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阳明大肠经及穴位图

 圣龙707 2014-03-28

手阳明大经及穴位图

 

 

 

 

只看该作者30 发表于: 2010-01-20

巨骨穴 LI-16 (手阳明大肠经) 
巨骨 
【定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 
【主治】肩臂及背部疼痛,瘰疠,瘿气。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巨骨 LI16 Jù gǔ 
[
定位] 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
解剖] 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 
[
主治] 肩臂挛痛不遂,瘰疬,瘿气。 
[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
刺灸法] 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 0.5l寸。 
[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巨骨  
[
穴义] 大肠经浊降之气在地部形成的巨大水域。 
[
名解] 巨,大也。骨,水也。巨骨名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质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于本穴,故名巨骨。(若以地球坐标系的角度来看直立的人体,巨骨穴在高位元,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经水能上行?此是人体重力场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之故。在人体重力场中,外者为高,內者为低,故肩髃穴地部经水可流向巨骨穴。)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范围巨大。 
[
执行规律] 地部水液一方面循大肠经內走天鼎穴,另一方面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內注地之地部(骨部)。 
[
功能作用] 汇聚肩胛的地部水液內注骨部。 
[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                                

 

 

 


(16)
巨骨 LI16 Jù gǔ 
[
定位] 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
解剖] 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 
[
主治] 肩臂挛痛不遂,瘰疬,瘿气。 
[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
刺灸法] 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 0.5l寸。 
[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17)
天鼎 LI17 Tiān dǐng 
[
定位]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外浅静脉;为副神经、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
主治] 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
配伍] 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合谷治瘿气。 
[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18)
扶突 LI18 Fú tū 
[
定位]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
配伍] 配合谷治瘿气。 
[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                                

·                                

 

 

 

天鼎穴 LI-17 (手阳明大肠经) 
天鼎 【定位】喉结旁开3寸,下1寸(即扶穴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 
【主治】咽喉肿痛,暴历,瘰疠,瘿气。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
定位]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外浅静脉;为副神经、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
主治] 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
配伍] 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合谷治瘿气。 
[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
別名] 天顶,天项,天盖。  
[
穴义] 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上行于天。 
[
名解] 
1
)天鼎。天,头面、皮部也。鼎,炉鼎也。天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并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巨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蒸发并上行于天,如鼎內之水被加热一般,故名天鼎。(从地球坐标系来看,天鼎穴在上,何以经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气血执行之解。) 
2
)天顶,天盖。天,指穴內气血所处的部位或执行的方向。顶,支撑也。盖,外盖也。天顶、天盖名意皆指穴內物质为气化之气,对天起支撑或护盖作用。本穴物质为气化后上行于天的阳热之气,阳气的存在,既是对皮部的支撑也是对皮下之物的护盖,故名。 
3
)天项。天,指穴內气血所处的部位或执行的方向。项,指穴所处的部位。天项名意指本穴的阳热之气从项部上行天部。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
执行规律] 地部水液在本穴全部气化为气并上行头面天部。 
[
功能作用] 向头面天部转送大肠经的气化之气。 
[
治法] 寒则补之并久留针,热则泻之。

·                                

 

 

 

扶突穴 LI-18 (手阳明大肠经) 
扶突 【定位】喉结旁开 3寸,约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瘖,瘰疠,瘿气。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
扶突 LI18 Fú tū 
[
定位]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
配伍] 配合谷治瘿气。 
[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扶突  
[
別名] 水穴,水泉。  
[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上行。 
[
名解] 
1
)扶突。扶,辅助说明、扶持也。突,冲也。扶突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扶突。 
2
)水穴、水泉。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头面天部的水湿之源,故名水穴、水泉。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滞重。 
[
执行规律] 水湿之气吸热后上行头面天部。 
[
功能作用] 为天部层次提供水湿,清润肺气。 
[
治法] 寒则补之,湿热则泻之。

·                                

 

 

(19) 口禾髎 LI19 Kǒu Hé Liáo 
[
定位] 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
解剖] 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20)
迎香 LI20 Yíng xiāng 
[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 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
附注] (l)手、足阳明经交会穴。(2)《外台》:不宜灸。

·                                

 

 

 

禾髎穴 LI-19 (手阳明大肠经) 
禾髎 【定位】水沟穴旁 0.5 寸。 
【主治】口歪,口噤,鼻塞,鼻衄。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禁灸。 
(19)
口禾髎 LI19 Kǒu Hé Liáo 
[
定位] 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
解剖] 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口禾髎  [別名] 禾髎,长频,长髎,长颊。  
[
穴义] 大肠经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肠经体內经脉。 
[
名解] 口禾髎。禾,细长之物也。髎,孔隙也。口禾髎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归大肠经体內经脉。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內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口禾髎。禾髎、长频、长髎、长颊之名皆与口禾穴同。长指地部孔隙细长,频指气血的执行频频不断,颊通挟,皆为对穴內气血物质的执行或穴位的微观形态的描述。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执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大肠经的体內经脉。 
[
功能作用] 导引大肠经的体表之液回流大肠经的体內经脉。 
[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
] 大肠经体表经脉的络结点在迎香穴,而其体表经脉与体內经脉的交接点则在口禾髎穴。

