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奸相”李林甫

 昵称413468 2018-05-01

文丨《那些年》孔博

唐朝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与时任宰相的崔群有过一段对话。宪宗问崔群,玄宗一朝的政治,先清明后混乱,是什么原因?崔群回答说,玄宗用姚崇、宋璟等人则政治清明,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则政治混乱。人人都以为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造反是混乱的开端,但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任李林甫,恐怕才是“理乱之所分也”。

《旧唐书》更加直白和明确地表达了这个观点:“开元任姚崇、宋璟而治,幸林甫、国忠而乱。”司马光也毫不掩饰他对于李林甫的嫌弃:“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事实上,无论是在《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中,李林甫一直都被认为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主要责任人之一。

这种评价是否客观暂且不论。必须要承认的是,李林甫在玄宗执政后期,确实对大唐的走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为相的十九年的时间里,李林甫手握大权,独霸朝纲,令大唐集团深深刻下了他的权力烙印。

1

“媚相”李林甫

李林甫出身唐朝宗室。开元十四年(726年),李林甫得到宇文融的引荐,被授为御史中丞,后历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拜相,正式成为大唐集团的CEO。李林甫待人表面温柔,但私下却阴险狡诈,机关算尽。他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对玄宗的喜好和举动了如指掌,每次议事都能迎合上意,很快就博得了玄宗的青睐。

公元736年十月,当时身在洛阳的李隆基打算返回长安。张九龄和裴耀卿认为庄稼还没有收割完毕,于是建议李隆基推迟行程。李林甫待二人离开之后,私下对李隆基说:“长安、洛阳,不过是陛下的西宫、东宫,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要选什么日子!即便妨碍秋收,只要免除沿途人民的捐税就可以了。”李隆基大悦,立刻批准了返回长安的计划。

就在同一个月,唐玄宗欲为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加实封,并让他兼领尚书。张九龄认为牛仙客学识不高,极力劝阻,引起玄宗不悦。李林甫却私下进言:“天子用人,有何不可。”玄宗最终拜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当时,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皆因母亲失宠而有怨言,被驸马都尉杨洄告知武惠妃,惠妃又向玄宗哭诉。玄宗大怒,打算将三个儿子全都贬为平民。张九龄极力劝阻。李林甫当面一言不发,退朝后却对玄宗亲近的宦官私下说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李林甫甚至公开召集言官表示:“各位不要多话!你们难道没有看见宫门口的仪仗马,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高官的薪俸。可是,在值班时,只要它们嘶叫一声,就会立即被开除。”从此,公开规劝的声音基本绝迹。

2

“奸相”李林甫

唐初,三审制沿袭隋制,中书、门下、尚书各司其职,在政事堂共同议事。开元中期,“政事堂”改制为“中书门下”,实际上掌握了决策、执行的最高权力。担任中书令的李林甫并不能够容忍别人窥视大权,于是四面出击,精心设计,打击异己。与他共事的同僚或属下,或被排挤,或只能“唯诺而已”。

左相李适之性格开朗,坦率正直。有一次,李林甫私下告诉他说:“华山有金矿,如果组织开采的话,能够为国库增加不少收入,但皇上还不知道这件事!”几天后,李适之面圣时顺便提到了这件事。李隆基回头问李林甫,李林甫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我早就知道华山蕴藏金矿,但华山是陛下本命,王气所在,不应该开凿。所以我一直不敢提出。”李隆基听后,对李适之大为不满,警告说:“以后报告事情,最好先跟李林甫商议一下,不要随便发言。”就在这一年,李适之被罢相,后被贬为宜春太守。

玄宗曾经向李林甫问起严挺之的情况,并想给严挺之安排一些工作。李林甫退出后,召见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告诉他说:“皇上仍把你哥放在心上,为什么不想办法晋见皇上呢?你们不妨上疏,奏报身染风湿请求回京医治。”严挺之不知其中有诈,接受了李林甫的建议。结果,李林甫拿着这份奏章报告李隆基说:“严挺之年老体衰,又害上风湿,最好加授给他一个散官,让他能安心疗养。”李隆基叹息很久,只能让严挺之当一个编外的太子宫总管。

时人皆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如此。

3

“权相”李林甫

开元前期,唐玄宗年富力强,抱负远大,对大小事务都勤于过问。但在开元后期,唐朝经济情况向好,社会基本稳定,玄宗年纪渐长,对政治事务逐渐失去了热情。在开启“从此君王不早朝”模式后,玄宗将朝政大权尽数委托给李林甫,李林甫的权力也由此达到顶峰。

“奸相”李林甫

按照惯例,宰相们一般要办公到下午一点才能下班打卡,出宫回家。但李林甫奏报说:“现在天下太平,上午十点就可以回家。”于是,未能处理完的军国机密大事,全都到了李林甫的私宅决定。李隆基有时候不出宫主持早朝,文武百官就全体集合在李林甫家门,听候指示,政府各单位几乎没有人办公。

陈希烈因为讲解老庄受到李隆基的赏识,李林甫因为陈希烈得宠,而且性情柔顺,容易控制,所以推荐他当宰相。但实际事务仍然由李林甫一个人决定,陈希烈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点头说“是”。

对于李林甫在朝野的地位,《旧唐书》给出了这样的总结:“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

4

大唐盛世的“掘墓人”?

天宝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请求辞去朔方节度使之职,举荐安思顺继任,并奏道:“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逐渐重用安禄山等胡人将领。

“奸相”李林甫

天宝后期,唐朝各个重要战区的司令官几乎已经全由胡人将领担任。帝国的精锐部队聚集于北疆,内外军事力量逐渐失衡。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诸多史书认为,李林甫为了杜绝出将入相的根源,巩固自己的相权,才主张重用蕃将、胡人。这让安禄山等人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当然,也有史学家对此持不同观点,认为正是李林甫的存在制约了安禄山等人的权力扩张,延缓了唐朝的衰落时间)。

客观来说,李林甫并非无能之人。从史料来看,李林甫主持了玄宗朝田制、税制、兵制以及边防体系的一系列改革,在编纂、推行法令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即便对李林甫大加斥责的《旧唐书》,也认为李林甫“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

从登基到退位,玄宗前后一共任用过二十余名宰相。每名宰相的平均在位时间只有三年左右,即便连姚崇、宋璟也不例外——二人担任宰相的时间均为三年。然而,换相如走马灯的玄宗,竟然让李林甫在相位上一坐就是十九年。而李林甫稳坐大唐相位十九年也决定了盛唐的落幕无论如何他都脱不了干系。只不过彼时的大唐,繁华之下早已充满流弊,积重难返,在众多掘墓人当中,李林甫的这一镐力量特别大而已。在李隆基放手到放任的管理之下,无论谁坐在这个位置,都难逃失控的命运。

“奸相”李林甫

《大唐新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玄宗奔蜀后,曾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大臣,并说李林甫是“妒贤疾能,举无比者”。裴士淹反问玄宗:“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用他那么久?玄宗“默然不应”。谈起李林甫,李隆基究竟是何心情旁人无从得知,只是以常人之心揣度,一个哄你开心十九年的人,你可能会怪他,却很难恨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