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好生态如何打造?成都武侯攻下这三个难题 | 关注

 听月思雨001 2022-11-08 发布于安徽

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对症下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武侯区发现实现优质均衡需要攻克三个难题:优质资源配置不充分、优秀教师分布不均、学校活力释放不足。针对这些难题,武侯区实施了哪些有效举措?一起来看——

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实现优质均衡,已成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武侯区委、区政府多次调研教育工作,针对区域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目标任务和明确要求。武侯区教育局深入分析现状,发现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攻克三个难题:一是优质资源配置不充分。未实施名校集团发展战略的薄弱学校、城郊学校优质资源不充足,个别老旧学校未达到优质均衡发展硬件指标等。二是优秀教师分布不均。虽然名优师比例逐年提高,但优秀教师主要集中于区内名优学校。三是学校活力释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武侯区多措并举,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生态。

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实现优质资源适配

解决优质资源配置不充分问题,智慧教育大有可为。2019年武侯区成为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我们围绕构建“智慧教学新生态、智能治理新形态、教育服务新样态”,持续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邀请专家、名校长、名师工作室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同时引入中国移动参与“武侯智慧教育大脑”等项目,为智慧教育提供坚实基础。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更关注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和综合素质发展水平。武侯区依托智慧教育,多角度发力。一是聚焦课堂变革,深入研究基于数据分析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初步构建线下真实教师与线上虚拟教师相结合的双师课堂,初步形成由浅到深的规模化、常态化、个别化3个层次的武侯特色双线融合的课堂教学应用。二是构建基于“数据枢纽”的智能治理体系,通过建设教育数据枢纽,汇总教育系统不同平台的各类大数据,以此为基础服务教育智能治理决策,现已融通督导、督学和师生数据画像3个应用平台数据,初步实现发展监测、学位预测等多个应用场景。三是优化教育“大资源”供给服务,实施“一网通用”,确定了“1+1+N”的“智慧校园”建设路径。利用1个校级数据枢纽、1个校园管理平台,实现学校N个场景的集成管理,在4个学段分别打造1所智慧校园样板校。

目前,依托20余所试点学校的教学探究,先后形成“资源包+直播网络课堂”等百余节课例,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融通15个智能治理应用场景和43个教育应用系统,助力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开展“一网通用、一卡通行、一空间通学”建设,为师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统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武侯区围绕激活教师内驱力做文章。

一是拓宽渠道、广纳教育贤才。对接区域教育发展需求,通过人才引进、教师公招、“蓉漂”人才招聘等方式,广纳教育贤才。

二是创新教师发展模式、强化名师示范引领。首先,构建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基地校和普通学校三位一体教师培训网络,搭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三顾云+教师”泛在学习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其次,通过学区论坛、教学视导等提供个性化服务。最后,城乡学校“捆绑”培训、教研员蹲点培训、名师结对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名师与教研员的思想引领、教学诊断和学术指导等作用。

同时,区教育局通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专题培养计划”“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为教师打造职业发展路径。

三是推行名师优师激励机制、激活教师内驱力。采取“自愿申请、严格考核、定期奖励”的方式,在全区公办学校推行名师优师专项激励机制。2020—2021学年,全区4311名教职工完成名师优师岗位考核并获得奖励,占全区公办在岗教职工的53.43%。近年来,名师优师专项激励工作平稳有序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得到激发,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承担班主任岗位、立项科研课题,积极提升学历层次,逐步走向更高的展示平台。

四是实施教师关爱、职业幸福行动。只有尊师重教,教师有地位,教育才有底气。在全区公办学校推广实施全员阅读、全员健康、心理关怀、营养膳食等“教师四项关爱计划”,开展“五项职业幸福行动”,为教师举办教育生涯回顾展、个人演唱会、摄影书画展、成果发布会、教育思想报告会等。同时,持续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教师一次性绩效(原校长奖励金)逐年增加。逐渐提高教师公积金单位缴存标准平均数,调增了在编教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四种保险的缴费基数,让教师共享武侯教育改革发展红利。实实在在的举措,得到全区教师广泛认可,充分调动了全区教师积极性,让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潜心育人。

实施“两自一包”教育改革,全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2014年,武侯区就启动了以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为核心的“两自一包”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以此破解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的问题。

教师自聘:让学校招到“想要”的教师

每年9月,区教育局都要根据学校发展、学生人数变化、课程设置等情况,公布各学校的教师规模控制数。改革学校依据核定的教师规模数自主招聘教师。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等,按需设岗、按岗定标、按标聘人。

2018年9月,我们在公办学校推行改革试点,采用“锁定编制+聘用岗位”的方式:在编教师签订锁定编制协议,在编身份、工资级别、专业职称等放入档案,作为档案依据,职称职级、工资级别正常晋升,工作年限正常计算。在编教师在改革学校工作期间,根据改革学校薪酬方案兑现待遇。目前,全区共有183名在编教师锁定编制参加改革,有效促进了教师管理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教师自聘让学校招到了真正需要的教师。核定教师规模和有序退出的机制,既保障了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稳定,又最大限度点燃了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

管理自主:全面释放学校办学活力

我们明确政府“管”和学校“办”的界限。学校负责发展规划、教育教学管理等学校事务,区教育局则负责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依法监管、办学水平评估。

根据改革学校需要,选派含校长在内的5名党员干部教师作为核心团队到校筹办。学校可以自行设立内部组织机构,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充分激发教师活力。

在改革学校,教师共同商量岗位设置,制定岗位标准、薪酬待遇和考核办法,按照“按劳分配、按岗取酬、薪随岗变”的原则,实施全员参与、共同设置的薪酬体系。

通过共同治理,教师主体地位更加明确,更加肯干事、愿干事。

经费包干: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每年10月,由区教育局发布包干项目、同类学校的经费生均数和教师收入的平均数,将包干经费在年初一次性打包拨付学校,由学校自主管理使用。临时项目、学校基建、大型设施设备等专项经费不包含在“包干经费”中。在待遇上,按照同类学校教师收入平均数进行核定,区教育局只控制平均数和待遇总额。在分配上,学校将按职称为主的分配方式,改为按岗位为主的分配方式。

经费使用上,改革学校实行“全员预算”,所有教师根据岗位需要参与学校预算,由教师个人或教师团队提出预算申请,报学校专家组审核、教代会通过后,由教师或团队支配使用。

这样,改革学校真正实现了每一个项目符合当下发展需要,每一分钱花在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刀刃”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改革学校享受到“两自一包”改革带来的红利,变得更有特色,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有了更多发展的可能。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Image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20期,原标题为《攻克三个难题,为优质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生态》

文章作者|汪毅

责任编辑|宋佳欣

微信编辑|陶玉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