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藏器於身:工程师的文博之路 |《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全国十六强专访

 历史探奇 2022-11-08 发布于河南
有一件文物,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很多人可能没有见过它,但是它主人的故事大家可以娓娓道来,它就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从卧薪尝胆到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让自己的名字成为华夏民族的一座丰碑。

我们今天采访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践剑的讲述者——《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全国十六强·雷冲

图片

雷冲走入比赛现场

“作为车辆的生产者,

我必须让每一个零件100%合格”

雷冲,男,戴着复古的圆形黑色框眼镜,不论什么时候看到他都是笑眯眯的。被国宝大会其他的选手们“尊称”为“雷神”,也被戏称为“老专家”。原因一是造型上比较老派,二就是在比赛之余选手们日常交流与总结当中,几乎没有什么内容可以难倒他,小到一件文物的来龙去脉,大到中国考古的最新发现,他都可以侃侃而谈。

图片

选手王超,徐明汇,雷冲,熊俊合影

比赛之外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位车企工程师,由于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技术文件,因此对于细节的把控成为了一种习惯。“不接受缺陷,不制造缺陷,不传递缺陷”。这是雷冲自己对工作的总结。

图片

雷冲正在工作

很多人觉得这句话似乎有自夸成分,但是雷冲很清楚,走下生产线的并不光是一件商品那么简单,它将是一个人或是一家人出行安全的保障——“我手里握着的是人命”。因此他一直坚持“作为车辆的生产者,我必须要让每一个零件100%合格。”

图片

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雷冲与团队成员在讨论方案

正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雷冲不光喜欢从整体去观察一件文物,更喜欢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处能发现不同,于无声处听惊雷。青铜器兽面纹的差别、珍珠地瓷器的装饰方法、青花瓷釉料的来源,这些都需要极致的观察才能感受到。他常说的一句就是“惊喜的就是自己发现的内容,当时的考古报告都没有写。”对细节的好奇,让雷冲总能发现不一样的宝藏。

图片

车辆工程师,文物爱好者,除了观察习惯,二者似乎没有什么联系。

其实雷冲的文博之路从电视剧开始,但他本人也只记得讲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事实上,不论多么严谨的历史类型电视剧,都没有办法替代真正的历史,但是并不妨碍它们成为照亮文博爱好者之路上第一盏灯。

即使过了而立之年,雷冲依然能回忆起当时第一次看到“王昭君”的场景。“那个时候电视剧的服装道具,给人的感觉就像真的是古代人用的”。这些奇怪的道具,引起了初中时期雷冲大大的好奇。后来的《三国演义》,《大汉天子》等优秀的电视剧都成为了雷冲学习的素材。看电视剧+找资料,这样的学习模式,雷冲持续了十多年。

图片图片

央视《三国演义》对扇子的复原

(原物展示于湖南博物院)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能看到的电视剧也越来越多,《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是那个时代很多男孩子钟情的内容,谁不想从笨小孩成为大英雄呢。《射雕》里涉及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名字,比如拖雷、铁木真等等,雷冲就开始忍不住去查,于是庞大复杂的蒙元帝国发展脉络以小说为起点,一点点展开在雷冲的眼前。“那个时候很慢,慢到这一集和下一集之间,你有很多时间去查资料。”雷冲把木心的《从前慢》稍稍改动了一下。

雷冲在初中时期就发现,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和这些电视剧里表现的内容并不一样,那么就需要明确哪些是符合史实的,哪些又是艺术加工的。而真正进入到“考据”这个阶段,实际要到了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个条件,博物馆也没有很多志愿者,网络也不发达,想查资料都查不到。”大学时期的图书馆、资料室才让雷冲有了可以施展的空间。

“很丢人,

我考了两次才当上志愿者”

工程师工作繁忙压力巨大,即使这样,雷冲也没放下自己的爱好。脱下工作服的雷冲同时也是湖北省博物馆的志愿者,这也是他对湖北地区文物如数家珍的原因。谈及自己成为志愿者的经历,雷冲略显羞涩“我考了两次才考上”

