才子惺惺相惜其实张说在很多年前就认识张九龄了,那在是在武周时期,他因为得罪二张被流放到了岭南,路过韶州的时候,听说了这个远近闻名的小才子,于是读了张九龄的文章,还抽空过去见了一面,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很有种亦师亦友的架势。这次重逢之后,张说更是喜出望外,直接把这位同姓晚辈的谱牒归到自己家里,论起了亲戚,工作之余经常重点谈话,大力培养,而且逢人便夸。
“这小伙子就是将来的文坛领袖!”(后词人称首也)
对张说的知遇提携之恩,张九龄十分感激他一个岭南来的毛头小伙子,在首都无依无靠,能得到宰相大人的垂青,那该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哪怕让你赴汤蹈火,肝脑涂地,胸口碎大石,双脚踩灯泡,你眼睛都不该眨一下。但他对张说的报答却是一种特别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批评。
张说封禅的时候,提拔亲信吃独食,张九龄就批评他说“选拔官员应该以德行为先,您这么干,会让朝野失望。”张说和宇文融闹矛盾的时候,张九龄也给他提了醒“宇文融深受陛下宠信,阴险狡猾,此人不可不防。”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事实上这些批评远比迎合更有价值。遗憾的是,张说只是把张九龄当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喜欢倒是喜欢,不怎么重视他的意见,结果在人生巅峰的时候混了个黯然下台,还差点没命。张九龄一向被视为张说的亲信,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了官。
张九龄不是那种削尖了脑袋往上爬的人。贬官就贬官,也没有觉得多失落于是跟皇帝表示我想回南方,就近赡养母亲
请求很快批准,张九龄再次沿着熟悉的道路从首都回到岭南故乡很多人都已离去,很多事情都已改变,不变的只有他自己。
这样过了没几年,张说去世了,李隆基十分想念他,时常想起他为自己做过的事,想他对自己说过的话其实在这些宰相里头,张说是跟皇帝感情最深的一个,他们认识时间最久,共事的时间也更长,说是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一起经历了太多太多。我不知道君臣两人当初都聊些什么,但我可以肯定,张说在皇帝面前提到最多的人肯定就是张九龄。因为很快,李隆基就把张九龄从岭南召回了中央,升为中书侍郎,而史书中也明文记载了这样一条理由——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应该加黑加粗。到韩休和萧嵩互相斗争不已的时候,李隆基更是把俩人全部免除相位,张九龄接了宰相之位而且这个相位还是首席的——中书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