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随笔】李美菊:漫谈读书

 老胡聊科研 2022-11-07 发布于河南

电蒸锅正“兹兹”蒸着米饭,我在旁边随手拉个小板凳,拿起厨房架子上那本夹着火腿肠的书,莫言的。接着看昨天没有看完的那篇小说。火腿肠应该是哪天书正看得正入迷,菜炒糊了,急了就随便找来当书签用。

莫言的书一套,整箱,很全。别人送的,放了好几年,看得很少。这段时间,厨房做饭间隙,就读莫言的,一本一本地读,正在读的是《师傅越来越幽默》;阳台上、沙发扶手上,喝茶休闲时,读贾平凹、林语堂、林清玄的,很多散文已经很熟悉,读一篇,基本知道下一篇是什么!喜欢就是没道理;卫生间暖气片上,都是些女儿读过的书,一摞都是刘慈欣和三毛的,她算是三毛忠粉,她的书百读不厌。算起来我高中才读三毛的书,她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读,的确比我读得早。虽然读的是我的书,但是傲气却比我足,敢叫嚣着和我比试:你说你喜欢三毛的书,比一比吧,哪本哪段,我都能给你讲出来。你行不行?逼的我也偶尔随手再翻翻,逮着机会杀杀她那锐气。卧室床头是诗经,通常是女儿给我腰上拔气罐的时候,我就那么趴着,把枕头叠成两层,窝在下巴下面顶着下巴,把书靠在床头上,听着抖音上的诗经朗诵,一页一页反复的读,但现在也就读了一百多篇,长篇的读的少,以后有机会慢慢读。以往,床头打灯,躺着更多是读点有趣的历史,但是因为没有读通史,读的朝代比较散乱,总也记不住那些千古岁月里人物、事件的出场顺序。所以,和别人聊起来,总感觉嘴巴卡壳,话到嘴边了就是想不起来,别人一讲,就立刻觉得“对对对”,有闲时间还是要认真复读下通史,明心增智。

在家读书,很少正襟危坐在桌旁,那样太严肃,少了很多乐趣。办公室已经这样坐得够久了,回家一定要最放松的姿态,免去很多所谓的认真和自律,这仅仅是我的生活态度,不求苟同。在我自己的三分地里,我对自己有百分之百的话语权和指挥权。庆幸的是,家里其他两位和我生活态度一致,各自占据三分地,互不干扰,都图个轻松自在。

在家读书,一切只是跟着感觉走。这段为啥在厨房读莫言的书,因为莫言说过,儿时最大的记忆都来源于饥饿,那时候农村几近绝粮,他把能吃的都吃了个遍,树叶,树皮,土块,煤块他都能咬得嘎嘣脆,有运气能吃上块野菜饼子,连个渣也要拾起来舔干净,饿呀!所以我在厨房煮个红薯水,炒个白菜萝卜的空档猫几页,瞬间觉得这饭菜已经很奢侈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和孩子假装风轻云淡地聊天,不经意地讲一两个故事,当年中国土地上那些饥饿与苦难的故事,总能让她惊讶的一愣一愣的,不知道她是不是能感受到:眼前这盘里、碗里的饭菜比起过去,那真是天上、地上了。

之前读张爱玲的书也是一念之间的决定。很早就知道张爱玲,也看过电视剧《倾城之恋》,记得很多经典的桥段和她的名言语录,但就是没有强烈渴望读她的书。有一次看了贾平凹夸张爱玲,简直夸得语无伦次,说读她的书就像逛大的园子,弄不清从哪里进门的,又如何穿径过桥到这里,又像是醒来回忆梦。说她行文诡谲,弥漫着一层神气,旁人无以类比。说她有曹霑的才情,又有今人的思考。最后还找来个词形容她,说她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这贾平凹真会夸人,明明夸的是张爱玲,却把我的魂魄夺了去,我只想立刻把这女狐子的所有书找来读,立刻。书到手后,迫不及待逮着书猛读,谁也不要搭理我,不然就是哑巴对聋子,我就是回应也是驴头不对马嘴。

可以想象,我家书多么不整齐地散落在各个角落。

以前,招我爸烦。他说,家里到处堆的都是你的书,哪天都给你扔了!

现在,招我家那位烦。他也说过,搬个家就你书沉,整天抱来抱去的,沉死了,哪天都给你扔了。好在,他们都只是打雷不下雨,说说而已,并没舍得妨碍我读书自由。

在读书这件事上,我就是太由着自己的性子。但凡任务型读书,总不能激起我兴趣,缺乏苦读书的意志,自然写不出什么拿手的文章。以后还是得在这方面有意识精进下,尤其是工作方面,还是需要多读专业书籍,不然退休了回头看,几十年教育生涯一马平川,连个看风景的土坡都没堆起来过,有点说不过去。

作者简介:李美菊 1980年7月生,河南新郑人,郑州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教研员。从事职业教育18载,曾获市级优秀教师、学术带头人、教科研先进个人等。曾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常从凡人小事中即兴偶感,诉诸笔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