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塞《荒原狼》:每个孤独的人,都要学会爱自己

 书巷 2024-02-01 发布于宁夏

黑塞中年时经历了严重的抑郁阶段。

经过了漫长的疗愈过程,才走出来,重新升起对生活的希望。

这位勇敢的心灵作家,创作出了《荒原狼》一书。

这本书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书中那个孤独的哈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人们把这本书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学生时代,感到孤独的时候,就喜欢读这本书,为自己的想法、情绪终于有人和自己相似而感受到安慰。

如今再读,非常为作家黑塞的勇敢而敬佩,他在创作中以魔幻的手法直面自己内心最阴暗的部分,为它们照进光明,以幽默和笑作为方向,去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

人生而孤独,每一个孤独的人,都要学会爱自己。

这里的爱自己,不是在物质层面满足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去认识自己,看见自己的各个面向,接纳自己的情绪,发自内心地与自己和解。自己内在和谐了,外在世界也会跟着好起来。

01

中年男子哈里·哈勒是一位职业作家。

他很有人道主义思想,反对战争。这种与大众不一致的反战立场却遭到了很多的人的声讨和厌恶。

他的妻子也抛弃了他,他过着孤独而抑郁的独居生活。

他搬到了一家市民的房子里,租下了阁楼。

每一个平静而无事的日子对于他不是享受,反倒是折磨。

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头痛难忍、内心绝望空虚的日子。

他仇视这样的日子,充满了绝望,尽可能逃向欲望,必要时逃向痛苦。

他对这种平庸的日常生活的厌恶,正是他源于他对市民气的厌恶。

“因为我所诅咒的、最为厌恶的,首先是这种市民气的满足、健康和惬意,这种精心维护的乐观,这种被滋养驯化的庸常。”

然而矛盾的是,他租住的地方却一直都是地道的市民家中。

他说自己喜欢在楼梯上呼吸这里安静有序、整洁守礼的温顺气息。这气息给于他心灵的安慰。

他浪漫而富有诗情画意,又容易陷入多愁善感中,无法自拔。

他把自己视为一匹荒原狼,一个可怜的遁世者。

他不喜欢世人的寻欢作乐,但自己所享受的快乐,大多数时候只出现在文艺作品中,不为世人所理解,甚至会被认为是荒诞不经。这让他变得更加愤世嫉俗。

如此孤独的哈里,仿佛真的就像一匹荒原狼,“一头迷失在它无法理解又深感陌生的世界中的野兽。它再也找不到他的家、他的空气,它的食物。”

哈里的痛苦,真真切切地刺在他的灵魂中。

02

夜晚,他在街上瞎逛时,遇到一个陌生人,给了他一本册子《论荒原狼》。

册子里将哈里为论述对象,精细地解析他人格中的多重二元对立,并且提出了解脱之道。

最核心的一组人格的二元对立就是狼性与人性的对立。

他将自己身上低劣、阴暗的那一部分称之为狼性;而高尚的、美好的那一部分称之为人性。其实都是人性的面向,只是称呼不同。

这两部分很少能够友好共处,经常处于一种敌对状态。

当他的狼性显露,当他仇恨他人,厌恶世俗时,他身上的人性就会出来评判自己,称他为畜生、禽兽。

当他的人性大发,怀有美好的意念,高尚的情愫,或做了一件好事时,他身上的狼性龇牙咧嘴,评判他是装腔作势的高贵。

他喜欢独立和自由,从年轻时便是如此。

但时间越长,他的独立和自由带来的是越来越深的孤独,无法与人建立真正的关系。

他厌恶市民性,但某种程度上他自己也是个市民,而且他也喜欢干净、整洁和安稳的市民家庭环境。

哈里内心这些种种的矛盾和冲突,论述得非常具体而详细。似乎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角度对他做了相当全面而细节的观察。

但这些人格面向在人性中只是可能性,一旦认为哈里就是这样的人,那就固化了人性的可能性。而且人性是可以变化的,是会改变的。

也就是人性既潜藏着崇高的、美好的可能性,也有低劣的、粗暴 的可能性。

册子指出哈里的内心,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格面向。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狼性和人性。

就算哈里成为了狼,也会看到狼也是多样的、复杂的。

有时候我们会无意识地显露出人性的阴暗的一面,事后,又意识到之后,会难以承认自己竟然也会这样,会产生自责。

也许这是我们最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人性的契机。

印度伟大的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个人类。”

