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顿晚年研究神学,杨振宁承认造物主存在,科学的尽头是玄学?

 科学知更鸟 2022-11-07 发布于河南

从迷信到科学,人类经历了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而从民间层面普遍实现从愚昧无知到科学理性的观念转变,恐怕至今仍未完成。

近代以来,无数科学先驱披荆斩棘、孜孜不倦,在科学的道路上上下求索,探索科学的真谛。以物理学为例,从伽利略创造这门学科,到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再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物理学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飞跃式发展。

然而,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得越多,就会发现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事物也变得越多。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牛顿晚年开始研究神学,杨振宁承认造物主的存在。难道科学的尽头真的是玄学吗?

牛顿是科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在力学上,牛顿提出了牛顿运动定律,该定律是研究经典力学甚至物理学的基础。在光学领域,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根据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在数学领域,牛顿和莱布尼茨创立了微积分学,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在经济学领域,牛顿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金本位制度。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全才,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炼金术和神学。据统计,牛顿总计留下了50多万英文单词的炼金术手稿,以及100多万英文单词的神学手稿。他活了80多岁,只用了40年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另外40年则沉迷于神学。

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用它解释天体运动之后,却无法解释天体沿椭圆轨道旋转的起因是什么,即最初的力到底来自哪里。后来,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解释道:天体之所以会运动,是因为上帝创造了万物之后, 也设定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规律,比如运动定律。上帝先把它们一推,然后天体就一直运动下去,事物就都按照自然规律和概率顺其自然地往前发展。从那以后,上帝不再做任何事情。

牛顿甚至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用“科学现象”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比如,在研究地球的年龄时,牛顿居然用《圣经》推算出地球的年龄是6000岁。

在物理学领域,杨振宁的知名度和贡献虽然比不上牛顿,但也算是一名举世公认的物理学大咖。杨振宁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与李政道分享),国际小行星中心甚至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三个,一是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二是与R.L.米尔斯合作提出杨-Mills方程;三是提出杨-Baxter方程。尤其是奠定了未来标准粒子模型基础的杨-Mills方程,是20世纪后半叶伟大的物理成就,与Maxwell方程、Einstein方程共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重量级的科学家,居然在公开场合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

除了牛顿和杨振宁之外,爱因斯坦也曾在《我的世界观》这本书中说道:“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实际上,爱因斯坦早年不是彻底的无神论者,而是有点泛神论,他认为神即宇宙规律的和谐体现。

牛顿、杨振宁和爱因斯坦的这些观念,似乎在告诉人们: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是玄学。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不可能超脱他所处的时代,都不可能完全不受其所处时代观念的影响,这一点在牛顿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在牛顿所处的那个年代,宗教神学是文化的主流,神学的影响无处不在。当遇到现有科学暂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时,牛顿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上帝,这一点无可厚非。

而至于杨振宁和爱因斯坦的言论,则更多的是后世的断章取义和曲解。比如杨振宁所说的“造物者”,实际上并不是任何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一种不可知、无法理解的规则和规律。

尽管科学已经向前飞速发展了几百年,人类对于整个宇宙、整个客观世界的了解和认知仍是九牛之一毛。比如天文学家通过引力透镜等研究工具得出的数据表明,宇宙的密度大致由4.9%的普通物质、26.8%暗物质和68.3%的暗能量组成。这就意味着,人类科学家孜孜以求苦苦奋斗了几百上千年的时间,才仅仅看到这个世界的4.9%。

所以,科学的尽头不是玄学,而是一个又一个等待人类去发现的真理和定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