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4式故事的前传

 阿里巴巴yht 2022-11-08 发布于河南

在讲述54式手枪故事的“正篇”后,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下54手枪的“前传”,也就是苏联TT30/33手枪的发展史。

大师的开山之作

伟大枪械的诞生离不开伟大的枪械设计师,苏联TT-30/33手枪也不例外,它的设计师正是著名的枪械大师托卡列夫。因此很多人也将TT-30/33手枪直接叫为托卡列夫手枪。托卡列夫1871年生于俄罗斯顿河州,幼年基本没受过正规教育。但是他对于机械非常着迷,1888年,他当地驻军司令部开办的职业教育班中学习。此后托卡列夫又先后到过新切尔卡斯克军事技术学校和圣彼得堡奥拉宁巴姆军官射击学校学习。在奥拉宁巴姆军官射击学校,托卡列夫开始接触自动枪械,并开始了自己的轻武器设计工作。

一战结束后,托卡列夫于1920年调入图拉TsKB-14设计局工作。而在图拉兵工厂,托卡列夫开展了一系列枪械的设计工作,最初在苏联炮兵工业委员会为苏军挑选武器的时候,托卡列夫也带着自己设计的武器去参选,结果因为结构复杂和故障太多等原因被淘汰了。此后托卡列夫又设计了包括M1929手枪在内的多款手枪,但是都存在种种问题。

此时勃朗宁已经设计成功了M1911手枪,因此托卡列夫便以 M1911手枪为基础设计出了M1930手枪。最初的M1930型手枪其实是有两种版本的,第一种版本的復进簧是和M1911手枪相同安装在枪管下方,并且采用枪管尾部带有铰链的短后坐方式。而另一种版本的M1930手枪复进簧则是缠绕在固定枪管上,外形看起来非常像此前勃朗宁设计的M1910手枪。但是这个版本最后被淘汰了,而复进簧在枪管下方的版本则最终发展成了TT30/33手枪。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早在托卡列夫设计M1929手枪时,便已经使用了7.62×25mm手枪弹。这种手枪弹同样是由托卡列夫设计的。其原型为德国毛瑟C96手枪(即我们非常熟悉的盒子炮)所使用的7.63×25mm手枪弹,两者在外形上非常类似。

这里不妨说远一点,关于托卡列夫手枪使用的7.62×25mm手枪弹和德国毛瑟C96手枪使用的7.63×25mm手枪弹的关联,现在也有很多人关注。一个疑点是这两种手枪弹是否能够互换使用。有些人所持的观点是“单向通用”观点,即德国毛瑟C96手枪可以使用7.62×25mm手枪弹,而托卡列夫手枪则无法使用7.63×25mm手枪弹。也有些人持有“双向通用”的观点,即两种手枪弹可以互换使用。根据有关资料,在国外有不少爱好者都尝试过两种枪弹互换,而且基本能够实现发火。然而,我们讲一种枪能否使用一种弹,并不仅仅是看能否开火这么简单的,工况上所追求的应该是枪和弹的完美匹配,不仅仅能够开火射击,还需要满足故障率低、安全性好等条件。毛瑟C96手枪确实能够使用7.62×25mm手枪弹,但是这种手枪弹的膛压要比原装的7.63×25mm手枪弹高,如果使用多了就会造成手枪故障。

苏军的第一支自动手枪

在装备托卡列夫手枪之前,苏/俄军装备使用的主要是纳甘M1895型转轮手枪。在自动手枪出现之后,转轮手枪在战场上显然落后了。因此一战结束后,苏联便着手进行新战斗用半自动手枪的选型工作。

1930年中旬,苏联红军军事委员会举行了最后一次手枪挑选性试验,在这次试验中胜出的手枪将会被确定为苏联红军军官的配枪。在那次选型中,除了托卡列夫的M1930手枪之外,还有其他两个设计师设计的手枪。同时苏军还挑选了包括德国毛瑟C96手枪、卢格P08手枪在内的多款手枪做对比试验。