这符合宇宙的全息理论。也就是每个人其实都潜存着人性最低劣的部分和最崇高、慈悲、智慧的部分。

03

哈里内心的重重对立与对抗,已经把他逼到自己的悬崖上。抑郁带来的痛苦,是身心双重的痛苦。他寻求死亡,甚至做好了自杀的准备。

那次他在图书馆遇见了他过去的一位教授朋友。

他矛盾而挣扎地接受了教授的邀请,晚上七点半去他家共进晚餐。

晚餐的过程也被哈里分裂的自我搞得有些悲剧性。

他一面愉快地与人交谈,渴望与人接近,一面又厌恶自己这样的做法。

会面期间,教授谈到了报纸上的一个人发表的反战言论,却并不知道正是哈里所写。

哈里又看到一张自己并不喜欢的歌德的画像。

他将这次会面彻底毁了,因为实在忍受不了那种痛苦的氛围,自己坦诚患了精神分裂症,要提前走了。

如此可怜的哈里,自以为走到了自杀的门口。

那晚他喝了很多酒。之后,进了一间黑鹰酒馆,遇到了年轻的交际女郎赫米娜。

赫米娜似乎很理解他,一见面,他就被她身上的气息吸引住了。

赫米娜很懂得生活,也很懂得怎么照顾这样一个抑郁、绝望、孤独的中年人。

哈里对她的话言听计从,他感受到了被理解、关心的温暖。他又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赫米娜教他跳舞,又把一个女朋友介绍给他,让她满足他所欲。

哈里还认识了赫米娜的另一个朋友帕博罗。帕博罗是一位演奏者,他身上有一种不严肃的智慧,既认真生活,又对一切毫不严肃。

这让哈里想到了自己崇拜的不朽者莫扎特,但他又有点嫉妒帕博罗。

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听音乐,享受情爱。

和他们在一起,好像可以让他暂时忘却曾经的自己,那些痛苦到无可救药,又不断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的日子。

他们邀请哈里参加他们在魔术剧院举办的一次化装舞会。哈里答应了。

在魔术剧院里,有很多的镜子,每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自己充满戏剧性的不同的人性面向。

哈里就在里面看到了自己的种种人性面向。

04

在猎杀汽车那一面镜子里,哈里看到自己因毁灭他人、世界的倾向。

这源于他们对现代化物质文明、对机器的反对和厌恶。

他和他的朋友古斯塔夫藏在马路边的一棵大树上,对着行驶而来的汽车开枪射杀。

两个人渐渐沉浸在射杀的兴奋和快感中。

他们越来越看不到自己行为的问题和带来对于他人的伤害性。

后来看到一个喝着酒,看起来平静、无辜的人,他们才问起对方,这样的人,你们下得去手吗?

他们的良知被唤起,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在驯狼奇观的那一面镜子里,上演了人驯狼、狼驯人的两场节目。

一位强壮的驯兽师在舞台上表演如何让一头高贵又卑微顺从的狼表演杂耍和一系列令人错愕的节目。

表演很精彩,但哈里很同情狼,它压抑了自己的天性,顺从地听从驯兽师,为了取悦猎奇的观众。

另一场节目里,角色互换了。狼恢复本能的兽性,而人趴在地上,扮演起了被驯化的狼的样子。

其实这隐喻的是哈里自身的狼性与人性的对立面,狼性和人性相互对抗,相互驯化,你强我弱、你弱我强,谁也不让谁。

正是这种内心不同面向的对抗使他陷入无可救药的痛苦中。

在这两幕剧情让哈里看见了自己内心的阴暗面,看见他厌恶的那些人的阴暗面同样存在在自己心里。

“我多么愚蠢和幼稚!现在我知道,无论驯兽师、牧师、将军还是疯子,他们头脑中谋划的思想和场景,同样丑陋、野蛮、凶残而荒谬地盘踞在我身上。”

在情欲的镜子里,他看到了自己一生所交往过的女人。那些他所爱过的女人。

他看到自己怎样为爱情而激动、渴求,衍生越来越多的欲望。而他现在爱的是赫米娜。

当他看见赫米娜和帕博罗一起躺在地上,哈里杀死了赫米娜。

他被审判,也自愿接受惩罚,但审判结果却是永生不死。

审判者莫扎特对他说,“您应该理解生活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

“您要活,要学会笑。您要学会听生活中该死的广播音乐,学会尊重它背后的精神,嘲笑其中的渣滓。”

05

其实,这种魔幻化的、富有戏剧性的场景都是哈里内心的隐喻投射。

哈里最后找到的解脱方法是学会幽默和笑。

幽默和笑是智慧,是放下、原谅的意思,也是接纳、不执着,不对抗。

对抗带来的是不断的心里和身体的内耗,而幽默和笑意味着接纳,和解,从对抗的痛苦中解脱。

每一个孤独的人,其实问题可能在于我们恐惧孤独、排斥孤独,而恐惧的情绪会将其投射到他人、外界,转变为外界不接纳我、排斥我,带来与世界的隔阂。

而实际本质上是人自身不接纳自己的恐惧、孤独,衍生出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

所以我们总是看到他人的问题、世界的问题,然后加以评判,似乎卷进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里。

或许他人、世界也确实存在问题,可是我们无法期待他人改变来让自己感觉更好,更何况评判带给他人的是排斥、厌恶,这是不可能让他人发自内心地去改变的。

我们能改变的只是自己,也只有权利改变自己。当我们看到让自己的问题,不以对抗的方式指责自己,而是去观照、接纳所有的情绪、所有事情的发生,就会发现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和解源自放下对抗,允许情绪通过头脑、身体,我们会自然而然生发出友善、正向的能量,会去爱自己、爱他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