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理好亲密关系的奥秘

 泠风思语 2022-11-07 发布于山东
图原创:高英
在温饱不愁的基础上,影响一个人幸福感指数的并非挣钱多少,而是关系问题,尤其是亲密关系的状态如何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挣钱多少的问题也可能是原生家庭中自己与父母亲密关系状态的一种折射。
看来,处好亲密关系真的很重要,不仅关乎感受,而且关乎金钱。
自从我的父亲于十年前突然在我的身边辞世后,受到沉重打击的我就开始关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东西,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拯救迷茫而消沉的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经在心理学意义上自救成功。如今依然关注心理学,不仅是为了继续改善自我和做好家庭教育,更是为了建设好自己的核心家庭。
近日读了武志红和曾其峰两位心理学家的一些公众号文章后,忽然领悟到了处理亲密关系的奥秘,那就是要做好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分化和情感联结两方面的工作。
当然下文所讲的只是我的个人感悟,而非两位心理学家的原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翻看他们的公众号文章。
在关注心理学知识方面,我是信奉“拿来主义”的实用主义者,接触心理学只是为了改善自身问题,而非为了成为这方面的人才。只要心理学理论能为我所用,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就好,并不在意自己对所读到的心理学文章真的能理解多少。
每个人必须面临的亲密关系,首推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或者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所有亲密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
假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良性运行,就会让亲密关系中的人感觉幸福,反之则会痛苦地纠结不已。
当一个人出生后,为什么那样需要妈妈的照顾?因为在出生前和妈妈一体生活过,作为弱小的生命降临人世后无依无靠怎么行呢,于是婴儿会凭借气息等无形的东西去辨别并依恋自己的妈妈,然后再把依恋扩展到爸爸以及其他日常在照顾自己的养育者身上。
早期的依恋发展十分重要,会关系到一个人一辈子的心理状态,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成年后的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生活。
其实在一个人出生后,最早需要的是亲密关系中的心理联结。因为自己有了和父母或其他抚育者的亲密情感联结,一个人才会在早年形成安全感与确定的自我感觉:我是被呵护的宝贝所以我能安全活着,我是父母的孩子所以我是确定存在的。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从小没被亲生父母养育过的人也会对亲生父母倍感兴趣,也要千方百计去寻找亲生父母的心理原因——一个人要确定“我是谁”就必然想了解带给自己生命的人是谁以及是怎样的人。
现在无论心理学家还是教育学家都提倡父母在孩子六岁以前尤其三岁以前必须给予孩子足够的亲子陪伴,就是为了让孩子拥有心理安全感——身份确定感其实可以纳入安全感的范畴。
父母不光是养育者,更是引领者,在孩子早年会起到自我塑造的镜子作用,一个人的是非观以及自我接纳度都会在父母的映照下悄然形成。
因此从小到大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奖罚等表现以及父母婚姻的和谐与否就成了影响孩子一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也提醒正在为人父母的人,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言行对孩子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而这影响力将沉淀到孩子的潜意识里干涉其成年后的言行。
长话短说,就是一个人早年需要建立亲密关系的情感联结,而在步入青春期后,又需要开始产生情感分化,也就是说日渐长大的孩子必须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父母或其他抚养者的喜怒哀乐区分开来,不能再和年幼时那样融为一体。
在早年情感联结比较牢固的基础上,一个人在青春期要和亲密关系中的人——主要是父母,产生情感分化是更利于自身成长的,这是走向人格独立的重要一步。
假如家长在孩子青春期还牢牢抓住孩子不放,就会给孩子带来莫名其妙的压力,孩子要么被压抑,要么会反抗。
放眼现实,多数青春期的孩子会有所反抗,例如有的家长说孩子喜欢凡事都和自己对着干,例如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喜欢和自己顶嘴,等等。
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的孩子适度出现一些类似“叛逆症状”反而是好事,家长能看到孩子争取独立的欲望以及亲子关系哪里出现了问题,从而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亲子策略,让亲子关系在允许孩子产生情感分化的基础上保持健康的联结。
为什么在尊重孩子产生情感分化的时候还要保持亲子情感联结呢?
我想:绝对的联结表现在亲子关系中就是心理控制,绝对的分化表现在亲子关系中就是心理冷漠。这两者显然都不属于健康的亲密关系。
一个人年幼无知的时候,亲密关系中的情感联结极其重要,而在一个人进入青春期后亲密关系中的适度情感分化十分关键,而到了成年之后,健康的亲密关系应该是在保持亲密联结的基础上有所分化。
也就是说小时候人需要和父母水乳交融获得包括自我身份确定感在内的安全感,而在长大后人需要和父母产生边界感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却无需抛弃自己和父母之间早就存在的亲密感。
具体地说就是小时候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和父母的喜怒哀乐是捆绑在一起的,长大了能够意识到自己和父母各有各的喜怒哀乐甚至有时候悲喜不通,但自己和父母依然可以互相关爱,即使在有些时候无法共情,也可以做到彼此陪伴、互相温暖。
归纳起来,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成长必然要经历“联结——分化——联结”这样一个过程,最终的关系成熟状态就是联结中有分化、分化中有联结。
联结中的分化是为了让亲密关系中的人保持人格独立,利于独力生存。
分化中的联结是为了让亲密关系中的人保持情感联系,利于互相依恋。
在亲密关系中,只分化不联结,意味着缺情少爱,人心冷漠。
在亲密关系中,只联结不分化,意味着混沌纠缠,无法独立。
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痛苦多半来自只追求情感联结而忽略了情感分化,只有少数情况是来自重分化而断联结。
不仅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关系是这样,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是这样——你是你,我是我,而我们在这样特定的关系里可以两厢情愿地做到长期彼此依恋,与外人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
由此可见,处理好亲密关系的奥秘就在于学习、理解心理学意义上的情感分化与情感联结,并切实做到在亲密关系中既保持情感联结又有所分化。
接下来要反思的就是自己和父母情感上的联结和分化究竟怎样,该去如何改善了。
高英写于2022117日,十月十四,周一申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