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读书,边临证”有感之十八——心肾相交的临床意义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22-11-08 发布于内蒙古

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是对心肾两脏在生理状态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概括。作为心肾之间正常关系的体现,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临床上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应当加于重视。

1.心肾相交的生理

心肾相交的方式。心主火,居上焦,为阳中之阳;肾主水,处下焦,为阴中之阴。心为君火,肾寄相火。《素问·天元纪大论》谓“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主如指路明灯,指引方向。相火替君火以行其位,犹如宰相替君主治理国政。对应大自然,心为君火,好比太阳照耀大地,所以君火之气主降,不降则为实火。肾为相火,好比地核炽热的岩浆温煦大地,因此相火之气主升,不升便为虚火。心肾相交的动力在中焦脾胃。脾胃处中焦,为三焦半上半下之枢。脾升胃降,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肝随脾升,肺随胃降。心阳下温,肾水上济,其核心动力在中焦脾胃,有脾升胃降的气机升降枢纽作用,方能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心肾相交的路径。心肾相交的路径在三焦,《难经·六十六难》 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诸气,经历五脏六府。”原气即元气,为先天之火。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也就是说三焦是先天元气通行的路径。《素问·灵兰秘典论》又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三焦是水液代谢的沟渠和通道。只有三焦通利,水火运行的路径畅顺,心肾相交才有可能实现和完成。

心肾相交的作用。心主火,为火脏;肾主水,为水脏。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温肾阳,使肾水不致过寒;肾水上济心阴,使心火不致过亢,达到水火既济,坎离相交,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

2.心肾不交的病理

心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过亢,或心肾不交,两者失去协调和制约关系,称为心肾不交,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患者。

3.心肾不交的表现

心肾不交的临床表现多为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烦热盗汗咽干口燥,精神萎靡,健忘多梦,腰膝酸软,男子阳萎早泄,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4.心肾不交的治疗

一般认为心肾不交证,从病机上分析多为心火过亢、肾阴亏虚和水火不交三种类型。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肾不交的常用的有交泰丸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栀子豉汤等。交泰丸黄连泻心火,肉桂肾阳,用于治疗心火旺兼肾阳虚的心肾不交型。黄连阿胶汤有泻心火、滋肾阴的作用,其中黄连黄芩清心火,阿胶芍药养阴液,用血肉有情之品鸡子黄来交通阴阳天王补心丹可益心气、滋肾阴,用于治疗心肾两亏,阴虚血少,虚火内扰所致心肾不交型。致于栀子豉汤,则更是治疗心肾不交,出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的主方。王好古云:“仲景治烦躁,用栀子豉汤,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躁主血,故用栀子色赤,味苦入心而治烦。香豉色黑,味咸入肾而治躁。”陈修园也有精辟评价:“栀子入心,而下交于肾,豆豉入肾,而上交于心,加甘草者,内经云:交阴阳者,必和其中也。”

5.心肾相交的启示

谈到心肾相交,不是指心脏和肾脏相交,而是指心气和肾气相交,是这两脏功能的互相资生和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医理论难于理解,主要是没有在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中国古代哲学背景下去认识和理解中医理论。

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化皆源于周易,中医也不例外。周易是讲阴阳的,周易从始至终都在无形地讲阴阳交姤之理。阴阳相交才能生四象、八卦,才能生万物,而且也只有通过阴阳相交才能达到阴阳平衡的最佳理想状态。心肾、水火、上下、寒热等皆属于阴阳,心肾相交即为阴阳相交。故《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