·                                

 

 

 

迎香穴 LI-20 (手阳明大肠经) 
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鼻唇沟处。 
【主治】鼻渊,鼻塞,鼻衄,口歪,面痒。 
【刺灸法】直刺 0.1-0.2 寸,或向上斜刺 0.5-0.8 寸。不宜灸
迎香 LI20 Yíng xiāng 
[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 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
附注] (l)手、足阳明经交会穴。(2)《外台》:不宜灸。 
迎香 手足阳明之会。 
[
別名] 冲阳。 
[
穴称] 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
名解] 
1
)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迎香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給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穴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
)冲阳。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3
)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穴、冲阳穴之名解。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
执行规律] 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
功能作用] 置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                                

 

 

 

 
手阳明大肠经之循行: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桡侧端的商阳穴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经二间穴、三间穴,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穴,进入伸拇长肌腱和伸拇短肌腱中间的阳谿穴。由阳谿穴而上,沿着前臂桡侧缘的偏历穴、温熘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到达肘关节外侧的曲池穴,然后再沿着上臂外侧前缘的肘穴、五里穴、臂臑穴,往上进入肩关节前上缘的肩腢穴。由肩腢穴行经肩峰前缘,往后走到巨骨穴,再到达第七颈椎下的大椎穴(属督脉穴)。从大椎穴向前下行到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肺,向下穿过膈肌,归属于大肠。 
另有一上行的支脉,从锁骨上窝往上行经颈部的天鼎穴、扶突穴,再往上贯穿面颊,进入下颚齿中。从下颚齿再回出来,沿着口部两旁,往上相交于人中穴(属督脉穴),在人中穴左右交叉后,左边的经脉到右边,右边的经脉到左边,上行挟着鼻孔,经禾胶穴、迎香穴,最后交于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经的部位,有二十个穴位(左右共四十个穴位):循大指次指之端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谿穴,偏历穴、温熘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穴、五里穴、臂臑穴、肩腢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禾胶穴,迎香穴在鼻边。 
《内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者,肺之腑。大肠经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本经有了异常就会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面颊部肿胀。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乾、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凡是属于气盛有馀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之处会有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慄而不易回暖。 
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从手走头的过程中,循颈、上颊、入下齿、交人中、上挟鼻孔,经气瀰散于头面、五官各部,手阳明经筋也上行面颊,结于颧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就是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 
《经》言:「所出为井,所熘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所主之病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洩。」其中原穴为气留止之处。阳经经长,多一原穴,则俞穴专司原气之俞注,原穴专司原气之留止;阴经无原穴,则以俞为原,乃一穴兼领俞穴与原穴之两种功能也。 
手阳明大肠经五俞穴:井、荥、俞、原、经、合六穴(阳经比阴经多一原穴),在五行上分属金(商阳穴)井主治心下满,水(二间穴)荥主治身热,木(三间穴) 俞主治体重节痛,火(阳谿穴)经主喘咳寒热,土(曲池穴)合主治逆气而洩。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为合谷穴。《难经》第六十六难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 
以上的穴位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大肠腑图 
大肠重二觔,十二两长,三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迴叠积,十六曲感,穀一斗,水七升半,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 
大肠下接直肠直肠下为肛门穀道也。 
手阳明大肠经 
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大肠为白肠。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谿偏历温熘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五里近,臂臑肩顒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色号迎香。(左右四十穴) 
髎音僚 臑音铙 顒音容。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取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谿,曲池,与井荣俞原经合也。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赖,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庚金之腑,脉详右寸,实则脉实,伤热而肠满不通,辛温可泻,虚则脉虚。 
伤寒而肠鸣泄痛,补酸凉,蒸黄连而解酒毒,炒厚朴而止便红,肠风妙川乌荆芥,肠毒奇卷柏黄耆,痢中六神丸,宜调则调,带下百中散,可止则止,润肠通秘,麻仁丸果有神效,行滞推坚,六磨汤岂无奇功,痔疮热痛,脑麝研入蜗牛,胆冰磨敷井水,痢疾腹痛,薑茶煎治出坡仙,肠内生痈,梅蜜饮方书登父,返魂汤加减随宜十宣,散去增适可。尝闻食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食柏,亦成清腑之方,是以疗飢者不在珍馐,调肠者何烦异术,能穷针里阴阳,自获殊常效验。 
考正穴法 
商阳 
(一名绝阳) 
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铜人灸三壮,针一分,留一呼。主胸中气满,喘欬,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聋,寒热痎疟,口乾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乃已。 
二间 
(一名间谷) 
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熘,为荣水,大肠实泻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主喉痺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齿痛目黄,口乾口喎,急食不通,伤寒水结。(鼽音求) 
