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凉重剂”白虎汤,临床如何准确、高效应用

 专精一门触类旁 2022-11-07 发布于湖南

编辑:小药童

全文共2791字,预计阅读时间20分钟


一、白虎汤方解

经方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粳米六合,炙甘草二两组成。

方中知母味苦性寒,石膏味辛性寒,共为君药,以清热透表,泻火解毒;

粳米味甘性平,益气,补脾胃,止渴,止泻;炙甘草味甘性平偏温,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诸毒,调和药性。两药共为臣药,即可顾护脾胃,避免石膏知母寒凉伤胃,以防伤正,又可补益胃气, 生津止渴。

方虽四味,但攻补有度,味少而力宏,为治疗温病热盛之良药。凡临床表现为高 热汗出,面红口渴,舌红苔黄或白厚,脉洪大或滑数之阳明里热者,皆可大胆应用。



二、温病病因病机

经方


“温病”名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六元政纪大论》: “气乃大温,草乃早荣, 民乃厉,温病乃作”,首次提出了温病的病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是关于温病病因的论述。

《素问热论篇》: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说明了季节与温病发病的关系。

《素问刺法论》: “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是对温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的认识。

《灵枢论疾诊尺》: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以及《素问评热病论》: “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急,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都是对温病临床表现的描述。 

《素问热论》: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是对温病病位表里不同的治法治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 以咸寒,佐以甘苦,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热者寒之,燥者濡之“等,都是根据温病病因病机制定的治则治法,也是后世问温病学家遵循的基本治疗原则。 

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指出: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进一步明确了温病的概念。后来,经过历代医家对温病认识的加深与完善,明清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温病学辨证论治体系,从而使温病学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著作有明代吴又可的 《瘟疫论》,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戴天章的《广瘟疫论》,余师愚的《疫疹一得》, 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薛生白的《湿热条辨》,王孟英的《温 热经纬》等。

通过这些著作,揭示了温病的病因病机为四时季节气候异常,非其时而有其气, 或者地震、干旱、水涝等大灾之年,或者社会动乱,战争等因素,造成空气水源污染,体虚之人外感温热邪气,或者疫毒戾气,病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最易化热伤津,导致阳脱阴竭,变证四起,危象百出,乃至不治。


三、常见温病

经方


温病按照发病时间和季节特点分类,分为春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吴鞠通)。 

按照发病原因和病位特点可分为外感热病和伏气温病(王孟英);

按照感染强度和流行特点 可分为四时温病和疫毒瘟疫(大头瘟、烂喉痧)。

现代西医疾病中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支气管肺炎,新冠肺炎,甲型 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霍乱,热射病属于四时温病范畴;流行性腮腺炎,颜面丹毒,急性淋巴结炎等属于大头瘟范畴;猩红热,手足口病,病毒性疱疹性咽峡炎,属于烂喉痧范畴。

四、临床验证

经方


我在临床,对于冬温,春温,暑温,秋燥(温燥),即现代医学所说的“病毒性感冒,小儿手足口病,病毒性疱疹性咽峡炎”等,都及时给予白虎汤加减治疗,疗效确切,多能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

其它如“痄腮”(腮腺炎)、“乳蛾”(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应用白虎汤治疗,皆可速效。

如果主诉不清,如儿科或者老年患者,每见于发热病人,给于发汗解表而热不退,或者汗出辄复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红口渴,舌红苔黄或白厚燥,脉洪大或滑数,大便尚调者, 果断给予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冬季加麻黄,因外寒表闭也),一般一次热退,继用竹叶石膏汤善后即愈。

病例:

王某,男,五岁,体重 20公斤,2017年6月20日就诊。

主诉:发热两天,在家给予布洛芬口服,以及退热栓肛入治疗,用药后汗出热退,但维持三到五个小时后又发热。在医院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增加,诊为“病毒性疱疹性咽峡炎”。

刻诊:体温 38. 9度,精神萎靡,面潮红,舌红苔白厚燥,咽喉充血,咽峡部密集红点,扁桃体肿大一度,双肺呼吸音粗, 无啰音,问诊孩子纳差,大便调。

给予白虎加人参汤一剂治疗:知母 20克,石膏 90克,炙甘草 10克,人参 5克,山药 20克,中药免煎颗粒剂,分两次服用。

第二天复诊,体温 37. 2 度,精神转佳,舌红减轻,苔白中间厚。给予竹叶石膏汤两剂善后,第三天回访未发热,饮食睡眠正常,痊愈。


五、名家应用

经方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张仲景用它治疗阳明里热炽盛之证,也用它的变方竹叶石膏 治疗热病恢复期之余热未尽合气虚津亏者。

北宋朱肱《类证活人书》中治疗阳明热盛证兼湿 的方剂—白虎加苍术汤,即白虎汤加苍术一味药组成。

吴鞠通则以白虎汤为基础,合增液汤创立了玉女煎,加入玄参、犀角创立了化斑汤,皆为治疗温病的主要方剂。

近代名医张锡纯,更是把白虎汤应用到了极致,对白虎汤在温病中的应用有着详细的论述,结合自己的临 床经验,对白虎汤临床应用上的加减变化有着独到的见解!


六、临床意义

经方


温病的病因病机已经很明确,及时准确的用药治疗是治病救人的关键。

纵览历代名医著作,尤其是清代温病学家之温病专著,皆明确说明温病为外感温热或者疫毒戾气所致,发病急,传变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致阴竭阳脱,或逆传心包,神昏谵语,乃为不治。所以治疗的关键是始发轻症或者发病之初。

若病邪已入营血,热陷心包,则需要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或者犀角地黄汤、神犀丹、清营汤、清宫汤等治疗,但这些方剂中,主药是犀角,现在犀角被禁止进口,水牛角虽可代替,但疗效降低,达不到犀角的效果,临床疗效大打折扣。

而在温病初期,医家大多主张用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轻剂治疗,这些方剂药轻效微,难以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故易贻误战机,造成病情迅速恶化,形成热入营血、 邪陷心包之险证。病入脏腑,半死半生,此时再用安宫至宝之类,一是疗效差,救治率低, 二是价格昂贵,患者负担不起,所以温病初期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温病初期即应用白虎汤加减治疗,多可一剂而痊,避免发展为重症险证,真正达到执简驭繁,治病救人的目的。更能适应温病大范围的爆发流行期间的群体救治需求!所以,在温病治疗中尽早及时的应用白虎汤,有着积极的推广意义,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对于规范温病的治疗,也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