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要跌多久?!

 投研帮 2022-11-08 发布于北京

今天看了兴业策略团队的一篇报告,用数据指标衡量本轮赛道股的调整,有些参考意义。

一个板块的热门程度,可以用成交额占全市场的比例、换手率、30日均线上个股占比、融资买入额、以及研报数量这五个指标,来观察。结论如下:

新能源板块的拥挤度指标均已低于阈值下限或处于低位,调整的时间已超越历次调整天数,回调幅度也基本接近;

半导体板块拥挤度也大幅回落,成交占比、换手率等拥挤度指标也已接近阈值下限,调整的时间和幅度略低于历史中位数与均值;

军工板块,交易拥挤度较前期回落,回调天数已接近历史水平,回调幅度相对较小;

当然我们并不能刻舟求剑,说跌到了某个位置就一定会涨回来,否则炒股也太简单了。

兴业的分析已经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分析了这些板块的量价关系,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今年大环境的变化。比如中证新能指数,20年、21年和今年年初,都有一波调整:

但是20年疫情之后全球开始了大放水,21年年初国内开始了收水,海外还保持了一定的水位,22年则是海外开始收水,国内因为是反向跟随,还没开始放水。

同样行业所处的阶段也不一样,比如20年初新能源车享受的是欧洲的电动化,21年享受的是国内的电动化,22年的预期是国内继续中高速增长,同时美国的电动化加速。行业层度过了最初拔估值的朦胧期。

比如军工在20年年初还只是渣男行业,今年则被认为“有稀缺的景气度”,这个逻辑也在慢慢被市场所熟知。

另外,20年和21年公募基金子弹源源不断,左脚踩右脚,当下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些都是今年大环境的变化。

从景气度的角度看,当下赛道股倒没有出现明显的逆转。比如乘联会今天调整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预期,由原来的480万辆调整到550万辆,军工行业卖方给与的2022年整体业绩增速也在30%左右,半导体细分领域的汽车、VR、设备股等,都可以期待,光伏组件的价格也在1.85元附近,今年绝大部分机构预测2022年全球新增装机量中枢是210GW,对比21年增加30%左右。

所以整体看来,当前的赛道股基本面依旧在,但是资金和情绪产生了变化,虽然回调接近了历史最大值,但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来找到平衡点。

其实这种情况下投资是非常难的,如果是基本面出现了问题,很多基金经理能直接快刀斩乱麻,但是当下是市场的审美发生了变化,要基金经理砍仓就有点挥刀自宫的意思。

如果真自宫,其实是需要比较大的勇气的,这就可能意味着基金经理是在追着市场风格跑,而不是根据基本面来做投资决策。挥刀之后自己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

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跟着市场的走势来做投资决策的,涨了就看涨,变得乐观,跌了就看跌,变得悲观。这也是当下市场波动巨大,轮动非常快的原因之一。

就好比十一月份的汽车零部件,当时演绎的逻辑是缺芯缓解,原材料价格回升,毛利率改善推动利润回升,但当时都只是有预期。某天某个低位的底部阳线,卖方找点一顿吹,趋势派和量化派一拥而上,一个月,打完收工。

等明年基本面姗姗来迟,面对被蹂躏完的股价,一时茫然,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基本面: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干什么?

市场面远远跑在基本面的前面, 或者远远落后于基本面,是投资里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之一。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也正是因为市场面和基本面在互相遛狗,才有了我们长期的超额收益。

至于时间节点,我认为有宏观和微观两个观察维度。

宏观维度今年国内可能超预期的政策便是降息,一旦降息,中美利差会快速走弱,触底之后便会反弹,诞生利于成长股的投资环境。

不过按照我们对美联储的跟随动作,我认为可能得在美联储3月份加息落地之后,国内才会开始实质性宽松。

因为21年下半年虽然市场也有宽松预期,但是知道11月份美联储明确表达了鹰派态度,22年加息预期变得板上钉钉之后,国内才松口。所以我判断国内的实质性宽松也会等3月份美联储锤子落地。

微观层面,当下短期困扰市场的依旧是公募基金募集不到钱,只能选择多杀多。

从2019年以来的这三年,公募基金对A股的影响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如今成为中流砥柱,这种参与深度在历史上都没出现过。

爱得深了,分手才痛。但是到底有多痛,只能分了才知道。现在就是在分手的过程。

公募基金的赎回反馈能到什么阶段,谁也不知道。但3月份之前,都影响市场的最大潜在变量。

不过如果是长线持股,拿着竞争力优秀的公司,行业又处在朝阳方向,可以完全不理会市场面和基本面的这段,以年为周期拿着就完事了。想想地产和港口这种行业都回本了。

不想抓住那一周一个月的波动,心态就会好很多。股市里的很多烦恼,都跟世上的事情一样,贪念多了,就会有无穷无尽。

......

今天就聊这么多,留言区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