三间 
(一名少谷) 
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注,为俞木,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喉痺咽中如梗,下齿龃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疟,唇焦口乾,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善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东垣曰:气在于臂,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手阳明之荣俞,二间三间。 
合谷 
(一名虎口)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铜入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嵴强,无汗,寒热疟,鼻?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头痛下齿龃,耳聋,喉痺,面肿,唇吻不收,瘖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嵴内引痛。 
小儿单乳鷘,按合谷,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详见足太阴脾经,三阴交下。 
阳谿 
(一名中魁) 
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灸三壮。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寒嗽呕沫,喉痺,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偏历 
腕中后三寸,手阳明络脉,别走太阴,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五壮。主肩膊肘腕痠痛,眯目[目荒][目荒],齿痛鼻衄,寒热疟,癫疾多言,咽喉乾,喉痺,耳鸣,风汗不出,利小便,实则龃聋,泻之,虚则齿寒痺鬲,补之。 
温熘 
(一名逆注一名池头) 
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肠鸣腹痛,伤寒哕逆噫,鬲中气闭,寒热头痛,喜笑狂言,见鬼,吐涎沫,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痺。 
下廉 
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筋内分外,铜人斜针五分,留五呼,灸三壮。主餮泄,劳瘵,小腹满,小便黄,便血,狂言,偏风热风,冷痺不遂,风湿痺,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痃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腹胁痛满,狂走,侠脐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乾涎出,乳痈。 
上廉 
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外,铜人斜针五分,灸五壮。主小便难黄赤,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随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脑风头痛。 
三里 
(一名手三里) 
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铜人灸三壮,针二分。 
主霍乱遗矢,失音,气齿痛,颊颔肿,瘰疬,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噼,手足不随。 
曲池 
肘下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阳明大肠脉所入,为合土。 
素注,针五分,留七呼,铜人针七分,得气先泻后补,灸三壮,明堂曰灸七壮,至二百壮,且停十馀日更灸,止二百壮。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善忘,风瘾疹,喉痺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促物不得,挽引不开,屈伸难,风痺肘细无力,伤寒馀热不尽,皮肤乾燥,瘈瘲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肘髎 
大骨外廉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风劳嗜卧,肘节风痺,臂痛不举,屈伸挛急,麻木不仁。 
五里 
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铜人灸十壮。素问云禁针,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疬,目视[目荒][目荒],痎疟。 
臂臑 
肘上七寸膕肉端,肩髃下一寸,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举臂取之,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宜灸不宜针,日灸七壮,至二百壮,若针不得过三五分。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疬,颈项拘急。 
肩髃? 
(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 
膊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手阳明阳蹻之会。铜人灸七壮,至二七壮。以差为度,若灸偏风,灸七七壮。 
不宜多,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灸不差,灸不畏,细刺即泄,肩臂热气,明堂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壮,增至二七壮。 
素注,针一寸,灸五壮。又云:针六分,留六呼。主中风手足不随,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耳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能回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唐鲁州刺史库狄嶔,风痺不能挽弓,瓯权针肩?,针进即可射。 
(髃音鱼)(痪音湍上声) 
巨骨 
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手阳明阳蹻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一寸半,明堂灸三壮至七壮。素注禁针,针则倒悬,一食顷,乃得下针,针四分,泻之勿补,针始出,得正卧,明堂灸三壮。主惊痫,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 
颈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素注针四分,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灸七壮。 
主暴瘖气硬,喉痺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 
扶突(一名水穴)气舍上一寸五分,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扶突 
(一名水穴) 
气舍上一寸五分,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禾髎? 
(一名长顪) 
鼻孔下,侠水沟旁五分,手阳明脉气所发。铜人针三分,禁灸,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顣音诲)(鼽音求) 
迎香 
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阳明之会,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主鼻不闻香臭,偏风口一,面痒,浮肿,风动,叶落,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喎多涕,鼽衄骨疮,鼻有息肉。

·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回复引用

举报顶端

 

 

 

 

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 LI 
[attachimg]46935[/attachimg]
 
