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伯驹——世外散淡的高人

 新用户8926AVU2 2022-11-08 发布于北京
  • 民国时期,在北方陆续出现了四家著名的商业银行:盐业、金城、中南和大陆银行。这其中,盐业银行创始人张镇芳的独子张伯驹,后来都成为名垂青史的收藏家。值得一提的是,张伯驹痴迷于历代书画,藏品基本捐给了北京故宫。

值张伯驹先生诞辰124周年,我们要说一说他的故事。

文章图片1

民国四公子亡一——张伯驹

众所周知,张伯驹把倾家荡产购藏的传世最古墨迹《平复帖》、最古画卷《游春图》等捐给了北京故宫。然而,能有此壮举的高人,他的境界和胸怀一定远不止于此。他的为学与做人,他的“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才是张伯驹生命真正的气息和光泽。

文章图片2

中国传世最古山水画——隋展子虔《游春图》,距今1400多年。1946年,张伯驹以240两黄金购藏之。

清末民初的河南项城,有两姓大户:袁世凯家族和书香门第的张家。张袁两家不仅是姻亲(张家千金嫁给袁世凯长兄),更是政治和经济上的紧密同盟。

年幼的张伯驹原本和这些没什么关系,因为他的生父、排行老六的张锦芳是一位喜爱诗词的地方乡绅。直到他七岁时被过继给远在天津、排行老五的伯父张镇芳——张家当时最有钱有势的人,张伯驹的人生自此改变了。

文章图片3

张镇芳

这位清末民初的活跃人物张镇芳是光绪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后,把他从户部调出,主管盐政。后升任盐运使、直隶按察使,还曾当上河南都督,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长。在袁世凯的支持下,1915年3月,以擅长理财而出名的张镇芳在天津创办了北方第一家商业银行——盐业银行。就是这么一位官运亨通、财运发达的张家顶梁柱,其两子女却先后夭折。42岁的张镇芳只好与已有4个孩子的弟弟张锦芳商量,将弟弟的长子和幼女过继给自己。这个长子就是张伯驹,他日后继承了张镇芳的庞大家产。

文章图片4

天津原盐业公司

张伯驹确实是个好苗子,7岁入私塾,9岁就能写诗,大家都称他“神童”。由于张镇芳与袁世凯非同一般的关系,伯驹自幼也常有机会与袁家接触,后来还曾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同在英国人办的一所书院读书。接受传统和西式教育后,张伯驹顺理成章地当了几年军人。先是在袁世凯的陆军里受训,其后又在军阀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部任参谋之类的职务。但书生气息的张伯驹哪里是当军人的材料,他从骨子里厌倦军队生活,认为当军人是一种耻辱。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他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彻底失望,从此放弃行伍仕途。

1927年起,三十而立的张伯驹投身金融界,协助父亲打理银行,任盐业银行常务董事。这个差事清闲自由多了,让张伯驹压抑良久的文人本性终于得以释放。退去军装的他,长年一袭传统长衫,利用自家的优越条件,在家藏的古典文史书中找到了一方驰骋的天地。写诗填词、收藏书画、听曲学戏,陶醉在中国古文化最精雅的层面。这终究是像极了自己的生父,那样淡泊名利、吟咏风雅。

才子遇佳人 英雄识英雄

在事业上几经辗转的张伯驹,38岁之前已娶三房太太。前两位都没有生养,三姨太为他生下儿子张柳溪。这是张镇芳期盼已久的孙子,所以此后就和张伯驹说,不允许他再娶妻子了。但是1935年,张伯驹还是在上海遇见了令他一见倾心、成为真正知音的潘素。两人自此相惜相爱近半个世纪,共同经历了无数盛衰、荣辱和悲喜。

文章图片5

张伯驹夫人潘素

潘素的祖上是清道光时宰相潘世恩。这么说来,她与画家吴湖帆的原配妻子潘静淑,都是苏州显贵潘家的千金,只是辈分不同。潘素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淑女教育,女红、绘画、抚琴等,都有学习,也是见过世面的小姑娘。不料13岁时,母亲病逝,而父亲潘智合又是纨绔子弟,家道中落。豆蔻年华的潘素就被继母卖入欢笑场所,直到7年后遇上张伯驹。

一位朱门绣户的青涩小姑娘,丧母之后被送入欢场,这其中长久的身心磨难,只有潘素自己吞下。时间久了,为了生存,拥有闭月羞花之貌的潘素,边弹琵琶边唱曲儿,在上海滩的“花界”也是一位头牌了。小小年纪就经过大起大落的潘素,旁人只识得她的美貌,却不识得她的内秀。才子张伯驹初见“江南第一美女”潘素,惊为天人,一见钟情。

于是张伯驹救潘素于“虎口”之中,笃定将她娶回家。别看潘素当时只有20岁,高贵的出身和丰富的阅历让她恰恰能懂得夫君的超逸不俗,欣赏并看重。她自己也有相似的“慧根”。这正是为什么张伯驹尊重她、爱惜她、成就她。不仅让潘素拜师学画,也让她拜师学习古文,并潜心观摩张府珍贵书画真迹。灵性十足的潘素悉心钻研隋唐两宋工笔重彩画法,并陪伯驹游历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日后画风细密严谨、金碧绯映,成为颇有造诣的青绿山水画家。

