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原狼》 “我知道我口袋里装着成千上百个生活游戏的棋子,震惊地预感到这场游戏的意义,我准备再次开始这场游戏,再尝一次它的痛苦,再一次为它的荒谬而战栗,再次不断地游历我内心的地狱。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 好的文学作品,永远能让人从中看到自己。 《荒原狼》诞生于一战后的德国,作者赫尔曼·黑塞是一名反战的人道主义者,与当时德国社会充斥的军国纳粹民族思潮格格不入。当从小良好教育塑造的三观被现实世界所碾碎,向外界继恃强凌弱的激情社会呐喊无所回应之后,作者开始了无限的向内探索,在本我和超我间颠来倒去。 本我——即举止文雅、富有教养的市民阶级知识分子; 超我——即理想主义、谴责庸碌世俗、清高孤傲的荒原狼。 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哈里厌恶市民阶级所秉承的中庸和怯懦,但又不得不以市民阶级的身份维持正常的生活。他所借住的小市民家庭保持着诸多传统德意志的市民性,这种文化的认同感又让哈里感到放松和欣慰,本我无法抗拒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牢不可分,而超我却对这种所谓的舒适和满足状态深恶痛绝。 主人公就这样在本我和超我、人性与狼性间反复横跳,时刻处于充满矛盾和痛苦的绝望混沌中。作者借用市民阶级哈里和荒原狼为意象,展现内在的双面。人性一面粗浅市侩、安于现状,狼性一面则充斥着对人性的否定和痛恨。 作者极具张力的文字表达,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时会有被瞬间击中的不寒而栗,仿佛一直以来不便言说的精神内耗与苦恼突然被具象化的书写在了纸上,于是不自觉地在脑内喃喃:“我也像他这样想过!”、“这也的确是我的困境!”…… “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 在黑塞的笔下,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竭力向梦想靠近,终于却只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的自己。焦虑、痛苦、涉恐、孤独,那些难以言表的内在都和这部小说中的哈里如出一辙。 于是,它不意外地成了我床头的睡前读物之一。每当沮丧的一天需要情绪自救时,它总能让我找到共鸣,获得内心的平静。 小说自始至终都充斥着哈里的孤独感,他的孤独感来自不被认同的精神世界,来自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来自一个人、两个我的相互否定。 事实上在现实社会导致我们陷入孤独的三元素,并不是偶发事件。我们都能或多或少看到他们的影子,不被认同的无力感似乎每天都在上演,它不痛不痒,但直击心灵;看似无窗无孔,却能影响人生。保持自洽,也许是一种不错的缓解方式。 作者把高尚的一面定义为狼,是兽群中的王者,而非社会中的人,是因为这种不符合大众营长的特质,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不为世人所展露,正如当下社会的我们,生活的重压之下,只能做悲催的小市民,卑躬屈膝讨生活,即便内心早已厌恶这种压抑的生活,现实却无力改变。 两种本性并不是人类中的个例,而是广泛的存在。我欣赏兢兢业业、努力生活的自己,也喜欢自由散漫、随波逐流的自己。没有必要要求自己时时刻刻做情操高尚的人,得过且过,也是人生一种珍贵的坚守。这部小说可以让读者被动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以及生活的一地鸡毛,从而学会调和生活中的庆幸,精神上的不幸,凭空不同维度的我的牵绊,学会给自己解绑。 用我在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收尾: “不管这是高度的智慧,还是简单的天真幼稚,谁能尽情享受瞬间的快乐,谁总是生活在现在,不瞻前顾后,谁懂得这样亲切谨慎地评价路边的每一朵小花,评价每个小小的、嬉戏的瞬间价值,那么生活就不会损害他一丝一毫。”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