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凉州(145)‖北凉争霸(五)北凉开凿石窟

 阳关残雪 2022-11-07 发布于甘肃

卷廿一《北凉争霸》

第四章北凉开凿石窟

胡夏灭了西秦,却扣留下了北凉世子沮渠兴国。
夏王赫连定之所以不杀沮渠兴国,另有图谋。他惧怕北魏的逼迫,想以沮渠兴国为人质,押着他去逼沮渠蒙逊退让,企图夺取北凉,定居姑臧。凉州真是好地方啊。要天下安定,离不开凉州牵制南北、连通中原、控制西域。自五胡十六国一百多年来,除五凉外,域外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你方唱罢我登台,没一个不想得凉州的。现在,吐谷浑想的是如何从北魏手中得到已亡西秦的土地,而北魏、胡夏两国打的是凉州的主意。

图片


北凉玄始四年(431)六月,胡夏赫连定打了几遍如意算盘,觉得天时地利已到,图谋凉州能成。就劫持西秦国的老百姓十余万人,押着人质沮渠兴国,从治城渡过黄河,兴师动众地去袭击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夺取北凉的国土。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胡夏军正洋洋得意地横渡黄河,去攻打北凉时,半路里却杀出了个程咬金。这个程咬金不是别人,正是吐谷浑首领慕容慕慕容慕得知胡夏北上的消息,立即派遣益州刺史慕容慕利延、宁州刺史慕容拾虔(慕容树洛干的儿子)统率三万骑兵,埋伏黄河岸上,乘夏军渡河过了一半发动突然袭击,截击敌人。胡夏军遭此劫难,淹的淹死,活的被杀,夏王赫连定还被生擒活捉吐谷浑乘胜班师。胡夏军全军覆没,胡夏国瞬间灭亡于黄河两岸。从胡夏灭亡西秦,到被吐谷浑所灭,胡夏国只比西秦多活了不到半年时间。

图片

(胡夏国灭亡于黄河)
沮渠兴国在这场战乱中,被乱箭射中,身负重伤。沮渠蒙逊得知后,急速遣人施救,把沮渠兴国就近抬到凉州地方的一座寺院里,一边施治,一边让高僧昙无谶念咒作法。结果,诸法无效,沮渠兴国因伤势太重,不治而亡于寺院。
吐谷浑袭击胡夏军,活捉赫连定的目的,是要向北魏表功,以此索要原西秦国、现胡夏国所占的全部土地,还要政治待遇与财富。八月,吐谷浑可汗慕容慕璝,派侍郎谢太宁,出使北魏,呈上奏章,表示愿意献出所俘虏的夏王赫连定。十一日己丑,北魏任命吐谷浑可汗慕容慕璝为大将军,封为西秦王。让他管理原西秦的土地,享受王的待遇。
北凉玄始五(432年)年壬申三月廿八日,吐谷浑汗国可汗慕容慕将夏王赫连定献给北魏,北魏国王头都没抬,望都没望一眼,就向殿堂之下扔出了刚刚画可的诏令,命令人当场斩杀了赫连定。但慕容慕还不满足,上疏力争道:“我生擒了叛逆赫连定,呈献给皇上。陛下赏赐的官爵虽然尊崇,但土地却没有增加;车辆旗帜虽然已经得到装饰,却没有财物赏赐部下,希望陛下能俯察下情。”拓跋焘把他的奏章交给朝廷文武官员们讨论。大臣们认为:“慕容慕的功劳,不过是俘虏了赫连定而已,塞外的百姓都已归吐谷浑汗国所有。但慕容慕却贪得无厌,不能答应他的要求。”拓跋焘于是下诏说:“西秦王慕容慕所攻下的金城、枹罕、陇西等地,我同意归你,这已经是分封给你的采邑了,还有什么必要再增加土地呢?西秦对我们有诚意,我们赏赐的绵绢,根据来使次数是否频繁,临时增加,并不是只赏赐一次,以后不再有。”从此,慕容慕终于看清了北魏的真面目,再不进贡北魏了。

