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手阳明大肠经”

 飞雪12366 2022-11-08 发布于江苏

经络总纲

经络本无难,一体十二分,巧用二分法,阴阳再三分,识得大梗概,经络己全形,过关节,明起点,配官窍,连脏腑,如链之穿珠,岂不易哉!

文章图片1

大肠经歌诀

食指腋窝大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

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

便秘口干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

大肠经共二十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是人体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经相表里。

穴位: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济,下廉上廉三里长。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迎香列。

五腧穴(必记)

井穴商阳(退热,醒神开窍)

荥穴二间(清泄热证,)

输穴三间(输穴主体重节痛)

经穴阳溪

合穴曲池(疏风清热)

大肠经原穴合谷,络穴偏历

大肠经俞穴(大肠俞),募穴(天枢),郄穴(温溜)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体应用是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善治表里病。

郄穴常用于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

俞穴位于背腰部为背俞穴,募穴位于胸腹部

文章图片2

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译文:

①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

②进入手阳明大肠经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

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

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

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穴位解读

一、商阳穴 井穴,属金,别名:绝阳,而明。

【穴义】大肠经经气由体内外出体表。--这个穴位的意思记下来就比较不会忘记了,这个穴位我们练八段锦的时候也经常提到,但是有时候会忘记名字。

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商阳它即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

【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气血特点】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性凉。

【运行规律】阳气由大肠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并循经传于二间穴。

【定位】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左取右,右取左。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中风昏迷等。配少商、中冲等主治中风、中暑;配合谷、少商主治咽喉肿痛。

文章图片3

二间穴:

【穴义】二,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间,间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质所处为空隙之处。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所处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二间之名即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范围的说明,故名。

【 取穴方法】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穴位用处】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降浊。解表,清热,利咽。

【主治】①牙痛,咽喉肿痛。②目赤痛,食指关节肿痛。

【操作】直刺0.2-0.3寸。麦粒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身热头痛、咽喉肿痛、齿痛腮肿、目痛鼻衄、口眼歪斜;手指肿痛、麻木、屈伸不利;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牙痛,鼻出血,麦粒肿,肩周炎等。

三间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主治】:①目痛,齿痛,咽喉肿痛。②身热,手背及手指红肿疼痛。

文章图片4

合谷穴:

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合谷也是大肠经原穴。意思是该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谷为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

【主治】:①头面一切疾患。如外感头疼,身疼,头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下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面肿,面瘫,面肌抽搐,咽肿失音等。②恶寒,发热,热病无汗,汗出不止。③痛经,经闭,滞产。④胃痛,腹痛,便泌,泄泻,痢疾。⑤半身不遂,指挛臂痛,小儿惊风,狂躁。⑥疔疮,瘾疹,疥疮。⑦各种疼痛及精神紧张等。

文章图片5

阳溪穴:

屈肘,掌心向胸,阳溪穴在腕关节桡侧,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在大多角骨、桡骨、两筋(即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腱)间。现代常用于治疗腱鞘炎、中风半身不遂、腕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穴义】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

师门秘法

此穴最善通经活络,经常按摩,并配合金鸡独立,可以有效防止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

此穴最善缓解头痛及眼痛酸胀,但若用按摩法,一定要闭目,掐按一分钟,才能有效。

每一个穴位都去看怎么找到来,并且一一对应在自己身上,以及身边朋友的身上,以及这个穴位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样一下子就时间过去了。也先这样细嚼慢咽吧。

就这个几个穴位,也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我们一些养生功如八段锦,旋腕等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

偏历穴:偏,偏斜;历,经历。此穴为手阳明之络,言脉气由此穴偏侧别出,经过手阳明大肠经走向太阴之脉,故名偏历穴。

【取穴法】

第一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上,腕横纹上3寸,侧腕屈肘,于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下1/4与上3/4的交接处取穴。

文章图片6

第二种:两虎口垂直交;当中指端落于前臂背面,指端下有一凹陷,即为偏历穴。

文章图片7

相对而言,第二种的取穴手法会更佳方便,也更有参照。不过如果在别人身上施针灸的时候,就得用第一种方法了。

主治耳鸣、鼻衄(流鼻血)、手臂酸痛、腹部胀满、水肿。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文章图片8

温溜穴:

【穴义】温,温热也。溜与留同,含停留之意。穴为手阳明经之郄,乃气血深聚之处。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温热,穴位为阳气所注,故名温溜穴。

不过这个我也看到了另一种解释,温即温暖,溜即流通,此穴有温通经脉之功,善治肘臂寒痛,故名温溜。

《广韵》:“温,暖也”。溜,通流,水流貌。经脉之气至此穴如温水而溜过,故名温溜。别名蛇头,一名逆注。若握拳视此穴处肌肉(桡侧腕伸肌)隆起如蛇头,头向下,经脉由此而上。

温溜穴之气不弛不亢,由偏历安顺行来,此穴具有温经发汗、疏风散寒之功,温而不热,通而不湍,主治头痛,面肿,咽喉疼痛,肠鸣,腹痛,肘臂酸痛,治肘臂寒痛、寒厥头痛等一切寒湿濡滞之症。有清邪热、理肠胃作用。

【取穴法】

方法一: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阳溪上5寸处取穴。

方法二:侧腕屈肘位,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中点向下1寸处取穴

【用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向手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继续上去是下廉和上廉,两个穴位,这个一起记忆。

下廉穴

称手下廉。属手阳明大肠经。下即下方,廉即边缘,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侧缘下方,故名下廉

下,下与上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下廉名意是指本穴下部层次的气血物质洁净清明。本穴物质是由温溜穴传来的水湿云系,此水湿云气在本穴的位置是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下廉穴。

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文章图片9

上廉穴:上即上方,廉即边缘,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侧缘的上方,故名上廉。

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屈肘取穴。

经常配合按摩上廉、下廉,每次1-3分钟,对手臂具有良好的保养作用。下廉、上廉两穴功能略同,有舒筋活络、理气通腑之功,治偏风、腹痛、尿黄、冷痹不仁等症,尤其有关大肠者效果更佳,与上、下巨虚作用相近。

手三里:

手即上肢,三为数字,里乃居也,可以作寸为理解,三里即是三寸。此穴居上肢肘髎穴下3寸,故名手三里。

文章图片10

手三里之前比较没有在意,比较多用的是足三里,大肠与胃,同属阳明,在肘膝之下各有三穴,其名亦同。即在肘前有手三里及上廉、下廉,在膝以下有足三里、巨虚上廉、巨虚下廉。

师门秘法

手三里的用处比较广泛,平时保健可以治疗腰膝痛,尤其是慢性腰肌劳损,经常揉揉手三里就会好转。

手三里是强壮穴,平时可用拇指揉,每次1~3分钟,也可用艾灸法,每次灸5~10分钟,能显著增强免疫力。

手阳明大肠经第11个穴位,曲池穴:

曲池:曲,屈曲。此穴为手阳明之合,脉气流注此穴时,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时,屈曲其肘,横纹头有凹陷,形似浅池,故名曲池穴。

还有一种穴义:“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穴”。

曲池穴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有名气,所以很容易记得,也很容易找到,但是以前还真不知道为什么叫曲池。

这个穴位,感冒发烧、咳嗽,高血压,都比较用得到这个穴位。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一次,可改善肘痛、上肢痹痛等。

【刺灸疗法】直刺 1~1.5寸

按摩曲池穴容易造成流产,孕妇禁用

文章图片11

肘髎穴:

肘,肘部;髎与窌,意思为孔穴,因此穴在肘上肱骨旁凹陷中,故名。

屈肘,在曲池穴上方,肱骨边缘处,从曲池向外斜上1寸,当肱三头肌的外缘处取穴。

肘髎穴,有通经活络,舒筋利节的作用;临床上主要配合治疗肘臂部疼痛、麻木、挛急等局部病症。大家比较常听到的网球肘。经常按肘髎穴就有不错的效果。

手五里:中国古代一寸曰一里,此穴在曲池上3寸处,若是从肘端(肱骨外上髁)向上量,正好5寸,故名。

文章图片12

屈肘,在臂外侧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当曲池穴上3寸处。

手五里位于骨头上,通经活络的效果非常强,尤其能治肩膀上的疾病,如肩膀沉重、肩周炎。按摩时可用笔端或食指按压,每次3~5分钟。

用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传至肩部或肘部。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20分钟。