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上走颈,经颈部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穀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注释:合穀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两筋: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髃骨:髃读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柱骨之会上:柱骨意指颈椎;会上指大椎。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如下牙痛、咽喉肿痛、鼻衄、鼻流清涕、口乾、颈肿痛、上肢伸侧前缘及肩部疼痛或运动障碍等。 
本经腧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穴位。 
1
商阳 ShángyángLI 1 井穴 
【定位】 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 
【解剖】 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
.二间 ErjiánLI 2 荥穴 
【定位】 微握拳,当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解剖】 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鼻衄,齿痛等五官疾患;热病 
【操作】 直刺0203 
3
.三间 SānjiānLI 3 俞穴 
【定位】 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解剖】 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示部),指掌侧有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腹胀,肠鸣;嗜睡 
【操作】 直刺0.30.5 
4
.合谷 HégǔLI 4 原穴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诸痛症;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 
【操作】 直刺05l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5
.阳蹊 Yángxī,LI 5 经穴 
【定位】 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 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 手腕痛;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操作】 直刺0508 
6
.偏历 PiānlìLI 6 络穴 
【定位】 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解剖】 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手臂酸痛;腹部胀满,水肿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 
7
.温熘 Wēnliū, LI 7 郄穴 
【定位】 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 急性肠鸣腹痛;疔疮;头痛,面肿,咽喉肿痛;肩背酸痛 
【操作】 直刺05l 
8
.下廉 Xiàlián, LI 8 
【定位】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解剖】 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长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 肘臂痛;头痛,眩晕,目痛;腹胀,腹痛 
【操作】 直刺05l 
9
.上廉 Shànglián, LI 9 
【定位】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 肘臂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头痛;肠鸣腹痛 
【操作】 直刺05l 
10
.手三里(Shǒusānlǐ,LI 10 
【定位】 在阳蹊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解剖】 肌肉、神经同下廉穴,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 
【功能】 清热明目,理气通腑 
【主治】 手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操作】 直刺0812 
11
.曲池 Qūchí, LI 11 合穴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解剖】 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 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五官疼痛;瘾疹,湿疹,瘰鬁 
【操作】 直刺05l 
12
.肘髎 Zhǒuliáo, LI 12 
【定位】 屈肘,曲池穴外上方 l寸,当肱骨边缘处 
【解剖】 在桡骨外上髁上缘肱肌起始部,肱三头肌外缘;有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 肘臂部疼痛、麻木、挛急 
【操作】 直刺05l 
13
.手五里(Shōuwǔlǐ, LI 13 
【定位】 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 
【解剖】 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点,外侧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为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内侧为桡神经
【主治】肘臂挛痛;瘰疬 
【操作】 避开动脉,直刺05l 
14
.臂臑 Bìnào, LI 14 
【定位】 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解剖】 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本干。 
【主治】 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瘰疬;目疾 
【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 
15
.肩髃 Jiānyú, LI 15 
【定位】 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 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 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瘾疹 
【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6
.巨骨 Jùgǔ, LI 16 
【定位】 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解剖】 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 
【主治】 肩臂挛痛,臂不举;瘰疬,瘿气 
【操作】 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 05l寸。 直刺不可过深,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17
.天鼎 Tiāndǐng, LI 17 
【定位】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直下1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外浅静脉;为副神经、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主治】 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操作】 直刺0508 
18
.扶突 Fútū, LI 18 
【定位】 在结喉旁约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主治】 咽喉肿痛,暴喑;瘿气,瘰疬;咳嗽,气喘;颈部手术针麻用穴 
【操作】 直刺0508寸。注意避开颈动脉,不可过深。一般不使用电针,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19
.口禾髎 Kǒuhéliáo, LI 19 
【定位】 在上唇部,水沟穴旁0.5寸,当鼻孔外缘直下 
【解剖】 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 
20
.迎香 Yíngxiāng, LI 20)手足阳明之合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 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功能】 散风清热,通利鼻窍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胆道蛔虫症 
【操作】 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多气多血  
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气血的变化为高温之气向低温之液的转化。  
1
商阳   
井穴,属金。  
[
别名] 绝阳,而明。  
[
穴义] 大肠经经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
名解] 
1