图片

(吐谷浑得到的西秦土地)
北凉沮渠蒙逊做梦没想到,西秦那么一大片土地,最终落入了吐谷浑。历史就这么戏剧般地跟他连续开了几个天大的玩笑。他辛辛苦苦攻打南凉,却被西秦瞬间灭了南凉;又辛辛苦苦攻打了西秦十年,没有灭掉,却突然被胡夏国一次偷袭,灭掉了。胡夏国主赫连定也没想到,他南征北战了多年,没被北魏灭掉,还意外地灭了西秦,正欲讨伐北凉时,却被吐谷浑的一场突然袭击消灭了。沮渠蒙逊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吐谷浑救了他,要不是吐谷浑半路杀出,灭了来势汹汹的夏国,北凉就面临着被胡夏消灭的危险。
沮渠蒙逊开疆拓土二十年,南凉是亡了,西秦是亡了,胡夏也亡了,但没一个是他北凉亲手干掉的,每次都是快要成功时,就被别人横插一刀,夺了胜利果实。原来前凉黄河之南的土地,一块也没收复回来,又落入吐谷浑之手。沮渠蒙逊统一凉州的梦想,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还搭上了两个世子的性命。丧子之痛,终于变成了愤怒。他无力向外复仇,但可以向内撒气。
沮渠蒙逊不从因果上找自身失败的原因,反认为是高僧昙无谶两次所做的佛法皆不灵验,没起作用,才导致了世子沮渠兴国被乱兵所杀的悲剧。沮渠蒙逊一怒之下,把气都撒到了佛门,当即遣使命令沙门中,凡五十岁以下者逐出沙门还俗,不得信佛,同时下令铲除了充斥于凉州各地的“左道”,捣毁了塔院佛寺。

图片


南朝梁慧皎在519年所撰著的《高僧传·卷二·昙无谶传》,所载的原话是:“逊大怒,谓事佛无应。即欲遣斥沙门,五十以下皆令罢道。”唐朝道世在668年撰《法苑珠林·敬佛篇·观佛部》的原话,也基本源于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谓“逊恚恨,以事佛无灵,下令毁塔寺,斥逐道人。”
蒙逊把世子之死归结于“事佛无应”,“事佛不灵”,这“事佛”之事,说来话就长了。早先姑臧城里闹瘟疫前,昙无谶就告诉蒙逊说:“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蒙逊不信姑臧城里有鬼神入聚,说:“要想叫我信,必须叫我亲眼所见为验。”
昙无谶随即在蒙逊身上施了法术,念了符咒。蒙逊果然亲眼看见了众多的疫鬼,那些死于战场的,未入土的,残腿断胳膊的,还有被蒙逊冤杀的鬼魂,都来向活人讨债索命。蒙逊见之,大为惊骇恐怖。接着,姑臧城果然闹起了瘟疫。蒙逊这才信了昙无谶之言,请求昙无谶做法袪鬼。

图片


昙无谶说:“陛下宜沐浴洁身,诚心吃斋,口念戒神咒三日,方能驱之。”昙无谶就设坛做法,教蒙逊咒语,跪坐坛前,吃斋念咒,一连三日。昙无谶才对蒙逊说:“好了,冤魂厉鬼都已经走了。”
当时,姑臧城里有首次看见疫鬼者说,有数百疫鬼奔骤而消逝了。姑臧境内随即平安下来,灾疫退去,百姓都说是昙无谶施法之功德也。从此,蒙逊对无谶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加信奉无谶,敬畏鬼神,敬畏佛法了。此后,凡用兵与大事,皆请昙无谶施法护佑。特别是自423年北凉的第一位太子沮渠政德命丧疆场,沮渠蒙逊立沮渠兴国为世子后,就请昙无谶做法护佑,期望再不出意外,确保沮渠兴国的生命安全,确保北凉后继有人。
结果,无谶护法,并没起作用,世子沮渠兴国历经波折,成了各国兴战夺土的筹码,最终还是命丧于吐谷浑消灭胡夏之战中。

