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李隆基,双面人生带给唐朝幸福与悲伤的君王

 xia0ya00 2021-03-03

图片

历经苦难的少年李隆基

垂拱元年(685年),李隆基出生于洛阳。出生时其父李旦为大唐皇帝唐睿宗,母窦氏为德妃。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值唐朝宫闱多事之秋。此时的大唐帝国,被李隆基的祖母武则天所控制。他的父亲李旦,名为大唐国主,却只能居于别殿,不能参与朝政。武则天为了取代大唐政权,大兴告密之风,实行高压政治,对反对自己的大臣和李唐皇室,大肆镇压,不惜挥刀相向。整个大唐宫廷一片血雨腥风。

李隆基五岁时,祖母武则天废除唐睿宗李旦的帝位,代唐自立,建立武周朝。

七岁时,李隆基父亲李旦私下接触大臣,被武则天发现。盛怒之下的武则天,不仅严厉斥责了李旦,而且将李隆基及其他的李氏子弟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长达8年。

八岁时,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遭受武则天的奴婢韦团儿诬谄,因为“厌蛊咒诅”之罪,被武则天被秘密地杀死于宫中。丧母的李隆基由父亲李旦另一位妾室豆卢氏和姨娘窦氏抚养长大。丧母、软禁,幼年及少年时的李隆基,过早的领略了世态炎凉。

十四岁时,李隆基重获自由,十四岁至二十岁之间,李隆基先后担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等职。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以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为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 逼迫武则天退位。次日,在张柬之等人的逼迫下,病重的武则天下诏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武则天禅让皇位于李显。二月初四(3月3日),李显复国号为唐,历时十五年的武周朝终结,史称“神龙革命”。

这时的李隆基二十岁,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目睹的流血政变,他以一名旁观者和学习者的身份,从这次政变中汲取经验,并在五年之后的唐中宗唐隆元年,亲自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

图片

开元之前的李隆基

唐隆元年(710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李令月,率领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突袭羽林营,将毒杀唐中宗李显,阴谋篡权的韦后集团诛杀,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处死,史称“唐隆政变”。这一年,李隆基二十五岁。

政变成功后,李隆基被二次登基为帝的父亲李旦,立为太子。二十五岁的李隆基,由此走到了大唐统治集团的核心地带。

这并不是终点,先天二年(713年),名义上已经当了两年皇帝,但军政大权依旧在父亲太上皇李旦手里的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带领家兵三百余人,再次发动流血政变,诛灭了与自己争夺权势的太平公主集团,赐死了自己曾经的政治盟友太平公主。史称“先天政变”。

政变后,太上皇李旦,彻底放权,李隆基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同年,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以此表明自己励精图治的决心。这一年,李隆基二十八岁。

通过两次政变登上大唐权力中心的李隆基

少时的经历,带给李隆基的不仅仅只有磨难,还有财富。在刀光剑影和尔虞我诈中成长起来的李隆基,学会了权谋,学会了借势,也知道了什么是政治。

在成长中,那些没有击倒你的挫折和磨难,最终会变成你的财富,使你越发的强大。原生家庭中残酷而无情的成员关系,促使李隆基形成了果决狠辣,缜密冷酷的性格,理性远远多于感性。

开元第一位贤相姚崇

改元开元之后,李隆基开始寻找贤能大臣,辅佐自己治理国家,他首先找到了姚崇。姚崇面对着李隆基的治国邀请,没有马上接受,而是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个问题:

(1)武后执政以来,以严刑峻法治天下,李隆基能否施行仁政;

(2)青海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灾祸,李隆基能否不再贪图边功;

(3)李隆基能否对宠爱的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

(4)李隆基能否不让宦官参政;

(5)李隆基能否在租赋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

(6)李隆基能否不任命亲属出任公职;

(7)李隆基能否以严肃的态度和应有的礼节对待大臣;

(8)李隆基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

(9)李隆基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

(10)李隆基能否接受汉朝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而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总结下来就是:“为政先仁义”、“不求边功”、“中官不预公事”、“国亲不任台省官”、“行法治”、“租庸赋税之外杜绝其他贡献”、“善于纳谏”、“寺庙宫殿止绝建造”、“禁止外戚干政”“礼接大臣”等内容。