)商阳。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阳,阳气也。商阳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执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回圈,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执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执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商阳穴它即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执行的出口。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徵,人体内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内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特徵的概括描述,故名商阳。 
2
)绝阳。绝,断绝也。阳,阳气也。绝阳名意亦可释为阴绝而阳,或曰纯阳。如商阳之解,本穴的气血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所化,出体表经脉后化为纯阳之气,穴内无阴性之水,是绝阴化阳的程序,故名绝阳。 
3
)而明。而,语气助词,作转折用。明,与暗相对,指可见。而明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可见之物。在中医学中,物质可划分为二大类,一类为阴,一类为阳,阴又为有形之水,阳又为无形之气。有形之水可见,无形之气不可见。穴名冠以而明,它正是对穴内的气态物质处于特殊的可见状态的描述。由于本穴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气化并喷射而出,成为了可见之状,因而明白可见,故名而明。 
4
)大肠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的气化之气从地部孔隙而出,故为井穴。 
5
)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内部外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物,水湿浓度大,出体表经脉后其变化为散热冷疑,表现出西方之气的秋凉特性,故本穴属金。 
[
气血特点] 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性凉。 
[
执行规律] 阳气由大肠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并循经传于二间穴。 
[
功能作用] 气化大肠经体内水液,向大肠经体表经脉输送高温水湿气体。 
[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血必澹、色必暗),热则摇孔出气,无见其血。 
[
藏象] 本穴的微观形态有如高温锅炉的放气阀,气血物质则如放气阀外喷的高温水蒸气,内部经脉中的经水则如锅炉管路中的高温之液。  
2
二间   
荥穴,属水。 
[
别名] 间谷,闻谷,周谷。 
[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天部不太高的层次冷凝化水。 
[
名解] 
1
)二间。二,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间,间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质所处为空隙之处。二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不太高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所处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二间之名即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范围的叙述,故名二间。 
2
)间谷、闻谷、周谷。间,间隔、空隙也。闻,听也,指距离短近。周,范围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之处。间谷、闻谷、周谷名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较小的间隙处。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高温水气,此高温之气因是由商阳穴的喷咀喷出,行至二间穴后扩散的范围不大,如处于狭小的栏位,故名间谷、闻谷、周谷。 
3
)大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因散热而有部分水气冷凝而降,在地部形成细小的经水,故为荥穴。 
4
)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在本穴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徵,故其属水。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天部之气,同时地部亦有极少经水,天部之气及地部经水性皆温热。 
[
执行规律] 天部之气向三间穴上行,地部经水向商阳穴下行。 
[
功能作用] 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降浊。  
[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三间   
俞穴,属木。  
[
别名] 少谷,小谷。 
[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稍高的天部层次形成风气。 
[
名解] 
1
)三间。三,概数,与二相比稍大。间,间隔、间隙。三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比二间穴稍高的空间层次。本穴物质为二间穴传来的天部清气,其性温热,上行至三间穴后所处的天部位置较二间穴为高,故名三间。 
2
)少谷、小谷。少与老相对、小与大相对,皆言小之意。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少谷、小谷名意皆指本穴物质所处的空间范围较小。 
3
)大肠经俞穴。俞,输也。大肠经气血由于有二间穴的散热冷降,在本穴处基本上无气血物质的昇降变化,本穴祇是起到了大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作用,故为俞穴。 
4
)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中的气血物质由于基本上无昇降变化,而在二间穴不断提供气血物质的情况下,穴内的气血物质祇是循大肠经向上部的合谷穴横印移传,表现出风木的横印运动特徵,故其属木。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性温热。 
[
执行规律] 穴内物质以横行的风气形式循大肠经传向合谷穴。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
合谷   
原穴。  
[
别名] 虎口,容谷,合骨,含口。  
[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
名解] 
1
)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印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印运动。 
3
)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
)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5
)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印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6
)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层次大范围内的水湿云气。 
[
执行规律] 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一方面横行向阳溪穴传输,另一方面不断气化向更高的天部层次扩散。 
[
功能作用] 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  
[
治法] 虚寒则补而灸之,实热则泻之,热症凉药水针良。  
5
阳蹊    
经穴,属火。  
[
别名] 中魁。  
[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此吸热蒸升上行天部。  
[
名解] 
1
)阳蹊。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也。阳蹊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阳蹊。 
2
)中魁。中,与旁相对,正也,指本穴气血执行的路线是大肠之正经。魁,首也,与尾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首为阳,尾为阴也。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肠本经输送阳热之气。 
3
)大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大肠经经气由本穴经过,故为大肠经经穴。 
4
)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输至此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吸热后上炎于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徵,故本穴属火。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
执行规律] 穴内经气由天之中下部上炎至天之天部。 
[
功能作用] 吸收天部之热并向天部提供水湿。 
[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而后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6
偏历   
络穴。  
[
穴义] 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别走肺经。 
[
名解] 
1