文章图片6

潘素 峒关蒲雪

倾家购国宝 倾囊赠故宫

张伯驹最为看重的是自己的词人身份,他曾说:“文物,有钱则可到手;若少眼力,可请人帮忙。而诗,完全要靠自己。” 但是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是收藏家。他与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公子”。

文章图片7

民国四公子(从左至右,依次是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

经张伯驹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贴》、唐代诗人杜牧《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等等,都是艺术史上璀璨之杰作。 其中,《平复帖》和《游春图》最为如雷贯耳,合称双壁。

文章图片8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法墨迹。张伯驹起初是在湖北一次赈灾书画会上见到此帖,当时是旧王孙溥心畬的宝藏。溥在1936年将所藏的国宝级名作唐代韩干《照夜白图》卖于他人,后流于海外。这件事让张伯驹久久不能释怀。据文物大家王世襄回忆,张伯驹深恐《平复帖》蹈此覆辙,因此委托琉璃厂一家老板向溥心畬求售。但溥索价20万大洋,张伯驹力不能胜而未果。第二年他又请张大千也向溥求购,同样在20万大洋的要价前止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当时盐业银行总部仍设在天津,张伯驹往返于北平与天津之间,在火车上碰到民国教育总长溥增湘,聊到想买《平复帖》的事。溥增湘说,哎,正好啊,他母亲去世,家里急需钱发丧。在他的撮合下,张伯驹最终以4万大洋拿下,并欣喜地将北平寓所命名为平复堂。4万块大洋是多少?有文章记民国时清华法学院院长陈岱孙先生,说他月收入400多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4万元。那么,不考虑严重通胀,仅从面上数字折算,77年前张伯驹为购长不足一尺的《平复帖》用去400多万元,这真是普通人不能想象的天价。

文章图片9

中国传世最古墨迹 ——西晋陆机《平复帖》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张伯驹1937年以4万大洋买下它。

在购得《平复帖》十年之后的1946年,北平古玩界传出消息:琉璃厂玉池山房的老板马霁川,正出售一件非同寻常的“东北货”(古董商对流落山海关外的文物珍宝的叫法)。这幅古画正是稀世珍宝《游春图》。就在一年前,这位马老板刚刚把另一件“东北货”、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500两黄金卖给张大千。为此,张大千不得不退掉了预购的一座清王府大宅。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中国存世最早的山水画卷。张伯驹原本建议故宫出面买下,并表示如果经费不够,自己“愿代周转”,但故宫方面没有回应。无奈之下,张伯驹决心个人出面。他忍痛将弓弦胡同占地十多亩的精美宅院(原为李莲英旧墅)出售2100美金,再用美元换成220两黄金。加上夫人潘素卖掉珠宝首饰的20两黄金,才使得《游春图》未流出国外。

《游春图》是保下来了,但张伯驹也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生命堪虞。原来,重金买下《游春图》的事被传开后,张伯驹被可怕绑匪——汪伪特工总部的“76号”特务组织盯上了。他们冲着张的钱财而来,稍后在上海绑架了他,赎金开价300万(伪币)。然而张伯驹“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僵持八个月之久,绑匪终于妥协,赎金降至40万。潘素到处借钱,这才赎回了丈夫。

文章图片10

张伯驹旧藏 明唐寅 《王蜀宫妓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重见天日后,张伯驹很快离开上海,取道南京、河南来到西安。潘素将唯一的年幼女儿张传彩托给西安的一位友人,自己一人先回北京。后来的几年里,张传彩只记得父母一次次往返于北京和西安,长大后才知道,母亲潘素为了不让这些国宝级的字画出任何意外,将它们偷偷地缝在被子里,一路担惊受怕地带出北京。

1952年,张伯驹和潘素夫妇把这幅几乎让他们“倾家荡产”的《游春图》,以购时之原价让与故宫。1956年,更将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等八件古代字画极品,无偿捐献。政府欲奖励其20万元,但张伯驹分文不取,最后只收褒奖令。

文章图片11

文化部部长茅盾亲笔签名颁发的奖状

这些珍贵的书画至今仍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打为右派 依然故我

捐献国宝后不到一年,社会气候急转直下,花甲之年的张伯驹竟被打成“右派”。车马喧嚣的张府顿时门庭冷落。老帅陈毅坚决不信,“你这样的人都被打成右派,我该向你道歉。”张伯驹笑说:“国家大,人多,个人委屈难免,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我一顶帽子?”1961年,张伯驹夫妇在北京的处境实在艰难,偏居到长春工作。“文革”中他们经历千沟万壑,在此恐怕只得省略千言万语。

文章图片12

晚年张伯驹与潘素

尽管如此,王世襄说:“在1969年到1972年最困难的三年,我曾几次去看望他。除了年龄增长,心情神态和20年前住在李莲英旧宅时并无差异。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这样散淡高妙的个性,正是民国遗老张伯驹的硬度之所在。无论时局用不用他,他都是这样,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过着他的那份生活。即使旷日持久、威力无比的文革,也没能“消化”掉这根老硬骨头。

从1958年被划为“右派”到1982年去世(1980年才平反),张伯驹晚年的这25载时光,基本都是在清贫和不受待见的逆流中过活,与往昔富家公子的日子简直天壤之别。但他仿若闲云野鹤般置身世外,选择做一位“大忍人”。也或许,他没有选择。 就在这样步履维艰的晚年,他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人称“鸟羽体”,像极了他本人自由自在、博雅通脱的心性。

文章图片13

张伯驹 书法斗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