图片


沮渠蒙逊下令捣毁塔寺后,行至阳述山,各寺院所有僧人都静候于道路两侧。沮渠蒙逊望见众僧,心中的愤怒又发作了,当即处斩了眼前的僧人数人。尔时,将士们赶紧入寺院礼拜,对着佛像为死去的僧人祈祷。结果,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寺院的佛像竟然“涕泪横流”,为被蒙逊杀死的僧人悲伤涕哭。众将士大为吃惊,赶紧返回,将此见闻报告给了蒙逊。蒙逊闻之,即刻赶往寺院观视,刚至寺门,整个身心战悸不已,腿脚抖动,“如有犯持之者”,站立不稳,忙唤左右扶翼,才进了寺院,看见佛像仍然“泪下若泉”。蒙逊当“即稽首礼谢,深自尤责,登设大会,信更精到,招集诸僧,还复本业焉。”此事就记在唐代道世668年所撰著《法苑珠林·敬佛篇·观佛部》中。
经历了这一场寺院奇遇,沮渠蒙逊的头脑立马冷静了下来,后悔不迭,再也不敢把世子之死怪罪于“事佛无应”,更不敢怪到高僧昙无谶的头上了。而是发自内心地从自身找原因。他一生虽然治国才能不输五凉其它几个小国,内心也十分崇拜佛教,经常念经修佛,但过去口念心不念,言佛行不佛,“性淫忌,忍于刑戮,闺庭之中,略无风礼”的毛病,众人皆知,没有改掉,而且,无端杀僧,再加一罪,造孽甚重。从因果讲,这才是导致他世子丧命战场的恶因。
蒙逊就开始天天吃斋念佛,真心忏悔。此时,姑臧城里佛事已经非常盛行。自他消灭西凉,从敦煌迎请回高僧昙无谶后,经过十多年的弘法,姑臧城里的僧众已经达到三千多人的庞大规模。那时,北凉皇家寺院就在“凉州南百里崖”这个地方,名僧云集,佛事规模宏大。但寺院旁边的崖壁上,还没开凿过石窟,塑过佛像,沮渠蒙逊突发异想,想起了一百年来,那些来自江南的不愿出仕的文人隐士,为避战乱,纷纷在祁连南山隐居,开洞窟,建陋室,办学校,收弟子,传儒学,立学说。隐士风潮在河西走廊大为流行。受此启发,他要在“凉州南百里崖”开窟造像。顺便亦为母亲车太后造像一尊,与佛一起供养。就抽调大批僧人,能工巧匠,上“凉州南百里崖”,“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斵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开凿石窟。

图片


北魏崔鸿506年所撰的《十六国春秋·北凉录》载:“蒙逊有凉土,专弘佛事,于凉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像,千变万化,惊人眩目。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径行,无时暂舍,遥见则行,人至便止,观其面貌,状如其中泥塑形象,人咸异之,乃罗土于地,后往看之,足迹隐隐,今见如此。”
“凉州南百里崖”石窟开凿好后,沮渠蒙逊起名为“凉州南洪崖窟”。唐道宣《释迦方志·通局编》(650年撰)和唐道世《法苑珠林·敬僧篇·感应缘》(668年撰),都叫“洪崖窟”这个名字。《释迦方志·通局编》还载:“凉州南洪崖窟,沮渠蒙逊所造,碑寺现存,有塑圣僧,常自行道,人来便止,人去寻行,故其旁侧,足迹纳尔,斯徒从矣,不可具云。”
但是,这也成了有关“凉州南洪崖窟”最早亦是最后的文字记载。自唐代后,凉州陷落吐蕃,“凉州南洪崖窟”神秘消失,不知所踪,各种文献史书皆无记载。民间呢,知道姑臧南山有石窟,但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了。只见其窟,不知其名。对凉州来说,这是很苦逼、很滑稽的一件事情。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经著名的美术史学家史岩、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冯国瑞,对天梯山石窟进行详细勘察后,才以确凿的证据认定,北凉“沮渠蒙逊所造”的“凉州南洪崖窟”,就是今天中国石窟“凉州模式”鼻祖:天梯山石窟。

图片


洪崖窟初具规模后,沮渠蒙逊又命工匠,给他母亲车太后造像。
期望以此能够得到母亲的谅解,忏悔罪过,真心向佛,护佑儿孙。
工匠们按照沮渠蒙逊母亲生前画像,为其母车氏打造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石像。石像落成后,沮渠蒙逊请高僧昙无谶为其母像做法开光时,母亲车太后石像的眼里竟然也神奇地“泣涕流泪”,如同活着时一样。沮渠蒙逊终于感到欣慰,认为自己的诚心打动了先灵,那是母亲对他忏悔己罪、发愿开窟的认可。昙无谶又“格言致谏”,做法加持。《十六国春秋·北凉录》载:“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像遂泣涕流泪,(昙无)谶又格言致谏,逊乃改正而悔焉。”
从此,蒙逊洗心革面,一边继续开凿天梯山石窟,为高僧大德塑立佛像,一边为自己不停地征伐真心悔过,静心修佛,再也没有战争的心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