图片

作为志愿者的雷冲在湖北省博物馆中为观众提供服务

现实中有一部分人去做志愿者是“脑袋一热”或者是赶个时髦,考一次如果考不上,自然就选择了放弃。从雷冲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他去做志愿者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并且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架势。

雷冲的之所以考了两次,并非他对文物的了解不过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家门口的东西我如果说不知道,说不过去呀。”而是他在最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办法当着很多人的面开口说话。

从某种角度来看,雷冲就是我们在网络上最容易贴标签的那种学理工的男孩子——格子衫、看起来有点木讷、带着眼镜,以及有些社恐。他没有办法自如地在观众面前清晰、准确的表述文物。“你知道一个文物和你把文物讲出来,这是两回事。”而且,为了维护博物馆正常观展的秩序,湖北省博物馆是没有“小蜜蜂”提供给志愿讲解员的,那么这就要求志愿者与听众之间有更近的距离。这让社恐的雷冲倍感压力。

图片

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国人流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雷冲的第一次考核因为紧张以失败告终,“评委老师说,我那个时候的脸都是在抽搐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雷冲依旧没有放弃,之后他拉着博物馆的朋友、自己的同事在展厅里反复练习。雷冲笑着说“反正没考上也没什么损失”就是凭借着这样的韧性和乐观的心态,雷冲如愿成为了湖北省博物馆志愿者的一员。

在今天,雷冲已经不是一个初入行的新晋志愿者了,在完成服务之余,还会积极相应博物馆号召努力培训新的志愿者。提及自己这段经历,雷冲很是兴奋,也对读到这篇文章的所有观众发出邀请,希望大家去自己的家乡的博物馆看一看。

图片

雷冲在为志愿者伙伴们做培训

虽然博物馆会提供学术界认可的讲解词给到志愿者们,但是如果照本宣科,观众体验必然会大打折扣。雷冲除了要背下来所有的内容之外,还会针对不同的观众分享额外的内容。例如有带着小朋友参观博物馆的家长,雷冲就会更多的讲一讲成语和名人故事,希望小朋友能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当中和自己的阅读经历联系在一起。

雷冲曾碰到一群学材料学的大学生,正好借助湖北省博雄厚的青铜器馆藏,从纹饰到铸造工艺,将青铜器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听众。雷冲说“志愿者虽然不是老师,但是因材施教真的很重要。”当看到自己志愿服务的观众开心地有所收获的离开博物馆,一切疲劳都是值得的。

图片

博物馆中的少儿社教活动也由雷冲负责开展

谈到自己为什么自己想当志愿者,除了热爱,雷冲还讲述了自己的一段往事。那个时候自己还年轻,血气方刚,凡事都喜欢争个高低对错甚至一分高下。与其说是对真理的追求,也难免有好胜之心作祟。当参观博物馆的时候遇到有争议的讲解内容时,就会去“有理有据地抬个杠”,有些时候会让讲解员下不来台。即使过了多年,再次想起时仍然会觉得惭愧,毕竟很不尊重当时的志愿者老师。“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做志愿者可能有点赎罪的意思吧。”

用雷冲自己的话来说,一开始就成为了一位博物馆中的“野生讲解员”,在参观的时候,偶尔给愿意听的观众分享一下自己最新看到的学术资料,对他来说已经很满足了。后来正好赶上湖北省博招募志愿者,加上是为五湖四海的观众讲解自己家乡的文物,雷冲义无反顾地报名了。他无比荣耀地说到,自己这个野生的讲解员也算是被官方“招安了”。

“喜欢呗,

那还能因为什么?”

