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唐朝讲给你听——安史之乱(28)

 陈德龙k60ofaux 2022-11-07 发布于安徽

[28]

李光弼打仗的方法,听起来就像小说故事一样,简直不像是现实中能够发生的,尤其在守城时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谋略,更是当世无出其右的防御大师。在迄今为止的所有战斗中,史思明只要遇上李光弼,结局就只有三种:完败、大败、惨败,从来都没有胜利过。

不久之后,安禄山被杀,史思明被安庆绪调往范阳,镇守后方,只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太原。要说这家伙也算是叛军中的悍将了,但史思明都办不成的事情,他又怎么能行,几天之后,李光弼便组织一支敢死队,出城发起了反攻,只一波就打爆了所有的叛军。此战之中,官军们打出了一个天文数字般的斩首数量——七万余级。

太原保卫战胜利的消息传到灵武,让李亨感到十分兴奋。同一时间,东南方向也传来了捷报,一群反贼的家属被当地官员抓获,押送到了朝廷,有点不同的是,这个消息反而让李亨觉得非常心塞,与那些普通的叛贼不一样,这些家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皇族。

永王之乱

至德元年七月,在李隆基去成都曲线求国的时候,曾发布过一道命令,命几个儿子去全国各地,分头募兵,反击叛军。当时李亨被封为了兵马大元帅其他几位亲王则数镇节度使和都督,其中那位领受江陵大都督的儿子,正是永王李璘。

所有一切后来的事情都是因此而起的。

要知道在这道命令发出之前,李亨已经撇开老爹,在灵武称帝了,所以得到消息之后,其他几位亲王鉴于当时局面尚不明朗要么没有成行,要么在赶赴治所之后,选择了按兵不动观望形势。唯独这位永王李璘,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

在快马加鞭,赶赴江陵之后,李璘第一时间招募了几万名士兵,委派许多官员,大肆扩充实力。

对这种明目张胆挑战自己权威的行为,新皇帝李亨当然不能容忍,很快给李璘发来了命令,要他即刻返回蜀地,朝见太上皇。

意思就是,从哪里来就滚回哪里去,不要抱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天下是你大哥的,根本就没有你的份儿!

李璘当然不肯听命。因为从父亲的命令中,他已经解读出了另外一种含义,那就是父亲把帝国的东南交给自己了,这正是成就霸业,问鼎天下的大好机会,你老大哥一句话就让我靠边站了,那怎么能行

这年十二月,李璘不顾大哥兼皇帝的严令,调集五千水军,自江陵顺流东下,兵锋直指金陵、广陵。对天子的不臣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李亨十分愤怒,调集了大军去讨伐他,以三路节度使,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

这里要顺便说一句,无论李亨有多么愤怒,多么失望,大家都是应该理解他的,因为这位弟弟跟他的关系太不一般了。要知道永王的亲妈死的早,小时候是被李亨亲自养大的,李亨对这个弟弟特别好,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要搂着他,哄他入睡,可谓长兄如父,情深义厚,没想到却养出了这么一条白眼狼。

李璘这种形同谋反和忘恩负义的行为,无疑是不得人心的,等待他的将是自取灭亡,这都没什么可惜的,可惜的是,在被他牵连成为叛党的人中,就有那个我们都再熟悉不过又再喜欢不过的人——诗人。

诗仙的命运

当来自江陵的舰船浩浩荡荡,抵达庐山的时候,位不得志的诗人,身着白衣,腰挎长剑,应邀走进了永王的帐下正是我们的李白同志。

自天宝二年被皇帝放还出宫之后,大诗人的漫游生涯2.0版本就再度开始了离开长安之后,他再次回到了自己钟情的江湖之中,开始了漫漫的长途自费旅游在这次旅程中,最重要的时刻应该是公元744年七月的某一天现在看来,这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闪耀夺目的时刻这一天,诗歌王国里的两颗巨星相遇了

虎啸龙吟,风云际会,李白在洛阳遇见了杜甫。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哪一个时刻能有此刻这样激动人心,和这一个时刻相比,所有的一切兴衰起伏、沧桑巨变、成败得失,都成了过眼云烟,不禁黯然失色。

两位年龄差距达十一岁的偶像与粉丝,完全没有代沟,而是很对脾气,诗仙和诗圣都是性格豪爽的人,都喜欢作诗,喜欢旅游,更有意思的是,看上去不声不响、老成稳重的杜甫,竟然也是个喜欢喝两杯的人,两人在一起吟诗唱和,饮酒纵歌,度过了十分难忘的时光。尤其杜甫,对这些事情更是记了一辈子。而值得一提的是,两人一起在河南结伴旅游的时候,还遇上了一个此时情投意合将来会兵戎相见的朋友,正是诗人高适。