姚崇的十个问题,均是他从自己所看到的武则天、中宗和睿宗三朝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事要说”。“十事要说”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从稳定政局、整顿吏治、改善财政三方面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是姚崇向李隆基提出的治国纲领。

作为立志再造大唐伟业的李隆基,毫不犹豫的全部接受,姚崇这才答应担任宰相之职。姚崇上任后,积极落实“十事要说”的施政纲领,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他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选官得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姚崇执政时间仅有三年,却被史家誉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伟大的人之间,是相互成就的,正是由于开元初期的李隆基,心胸豁达,知人善任,积极纳谏,才成就了姚崇的青史留名。

图片

给李隆基留下心理阴影的宋璟

在姚崇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后,李隆基开始推行依法治国的理念。也是在这一时期,李隆基认为姚崇不适合继续以宰相之职推行法治政策。姚崇虽有治国才能,却喜欢搞政治小团体,经常在朝堂之上搞政治攻击,还收受贿赂。李隆基要依法治国,姚崇是担不起这个责任的,正人正己,姚崇无法在同僚面前树立起一个刚正不阿的形象,难以服众。

开元四年(716年),为人耿直、讲究原则的宋璟被唐玄宗任命为刑部尚书,不久代姚崇为相,负责推行法治国策。

宋璟拜相后,以选拔人才为第一要务,量才授官,使百官各称其职,政府的办事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他刑赏无私,经常犯颜直谏,李隆基为此也是痛苦不已,但是毕竟是自己选择的宰相,所以纵然心中偶有愤怒,对于宋璟的谏言,李隆基也是多有采纳。安史之乱中,避难成都的李隆基在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时,评价宋璟说:“他是沽名卖直之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宋璟为相时的犯言直谏还是给李隆基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宋璟担任宰相期间,基本延续了姚崇时期的治国理念,进一步夯实了开元盛世的基础。但是宋璟也有不足,宋璟过于拘泥于规则,有点守旧和保守,这对于当时锐意进取的李隆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开启大唐以武将拜相之先河的张嘉贞

开元八年,李隆基罢免宋璟宰相职位,召驻守并州防御突厥的武将,天兵军大使张嘉贞回朝,擢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月,又将张嘉贞升任为中书令,加银青光禄大夫。张嘉贞正式接替宋璟成为宰相。

张嘉贞拜相之前,一直担任武将职务,是镇守边关的军事主官。久在行伍,让张嘉贞养成了处事果断、心思缜密而又敢于打破常规的行事风格。这正好符合李隆基锐意进取,精简政府机构,考核吏治的治国需要。

从张嘉贞开始,李隆基正式确立了由边关军事主官进入政事堂,拜为宰相的惯例。张嘉贞官居宰相,但自身清廉,从不置田园家宅,努力配合李隆基精简政府机构,提拔寒门人才入仕。但是,张嘉贞由于长期在军队任职,身上也有带着许多的军人作风,他脾气暴躁,性子急,而且有时刚愎自用,这些缺点使得他与同僚的关系极差。这就造成了朝堂分化,出现了政治斗争,张嘉贞与另一位大臣张说之间经常相互攻击,这让李隆基内心警醒。

图片

能文能武的张说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为了避免内斗,防止内耗,同时配合自己在全国推行文教,唐玄宗任命与张嘉贞有矛盾的朔方节度大使张说为中书令,罢免张嘉贞的宰相职务,正式由张说接替张嘉贞担任宰相。

之所以选择张说接任宰相,是因为张说是文学大家,他虽担任武职,却是以制科考试策论第一的成绩及第出仕。武周朝时,张说参与编修了《三教珠英》,这是一本大型诗歌选集类图书,共有一千三百卷,集合了儒、释、道三家的诗歌作品。

张说长于文学,又由文入武,是一个文武俱佳的人才,李隆基要在全国推行文教,张说是最好的助手。开元十一年,唐玄宗设立丽正书院,招纳秘书监徐坚、太常博士贺知章、监察御史赵冬曦等人,命他们著书立说、讲论文史,任命中书令张说为修书使,全权负责。