)偏历。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曆,经历。偏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行。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偏历。 
2
)大肠经络穴。因本穴有天部之气偏走肺经,有联络大肠经与肺经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络穴。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
执行规律] 阳热之气执行分二个方面,一是偏走肺经,二是循大肠经上行。 
[
功能作用] 向肺经输送大肠经的阳热之气,改善肺气之虚。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
温熘    
郄穴。  
[
别名] 逆注,蛇头,池头,地头,通注。  
[
穴义] 大肠经的阳热经气在此聚集并缓慢蒸散。  
[
名解] 
1
)温熘。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熘,悄悄地走失也。温熘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穴传来,为吸热后上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馀热而缓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熘走一般,故名温熘。 
2
)逆注。逆,反也。注,灌注也。逆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上行。注是对有形之物的形容,其运动方向向下。逆注即是与有形之物向下的灌注方向相反,而本穴气态物的执行方向正是如此,故名逆注。 
3
)蛇头、池头、地头。蛇,头小身大之动物也。池,水池也。地,田地也。头,首也。蛇头、池头、地头皆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总量与输出量的比喻,意指输出量小也。蛇头与其身相比为小、池之头与其池相比为小、地之头与其地相比为小,故名。 
4
)通注。通,通过、通行也。注,灌注也。通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不光有悄悄地熘走散失的变化,气态物同时也不断地散热缩合如细雨之降归走本经,故名通注。 
5
)大肠经郄穴。郄,空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之气,其变化为不断地散失,微观下的穴位四周如有众多细小的空隙一般,故为大肠经郄穴。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较乾燥。 
[
执行规律] 水湿云气以缓慢的蒸散之状循大肠经向上传输。 
[
功能作用] 散发大肠经气血之热,向大肠经以外的天部提供水湿。  
[
治法] 有馀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8
下廉  
[
别名] 手下廉。  
[
穴义] 大肠经经气位处天之天部,天之下部气血廉洁清静。 
[
名解] 下廉、手下廉。下,与上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层次的气血物质洁静清明。本穴物质为温熘穴传来的水湿云系,此水湿云气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下廉。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 
[
执行规律] 水湿云气大部分散热冷却横印下行上廉穴,小部分则横印下行手五里穴。 
[
功能作用] 吸附并聚集天之天部的浊重之物并使其沉降。 
[
治法] 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寒则补针多留或灸。 
[
藏象] 下廉穴的天部之气如同气象学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刚刚形成的高空冷湿气流,它的执行是不断地从西北方的高空向东南方的低空移动,即是横印下行。此高空冷湿气流中的滞重部分它会快速地从天部的高位元降至低位,即如传至上廉穴的水湿云气,而轻质的部分它会在飘行更远处才形成降水云系并化雨而降,此即如传至手五里穴才冷降归地的水湿云系。 
9
上廉  
[
别名] 手上廉。  
[
穴义] 大肠经经气中浊重部分在此归降地部,天之上部廉洁清静。 
[
名解] 上廉、手上廉。上,与下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上廉、手上廉名意指大肠经气血物质所处为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气血虚少,洁静清明。本穴物质为下廉穴传来的水湿云系,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下部,而天之上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上廉。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
执行规律] 水湿云气继续散热吸湿并横印下行传向手三里穴。 
[
功能作用] 吸附天部的水湿浊物向下沉降。 
[
治法] 实热则泻之,虚寒则先泻后补,寒则灸之。 
10
手三里  
[
别名] 三里,鬼邪,上三里。   
[
穴义] 大肠经浊气在此降地并覆写较大的范围。  
[
名解] 
1
)手三里。手,指穴所在部位为手部。三里,指穴内气血物质所覆写的范围。手三里名意指大肠经冷降的浊气在此覆写较大的范围。本穴物质由上廉穴传来,上廉穴的水湿云气化雨而降,在手三里穴处覆写的范围如三里之广,故名手三里。三里、上三里之名意与手三里同。 
2
)鬼邪。鬼,与神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地部。邪,指邪气。鬼邪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肠经经气中浊降于地的经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湿,今受之水湿,实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之水。 
[
执行规律] 天部的水湿云气沉降于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渗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气化上行曲池穴。 
[
功能作用] 润化脾燥,生发脾气。  
[
治法] 寒盛则补之或点刺出血,湿盛则泻之,热盛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1
曲池   
合穴,属土。  
[
别名] 鬼臣,洪池,阳泽。  
[
穴义] 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 
[
名解] 
1
)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2
)鬼臣。鬼臣,风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无风的横印运动。大肠经属金,金气为神为君,其所克的风为鬼为臣,且本穴物质由手三里传来,在本穴聚集而无风木的横印运动,风为死鬼,故名鬼臣。 
3
)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名包含大量水湿。 
4
)阳泽。阳,气也,指本穴物质为气态物。泽,聚水的洼池。阳泽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富含水湿的天部气态物。 
5
)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 
6
)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湿雾露,性温热,气血场范围巨大。 
[
执行规律] 水湿雾露吸热蒸发上炎天部。 
[
功能作用] 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溼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2
肘髎   
[
别名] 肘尖。  
[
穴义] 大肠经经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 
[
名解] 
1
)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内气血的执行通道为孔隙。肘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肘髎。 
2
)肘尖。指穴所在部位为肘尖部,无它意。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执行规律] 经水循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
功能作用] 将肺及大肠经上源汇聚的冷降之水注入骨所主的地之地部。 
[
治法] 寒则通之,湿则泻之,热则凉药水针。  
[
] 此穴为肺经、大肠经气血与肾经气血转换的重要穴位,即是我们所说的金生水之穴,肺肾关係的失衡皆可通过此穴作出快速的调整。  
13
手五里  
[
别名] 五里,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大禁,手之五里。  
[
穴义] 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写的较大范围。 
[
名解] 
1
)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写的范围。手五里名意指穴内物质覆写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写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程序,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写的范围要大,故而本穴名为手五里。馀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2
)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 
3