正是有了丰厚的积淀,才让雷冲敢于报名这一季的国宝大会。报名的原因除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外,还有一个“私心”——介绍自己的家乡。雷冲看完第一季之后更想以本地人的身份为大家带来家乡的文物故事,同时也可能弥补第一季湖北文物较少的遗憾。

湖北是中国文物大省,我们提到的越王勾践剑,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作为人类进化标志的郧县人头骨,都出自这块富饶的土地。从远古的石家河文化,到楚国风云,最后到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荆楚大地一直左右着华夏文明的方向。

图片

湖北省博物馆部分镇馆之宝

雷冲止步于第6期“通融天下”,本期是考察有关古代经济发展的文物。对于他来说,比赛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有来得及讲述曾侯乙编钟的故事。而且再加上在参加这次盛事之前,湖北省博正好有古代乐器展,雷冲还特意梳理了我国的古代音乐历史,希望能为听众好好讲解一番。雷冲认为,音乐无法保留下来,但是音乐的载体留了下来,从物质的历史看音乐的历史,是一个让人着迷的过程。

图片

雷冲于曾侯乙编钟前

谈及淘汰原因,雷冲非常诚实而又谦虚地表示“就是自己知识积累不够,看起来挺多,但是有短板。”除此之外,作为同场竞争对手,我们也发现对于细节的追求让雷冲吃了苦头,每当题目中出现一些范围较大的词,比如“可能”、“流行”等,雷冲都会犹豫不决,甚至紧张到手心冒汗。

最明显的是在第5期“止戈为武”的比拼中,出现了越王勾践剑。雷冲对题目中“越王武器出现在楚国墓葬”的原因解释,不光深入浅出,而且有来源出处,旁征博引引得评委的赞叹,然而这道题他却硬生生答错了。

对于越王勾践剑,雷冲很清楚学术界中对其来源的定位,甚至清楚不同博物馆认可的学术观点的差异。但是题目中的“可能”让他纠结了很久。雷冲思考“是否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是否还有自己没看到的文献,是否还有未公布的考古资料,这道题问得会这么简单吗……”在种种思考下,雷冲“毅然决然”地选了自己也不认为是对的选项。

图片

我们始终不认同,离开就代表失败。比赛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除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外,认知逻辑、思维方式、幸运程度,甚至是体力都可能左右比赛结果。雷冲虽然离开赛场,我们依然认为他是勇士。

虽然比赛有稍许遗憾,但惊喜更多。让他想不到的是通过比赛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些大众没发现的文物细节,竟然也有人发现,这让他无比激动。出于对文物的热爱,他同王超、曹志君组成了“科普三剑客”,将在未来为公众开展有关文物与博物馆的知识分享。并且已经付出了实践,在今年9月25日,他为数百位网友分享了中国明代定陵之后第二重要的墓葬——梁庄王墓出土出土文物。

图片

图片

和雷冲一同做科普活动的其他两位选手

雷冲在分享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专业功底,深入浅出收获了当场大约500名来自全国各地观众的一致好评,让三人的科普活动迎来了开门红,也更坚定了他们的方向。这些已经结束的或者即将开始的公益讲座每一场虽然只有2个小时,但是往往需要消耗分享者一周的时间去制作。

而且没有收入,全部公益,对此雷冲表示“喜欢呗,还能因为什么。”

雷冲的第一次分享取得圆满成功

雷冲的故事似乎很简单,简单到波澜不惊,简单到似乎很熟悉。那是因为我们在他依稀身上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热爱的样子:

从身边细微处开始,可能是一幅画,可能是一本书,可能是一个电视剧,甚至是一个名字,都有可能引我们走上文博之路;

永远在追求知识的路上,时代在变化,我们改变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从一本本带着墨香的书到博物馆中的讲解或者是电脑上闪烁的光标,不变的依旧是渴望知识的样子;

乐于分享,也勇敢去分享。分享的过程,我们战胜了社恐,战胜了自己的傲慢。日常生活见过的几乎所有文博爱好者,不论是喜欢青铜器的,喜欢古建的还是喜欢汉服的,什么领域都可以。他们都非常愿意将自己过去多年的积累传播出去,在分享过程中,可能有困难可能有矛盾,但都不影响我们的分享的快乐。

有那么一瞬间,说的好像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