张说一生掌文学之任三十多年,不仅有文治之功,同时在拜相期间,他裁撤边军,整顿完善府兵制,推行募兵制,颇有武略,史家称赞他“发明典章,开元文物彬彬,说居力多”。

张说虽有文武之才,但同张嘉贞一样脾气暴躁,而且还有贪财的毛病,对同僚经常当面斥责,甚至谩骂。这些缺陷使得张说屡屡被大臣弹劾,开元十四年,张说被李隆基罢相,命其专修国史,开元十五年被勒令致仕,由源乾曜接任宰相,729年(开元十七年),张说被任命为尚书右丞相、集贤院学士,不久之后,接替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相,再次拜相,二次拜相期间,张说主持修撰了《谒陵仪注》,继续推行唐玄宗的文教国策,直至开元十九年病逝。

开元盛世最后的一道亮光张九龄

张说病逝前,多次向李隆基推荐张九龄接替自己的宰相职位,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被张说重视和发掘。

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担任桂州(治所今广西桂林)刺史兼岭南道按察使,摄御史中丞的张九龄被李隆基召入长安,任命为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八月,兼知制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唐玄宗正式任命张九龄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张九龄为宰相,命他主理朝政兼修国史。

开元年间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

此时的唐朝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处在全盛时期 ,但是盛世光辉之下,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

唐玄宗一直以霸道之说治理国家,对外,他大肆征伐,常年用兵,士兵疲累不堪;国内,也经历着均田制崩坏,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军事基础府兵制濒临崩溃的局面。

唐玄宗还设立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大节度使。赐节度使双旌双节,授予军事专杀大权,准许其建节开府,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而且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由此掌握天下劲兵,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这是当时最大的危机,造成了国家军力部署上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而此时的李隆基也已经出现了好大喜功,贪图享乐的苗头,整个国家的矛盾越发明显。

面对危局,张九龄多次直言进谏,规劝唐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张九龄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军事上,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控制和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民事上,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政事上,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

这一系列的施政方针,极大的缓解了社会矛盾,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张九龄也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宋璟、源乾曜、张九龄)之一。

张九龄还是最早对安禄山有所警觉的大臣之一。安禄山在入长安朝见时,拜见过张九龄。张九龄与安禄山见面后,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奏请朝廷将安禄山斩首。张九龄借此机会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同意,但唐玄宗没有批准,反而将安禄山释放。

大唐由盛转衰的代表李林甫

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听信嫉妒张九龄才能的李林甫的谗言,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免去了其知政事的职务,张九龄被正式罢相,不久又因张九龄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李隆基,李隆基以“所举非其人”的罪名,将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任命李林甫为中书令,正式接替张九龄的宰相职务。

张九龄的罢相,是一个历史拐点,张九龄开元时期最后一位贤相,他的罢相被贬,标志着李隆基正式向自己另一个人格转换,由此走上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听信自己的宠妃武惠妃及宰相李林甫的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同时开始沉迷于享乐,将国家大事逐渐托付给李林甫。

李林甫,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是唐朝宗室。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

李林甫生性阴柔,精于权谋,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对玄宗的举动了如指掌,每逢奏对都能符合玄宗的意旨,深得赏识。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对于李林甫,李隆基在安史之乱,避难成都时,也有评价:“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而与他讨论此事的给事中裴士淹,则趁机问道:“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当这么久的宰相?”李隆基沉默不语。

出现职业倦怠症的李隆基

从李隆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李隆基早就看透了李林甫的本质。作为一个开创了大唐盛世的皇帝,从之前李隆基任命不同的人担任宰相可以看出,李隆基真的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君主。

而且他还能够根据自己的治国理念,来调整宰相的人选,同时极其注重宰相任职时间的管理。从姚崇到张九龄,李隆基在开元二十四年之前的时间里,共任命了六位宰相,平均下来,一位宰相的任期不超过四年。这是防止宰相任职时间过久,权力过重的一种措施。同时也保证了国家政事的畅通,避免出现宰相遮蔽言路的现象。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李隆基具有极高的政治素养和权术。

而之所以放任李林甫担任宰相长达十九年,同时开始贪图享乐,后期又宠爱杨贵妃,追求物质享受,不再过问政事,最根本的原因是李隆基出现了倦怠心理,按照现代的理论,称之为职业倦怠。

封建王朝时期,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治理国家的意愿,皇帝会成为你为所欲为的最大保障。而当你有了治理国家乃至要成就一番伟业的时候,皇帝就从单纯的权力象征,变相的成为一种职业,一种工作。你要担负起皇帝的责任,每天要处理不同的国家大事,给出处理意见,而且这个职业没有期限限制,一直到你生命终结才会结束。