)大禁。大,指穴内物质覆写的范围场大也。禁,禁火热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热灸之。本穴位处西方之地,地性乾燥,而穴内物质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湿云气,其覆写的范围也大,雨降的强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阴不足,忌火热灸之,故名大禁。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量极少。 
[
执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渗入脾土之中。 
[
功能作用] 为脾土提供水湿,消除脾土之燥。 
[
治法] 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无灸。 
14
臂臑   
手阳明络之会。  
[
别名] 头冲,颈冲。  
[
穴义] 手阳明经之阳气交会于此。 
[
名解] 
1
)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动物的前肢,为灵巧、好动之意,此指穴内气血物质为阳气。臂臑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本穴位处臂部,穴内气血由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充盛而使臂能作用中自如,故名臂臑。 
2
)头冲、颈冲。头、颈,指穴内物质执行的部位和方向。冲,指穴内物质的执行状态。头冲、颈冲名意指本穴的阳气上冲头、颈各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强盛,其执行为从天部层次直上头颈,故名。 
3
)手阳明络之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为手阳明络之会。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 
[
执行规律] 阳气以冲行之状上行头颈天部。 
[
功能作用] 汇聚大肠经的阳热之气上传头颈天部。 
[
治法] 实则泻针出气,虚则补之、或微灸。  
15
肩髃    
手阳明跷脉之会。  
[
别名] 髃骨,中骨井,扁骨,扁髃,尚骨,中肩,偏肩,肩尖。 
[
穴义] 大肠经经气中的浊重部分在此沉降。 
[
名解] 
1
)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肩髃名意指在骨部的远端所形成的小范围水域。本穴物质为臂臑穴传来的经气所化,臂臑穴上传本穴的物质为强盛的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肩髃。髃骨、扁骨、扁髃之名与肩髃穴同,扁同偏。 
2
)中井骨。中,与外相对,指内部。井,地之孔隙。骨,肾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肾水相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浊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处肩端两骨间,有地部孔隙与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3
)尚骨。尚,超过、高尚之意。骨,肾主之水也。尚骨名意指本穴经水为高处的肾水。 
4
)中肩、偏肩、肩尖。中,指本穴位于大肠经经脉之中部。中肩、偏肩、肩尖皆为对穴所处的位置的指示,无它意。 
5
)手阳明跷脉之会。跷,跷健也。本穴物质既有大肠经由此上行头颈部的阳热之气又有地部之经水,表现出跷脉物质阴阳相济的特性,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阳跷脉,即是保証人的阳气充盛使人作用中跷健的血脉。古经书对阴阳跷脉的记述甚少,祇有其循行线路和所主之病,阴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本穴气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肠经上输头颈部的阳气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与骨部相通,经水有出处有来处,穴内物质阴阳相济,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较少。 
[
执行规律] 循大肠经地部流向巨骨穴。 
[
功能作用] 导引大肠经经回流骨部。  
[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6
巨骨  
[
穴义] 大肠经浊降之气在地部形成的巨大水域。 
[
名解] 巨,大也。骨,水也。巨骨名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质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于本穴,故名巨骨。(若以地球坐标系的角度来看直立的人体,巨骨穴在高位元,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经水能上行?此是人体重力场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之故。在人体重力场中,外者为高,内者为低,故肩髃穴地部经水可流向巨骨穴。)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范围巨大。 
[
执行规律] 地部水液一方面循大肠经内走天鼎穴,另一方面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内注地之地部(骨部)。 
[
功能作用] 汇聚肩胛的地部水液内注骨部。 
[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7
天鼎  
[
别名] 天顶,天项,天盖。  
[
穴义] 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上行于天。 
[
名解] 
1
)天鼎。天,头面、皮部也。鼎,炉鼎也。天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并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巨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蒸发并上行于天,如鼎内之水被加热一般,故名天鼎。(从地球坐标系来看,天鼎穴在上,何以经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气血执行之解。) 
2
)天顶、天盖。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执行的方向。顶,支撑也。盖,外盖也。天顶、天盖名意皆指穴内物质为气化之气,对天起支撑或护盖作用。本穴物质为气化后上行于天的阳热之气,阳气的存在,既是对皮部的支撑也是对皮下之物的护盖,故名。 
3
)天项。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执行的方向。项,指穴所处的部位。天项名意指本穴的阳热之气从项部上行天部。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
执行规律] 地部水液在本穴全部气化为气并上行头面天部。 
[
功能作用] 向头面天部转送大肠经的气化之气。 
[
治法] 寒则补之并久留针,热则泻之。  
18
扶突  
[
别名] 水穴,水泉。  
[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上行。 
[
名解] 
1
)扶突。扶,辅助说明、扶持也。突,冲也。扶突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扶突。 
2
)水穴、水泉。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头面天部的水湿之源,故名水穴、水泉。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滞重。 
[
执行规律] 水湿之气吸热后上行头面天部。 
[
功能作用] 为天部层次提供水湿,清润肺气。 
[
治法] 寒则补之,溼热则泻之。  
19
口禾髎  
[
别名] 禾髎,长频,长髎,长颊。  
[
穴义] 大肠经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肠经体内经脉。 
[
名解] 口禾髎。禾,细长之物也。髎,孔隙也。口禾髎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口禾髎。禾髎、长频、长髎、长颊之名皆与口禾穴同。长指地部孔隙细长,频指气血的执行频频不断,颊通挟,皆为对穴内气血物质的执行或穴位的微观形态的描述。 
\n[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执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
功能作用] 导引大肠经的体表之液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
] 大肠经体表经脉的终结点在迎香穴,而其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点则在口禾髎穴。 
20
迎香 手足阳明之会。 
[
别名] 冲阳。 
[
穴义] 接收阳明胃经的五穀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
名解] 
1
)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穀之气也。迎香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穴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
)冲阳。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3
)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穴、冲阳穴之名解。 
[
气血特徵]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
执行规律] 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
功能作用] 置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                                