诗仙的行程,永远在路上,之后李白又在中原和南方云游,一度出家当过道士,还和杜甫相遇了两次,日子过得虽然漂泊,却也逍遥自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带着老婆孩子到南方避难,去了很多地方,最后辗转来到了庐山。

也说不清是永王先邀请的李白,还是李白主动去投奔的永王,总之这次起兵让李白看到了一展胸中抱负的机会。

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才华难自弃,五十六岁的大诗人再也等不起了,他再也不想错过这个报国杀敌、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没有永王,他可能也会扛剑北上,加入讨伐叛贼的官军。与此同时,在政治上过于单纯的大诗人,并没有察觉到永王背后那蠢蠢欲动的野心。

无论将来的结局如何,起初的日子还是非常愉快,虽然永王长得其貌不扬(貌陋,视物不正)野心还大得很身上却有礼贤下士的风度,他对李白十分赏识敬为上宾

李白也深感遇上了明主,在此期间,他意气风发,运用自己非凡的才,充当了永王起兵的宣传员,为他写下了多达十一首诗篇(《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便是: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当时李白不会想到,这些诗篇日后竟然成为了他追随叛的罪证。

永王的军队很快到达广陵,可出乎意料的是,朝廷的大军竟然也同时围逼过来,李白惊讶地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就成了与朝廷为敌的反贼,我们相信当时的心情一定十分震惊和错愕更不可思议的是,在两军对峙的时候,朝廷委任的充当平叛主力的淮南节度使正是那位曾一起结伴云游的高适,昔日意气相投的好友,竟然在此时分属两个对立的阵营。

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那一刻,不知两位诗人会作何感想。

李璘这种长在深宫中的公子哥当然不是朝廷正规军的对手,没等开战,士兵就逃散了大半,一场战斗打下来,本人被当场射死,手下部队全部瓦解,家人也被全部抓获。

非常不幸的是李白,战斗结束之后,他也以参加永王之乱的罪名,在浔阳锒铛入狱了。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不可知的命运,李白悲愤满胸他在狱中给高适写信,诉说自己的冤情,寄希望能得到营救,可收到信后,高适非但没有救他,还将两人关系有意隐瞒,烧掉了许多从前写给李白的诗。

按新唐书的说法,是郭子仪在此时拿出自己的官爵为李白赎罪,救下了他的性命,不过结合史料和学者研究来看,这似乎更像是后人的附会,有点站不住脚,在这时营救他的,比较确定的是另外两个人——崔涣和宋若思。

这些事迹在李白的作品中可以得到二次验证《狱中上崔相涣》《上崔相百忧章》就是在这时写的)。而宋若思,则是当时主管办案的御史中丞,对案情的走向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管怎么说,在大家协力营救下,大诗人还是幸运逃脱死罪,侥幸生还,不过到了第二年,还是没有躲过事后的清算,李白仍然以参加永王之乱的罪名被判了流刑——长流夜郎。偏偏诗人也是命好,不幸中的万幸,在走到三峡的时候,朝廷传来了大赦的命令,最终无罪开释。

终点

蹉跎半生的诗人无罪释放了,李白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不必去夜郎那个鬼地方了。

他在三峡坐上小船,沿着熟悉的路线,再次顺流东下,沿途的景色是多么美丽,重获自由的心情是多么喜悦,天上白云悠悠,江水碧波横流,李白诗兴大发,背手站在船头,信口吟出了那首至今我们都能背诵的诗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劫后重生固然喜悦,可那毕竟是暂时的,诗人也要恰饭啊,无罪释放不要紧,没有经济来源怎么办?李白没有办法,只能再次走上漂泊流浪的道路,不断投靠别走走停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靠着寄人篱下为生。这个时候的李白,对人生似乎也看开了,尽管还是关心的国家的命运,却也看透了一切,也厌倦了一切。这些复杂的情绪,都可以从他此时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如: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如: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几年之后,李白辗转来到江南,终于到达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当涂。

族叔李阳冰在这里当县令,李白过来投靠了他。然而此时李白早已经疾病缠身了,到了这里,一病不起,不久便每况愈下,渐渐走向了终点。上元三年 (762年)十一月伟大的诗仙李白,在宣城当涂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一岁

临终前不久,他写下了生命中的最后一首诗——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有人说,李白是醉死的,这个符合他的性格;有人说,李白是病死的,他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族叔然后便永远闭上了眼睛,这比较符合常理;还有人说,李白是看到水中的月亮,想去捞月,落水淹死的,这符合大家诗意的想象。

无论如何,这些都不重要了,无论怎么死的,身后的李白都已经成了诗的化身。在诗歌的历史中,永远有人记得,有这样一位从天上降落凡间的诗人,只要这世上还有人能诵读他的诗篇,他的生命就永远不会停止,而是成了永恒。

诗的世界,我曾经来过。

(大家久等了,最近工作有点忙,腰疼也严重了,有时候写的慢,十分抱歉,清明节休息几天吧,节后再战,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