文章图片13

臂臑穴:这个字一开始以为是读ru,这次才知道是nao第四声。

《说文》:“臂,手上也。”上肢统可称为臂。凡肉不着骨之处,可由肉上下通透者,即称“臑”。本穴正当上膊肉不着之处,故名之。

穴位释义:手阳明经之阳气交会于此。

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动物的前肢,为灵巧、好动之意,此指穴内气血物质为阳气。臂臑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本穴位处臂部,穴内气血由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充盛而使臂能活动自如,故名臂臑。

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瘿气,瘰疬,及肩关节周围炎,急性结膜炎等。(瘿气和现在说的甲状腺肿大有些点像,瘰疬是类似于现在的颈部淋巴结病变。)北京的程氏针法善用之

文章图片14

快速取穴法:屈肘紧握拳,使三角肌隆起,三角肌下端偏内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用法:刺法:1.直刺0.5~1寸,局部酸胀;

2.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灸法:艾柱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

文章图片15

肩髃穴:

肩髃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穴位,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

肩髃:髃,髃骨,为肩端之骨。此穴在肩端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故名。

文章图片16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或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间取穴。

文章图片17

这个穴位还有一个历史典故:

隋末唐初的著名医学家甄权擅长针灸治病。有一天,鲁州刺史受风寒,肩不能抬起而不能拉开弓箭,遍访名医无人能治,后来求治于甄权。甄权在其肩髃穴上刺入一针,出针后,刺史立刻就能拉弓射箭了。

肩髃穴对于肩周炎,五十肩,四十肩来说是非常见效的。肩周炎古人称为“肩凝症”、“冻结肩”,肩膀就像凝固、冻结了似的,活动受到限制。对于该病,肩髃穴是其治疗特效穴。

文章图片18

巨骨穴:

巨骨即锁骨,此穴位靠近锁骨肩峰端,故名巨骨。该穴正当锁骨外端,尽管锁骨未必很大,但位居肩端,有荷重之功,能维护胸腔脏器,故不言锁骨而命名为巨骨。

巨骨穴的取法正坐垂肩,在肩端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取穴。

快速取穴:沿着锁骨向外摸至肩峰端,再找背部肩胛冈,两者之间凹陷处。

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挛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伸展及抬举不便。

文章图片19

天鼎穴:

天鼎。天,头面、皮部也。鼎,炉鼎也。天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并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巨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蒸发并上行于天,如鼎内之水被加热一般,故名天鼎。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取法

天鼎位于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正坐,微仰头取穴。

文章图片20

主治: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暴喑,系指突然声音嘶哑的急性喉部病证,出自《灵枢·寒热病》。喉属肺之门户,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天鼎穴又在咽喉附近,有清热利咽、理气化痰之功,可治疗咽喉肿痛不舒。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扶突穴:

扶指旁边,突即隆起,指喉结,此穴在喉结旁,故名扶突。突,泉名,又跳也,冲也凸出,突起之意。古有“铺四指为扶”之说,扶约当手之四横指,等于同身3寸,该穴位于喉结突起旁开一扶,故名之。亦曰本穴抚之突突应手,有如水泉涌突之状,因名“扶突”。

扶突位于颈外侧,喉结旁开3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快速取穴: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并拢,手心向内,小指放喉结旁,食指所在处即是

天鼎如炉灶,扶突犹如烟囱。用其通畅之力,泻除幽郁之火,治暴瘖、气梗、喘息等症,有清咽消肿,理气降逆,理气开郁,清利咽喉作用。

按摩扶突穴的手法: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并做环状运动,时间宜短。特别注意:因为扶突穴位接近气管,因此不可用力过度。

文章图片23

口禾髎:禾,指粮食;髎同窌;意为孔穴。谷物从口入,穴近口处,内对两齿(门齿及尖齿)牙根间凹陷处,故名。

文章图片24

标准定位:口禾髎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有疏风清热、通鼻利窍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鼻塞、鼽衄、口歪、口噤等局部病症。

用食指指腹按压口禾髎,每次5~10分钟,以有酸痛感为宜,可治过敏性鼻炎、鼻前庭炎和慢性鼻炎等。

文章图片25

迎香穴:

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

此穴的主治疾病有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上齿牙痛时,指压该穴,可以快速止痛。

#我要上头条##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