在最初设计M1930手枪时,托卡列夫便进行了极大程度的简化。比如M1930手枪没有外置的手动保险机构,而且也调整了部分弹簧的功能,使得之前用三根弹簧解决的问题在调整后只需要两个弹簧就可以解决了。整枪分解后只有四十几个零件,结构非常简单;另外为了减少枪械的供弹故障,托卡列夫还对弹匣的结构和加工工艺等进行了调整,使得供弹故障减少。这个调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对于自动枪械来说出现故障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退弹和供弹过程中。

正是因为托卡列夫对自己的手枪进行了上述简化和调整,才使得手枪能够通过测试,因为当时选型的试验是非常残酷的。首先要在雨水、泥沙等恶劣环境下射击500发子弹,然后经过简单维护后再射击1000发子弹,如果不是托卡列夫对结构和供弹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M1930手枪很难通过。

在经过一系列试验以后,苏联军事委员会宣布托卡列夫设计的M1930手枪最终胜出成为苏联红军的制式军用手枪。同时,苏联军事委员会也提出了诸如提高射击精度、改进瞄具、改进击锤组件和降低扳机力等进一步改进意见。1931年年初,改进后的手枪参加了最后一次的冬季野战试验。在这次试验中,根据军事委员会要求改进后的手枪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因此在1931年2月,改进后的M1930手枪便开始大批量预生产,同时苏联军方有关部门宣布M1930手枪及其配用的7.62×25mm手枪弹将会批量装备红军部队。此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也宣布为其部队装备M1930手枪,并将其正式命名为TT-30手枪,其中“TT”为手枪制造厂图拉(Tula)和设计者托卡列夫(Tokarev)名称的首字母缩写,“30”则是指的1930年。

更优秀的手枪

优秀的武器总是在不断的改进发展中变得更加完善更加优秀的。在苏军宣布使用托卡列夫手枪以后,就向图拉兵工厂下达了购买订单。此时的托卡列夫并没有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而是继续投入到对TT-30手枪的改进中。这一次改进主要以再简化为主,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手枪的性能。托卡列夫对握把背部扳机簧进行了重新设计,以前的TT-30手枪握把背部为了安装扳机簧、击锤簧等零部件是可以拆下的。托卡列夫重新简化了扳机簧的设计后手枪握把背部就成为一体的了,使全枪结构进一步简化。托卡列夫还对枪管进行了改进。以往TT-30手枪枪管尾部的闭锁凸起是像M1911手枪那样为半圆环形,而托卡列夫将其改进为了全圆环形,也就是将闭锁凸起从原来的绕枪管1/2圈改为了绕枪管整圈。

此外托卡列夫对枪进行了减重。改进后的手枪于1934年定型被命名为TT-33手枪。而此时TT-30手枪已经进入了大批量生产阶段。此后,TT-30手枪于1935年停产,根据国外一些枪械收藏网站上展出的TT-30手枪实物图片,后期生产的TT-30手枪也已经换用了闭锁凸起为绕枪管整圈特征的枪管,因此如果仅仅靠着枪管上的闭锁凸起是绕枪管半圈还是整圈是无法分辨出TT-30手枪和TT-33手枪的。

令人疑惑的是,TT-30手枪停产后,TT-33手枪并没有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TT-33手枪才进入了全面大规模量产。据统计,仅仅1941年第四季度,图拉兵工厂的TT-33手枪订单数量就达到了6万支,而从生产到战争爆发,TT-33手枪的生产总量也才只不过是60万支左右。据统计,在战时苏联总计生产了96万支托卡列夫手枪。但是战时生产的托卡列夫手枪质量比战前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这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战争爆发后苏联西部的军工企业開始向东部迁移,当时东迁的622厂成为了托卡列夫手枪的主要生产厂,由于苏联和德国的战火越来越旺,战场上对托卡列夫手枪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虽然622厂此后通过美国租借法案换装了更先进的美式机床设备,但是由于此时苏联许多青壮年都已经参军到前线作战了,因此此时的622厂大量雇佣了老幼妇孺来生产枪械,为了满足前线的需要,一些复杂的工艺被省略了,枪支表面处理也进行了很大的简化,一些枪支表面的划痕甚至没有处理,表面也没有进行抛光处理,有一些批次的握把片也由酚醛塑料握把片换成了木质的握把片。

1945年卫国战争结束后,托卡列夫手枪虽然还在生产,但是产量已经不像战时那样大了。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同时手枪生产工艺和质量也逐渐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