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与魏碑作品往往会写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写得像《曹全碑》那样非常唯美,另一种可能就会写成丑书了。但当代一些书法大赛上,入展或获奖的作品,往往却很少有《曹全碑》风格的作品出现,其原因是它在评委眼中已经太司空见惯了,也有书法艺术性难以得到充分的表现。这不,下面这幅隶书作品获得了书法大赛二等奖,有的网友就说,看看,我说对了吧,只有写丑了才能获奖。 尽管一些书法爱好者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这幅隶书作品在魏碑隶书书法大赛上还是获得了一个二等奖,这并不是说单纯地把字写得很丑就是可以的,毕竟,这也在成千上万幅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也是许多评委从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它之所以能获得书法二等奖,就说明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我们从书法的艺术性方面进行一些分析,看看它是不是具备了艺术性的要求的。 首先,这幅作品的风格是以大巧若拙表现出来的。“大巧若拙”是《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不伪装自己,不显露自己,从表面上来看,显得很笨拙。但实质上它却是“笨拙”得很巧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幅作品就具备了上面的这些特点,的确,每个字都显得很笨拙,甚至笨到了极点,甚至有些猥琐。但从整体上来看,它们字与字、行与行都显得自然、和谐,其实这在生活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就像沙漠里的沙砾,尽管不是人们摆放的,却也自然地存在着。 就以作品中的“千”、“百”二字来说明,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千”字的第一笔应当是要撇出来,写得更长一点,作者并没有这样去写,而是把第一笔写得更短,和第二笔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关系,以期达到紧收和对比关系,这个对比既是字内的对比,也是与“百”字的呼应起来。“百”字的第一个横画写得很长,是违背了传统写法的,但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制造一个“险”,假如把这个横画写短点,字就会显得平实了,是不符合他的风格的。 第二,充分体现书法的矛盾关系。艺术是以多种矛盾来表现的,是“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书法中的矛盾并不是当代人所发明创造出来的,在古人看来,他们所说的粗细、疏密、方圆、黑白等,其实都是说书法的矛盾关系的。这幅作品中,既有笔墨上的矛盾,也有字形、章法上的矛盾关系。以大小、轻重、浓淡、疏密、收放等各种方法实现这些矛盾关系。“则”、“乃”二字就表现了轻重、大小、浓淡、正侧等,让作品有了意趣之态。 最后,这幅作品的古意来自于对古人书法的横向与纵向研究。人们在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时,除了观看其笔墨等技法能力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察要素,那就是作品所具备的古质水平。早在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家虞龢就说张芝、鍾繇、王羲之等人的书法是:“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说:“凡书要拙多于巧。”“笔法虽欲清劲,必以质厚为本。” 书法中如何表现出它的古质特点?这是近些年来许多书法家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一些书法家认为,只要是写更早的古人的作品就能体现出古质特点。这种说法是不无道理的。但当代书法对古质的认知却也发生了一些转变,除了研习更早古人的书法以外,还在主要书体中以多体参柔的方法来表现它的古质要求,这可以从很多书法展中的作品中得以体现。这幅获奖作品,虽以多个隶书为主,但也有篆书的笔画和行书的笔意表现,让书法风格更加独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