李隆基在皇帝的位置上,立下了宏图大志,他就不能有太多的时间去追求物质享受。每天都要处理政务。自开元元年至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勤勤恳恳的工作了二十四年,从一个青年变成了一个五十三岁的老者。面对着几乎一样的工作,李隆基干了二十四年。在劳动法健全的现代,社会上有很多人都会在同一个位置上工作几年后,产生职业倦怠,更何况是没有劳动法,没有人监督的古代。

李隆基终于厌倦了这种重复的工作,他产生了倦怠心理,而一旦产生这种心理,随之而来的是拖延症和兴趣转移,李隆基开始逃避繁重的工作,进而厌恶了这种无休止的政事处理。

五十三岁的李隆基不想再辛苦工作下去了,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盛世,他终于决定开始放飞自我。很可惜皇帝是没有退休制度的,所以他只能找一个听话的,理解自己内心想法人来帮助管理国家,李林甫最终成为他的选择。而李隆基也开始了自己沉迷于享乐、独宠杨贵妃、好大喜功、骄奢淫逸的腐化道路。

这是一种在自我极度克制和压抑之后的大爆发,从开元二十四年开始,李隆基逐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图片

被张九龄预言过的安史之乱

放飞自我长达十九年之后,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打断了李隆基的安逸生活。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天宝十五年六月初四,大唐兵马副元帅哥舒翰率领20万唐军,在重压之下,被迫出潼关与安禄山叛军决战,结果中伏大败,20万唐军,仅有八千余人逃脱,哥舒翰被手下将领火拔归仁绑缚,送到叛军大营。潼关失陷。

天宝十五年七月十三日,李隆基带领杨贵妃及皇族、大臣仓皇出逃,前往成都避难。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的禁军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并逼迫唐玄宗下令缢杀杨贵妃,李隆基替杨贵妃求情被拒,最终在自身生命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一代盛世红颜,命丧马嵬坡。

马嵬坡之乱中,唐玄宗保护不了自己最爱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逃到成都。而太子李亨则逃到朔方,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成都的李隆基,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太上皇,得知太子继位的消息后,李隆基纵然心有不甘,也被迫承认了这一既定事实。

晚景凄凉的唐玄宗

唐肃宗从河西、安西征调万余精兵,加上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唐军短时间集中了六万精兵。同时回纥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唐军开始对叛军展开反击,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史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叛军陷入分裂,相互争斗,唐军趁势收复长安,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

居住在兴庆宫的李隆基不再过问政事。李隆基对杨贵妃之死一直耿耿于怀。从成都回来后,李隆基即派人去马嵬坡祭悼杨贵妃;后来又想将杨贵妃改葬,遭到唐肃宗心腹宦官李辅国反对,但李隆基仍在暗中将杨贵妃遗体移葬他所。参与改葬的人杨贵妃的香囊带给了李隆基,李隆基把它珍藏在衣袖里。又让画工画了贵妃的肖像,张挂于别殿,“朝夕视之而欷歔焉“ 。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李隆基和杨玉环

为了防备李隆基,唐肃宗在上元元年,将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流放于巫州;勒令陈玄礼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这几人均是在李隆基回到长安后,仅存的随侍亲信。经历这一场政治清洗,太上皇的住所中,只剩下李隆基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分外凄惨。

图片

是非成败转头空

唐肃宗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郁郁寡欢的李隆基驾崩,终终年78岁。上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庙号玄宗中的玄字,《逸周书·谥法解》并无此谥号。对于李隆基的这个庙号,明末冯梦龙在其所著的《警世通言》里曾经给过解释:天上有星,谓之玄星,又谓之启明星。初上时,东方未明;天色将晓,此星渐渐的暗下。先明后暗,谓之玄。

李林甫、杨国忠大奸误国、宦官高力士干预朝政、再有安禄山祸乱天下,这些都是让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因素,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李隆基。李隆基把两种相反的人格演绎到极致。一半天使,一半魔鬼。正是他的这两种人格,带给大唐帝国冰火两重天的历史遭遇。造就盛世的是他,毁掉盛世的也是他。

少年时期的苦难、青年时期的血腥政变,让他踏上了权力顶峰,继而开创伟大盛世的征途。

晚年时期的安逸生活,使他走上了沉迷享乐,雄心不再的迷途。李隆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孟子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