 

 

 

1 商阳 shāngyáng 
[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图122)。 
[
解剖] 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
主治]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
配伍] 配少商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
附注] 手阳明经所出为 
2 二间 èrjiān 
[
定位] 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
解剖] 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
主治] 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 
[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
附注] 手阳明经所熘为 
3 三间 Sānjiān 
[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
解剖] 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示部),指掌侧有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痛,肠潟,洞洩。 
[
配伍]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
附注] 手阳明经所注为 
4 合谷 Hégǔ 
[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祕,经闭,滞产。 
[
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配太冲治目赤肿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 配地仓颊车治眼歪斜。 
[
刺灸法] 直刺0.51寸。 
[
附注] 1)手阳明经所过为。(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 
5 阳溪 Yángxī 
[
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 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 咽喉肿痛,手腕痛。 
[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
附注] 手阳明经所行为 
7 偏历 Piānlì 
[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腕横纹上3寸处。 
[
解剖] 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
主治] 目赤,耳鸣,鼻衄,喉痛,手臂痠痛,水肿。 
[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
附注] 手阳明经络穴。 
7 温熘 Wēnliū 
[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
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
主治] 头痛 ,面肿 ,咽喉肿痛 ,疔疮,肩背痠痛,肠鸣腹痛。 
[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
刺灸法] 直刺0.51寸。 
[
附注] 手阳明经郄穴。 
8 下廉 Xiàlián 
[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
解剖] 在桡骨的桡侧 ,桡侧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长 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 
[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腹痛。 
[
刺灸法] 直刺0.51寸。 
9 上廉 Shànglián 
[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
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
主治] 头痛,肩膊痠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 肠鸣腹痛。 
[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
刺灸法] 直刺0.51寸。 
10 手三里 Shǒusānlǐ 
[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
解剖] 肌肉、神经同下廉穴,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 
[
主治]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
配伍] 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11 曲池 Qūchí 
[
定位]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
解剖] 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乾。 
[
主治]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潟,高血压,癫狂。 
[
配伍] 配血海,足三里治瘾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冲、大椎治高血压。 
[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
附注] 1)手阳明经所入为。(2)参考资料:据报道,在犬阑尾壁内直接注射B-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池阑尾穴,証明对实验性阑尾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12 肘髎 Zhǒuliáo 
[
定位] 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 1寸,当肱骨边缘处。 
[
解剖] 在桡骨外上髁上缘肱肌起始部,肱三头肌外缘;有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
主治] 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疾病。 
[
刺灸法] 直刺0.51寸。 
13 手五里 Shǒuwǔlǐ 
[
定位] 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
解剖] 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点,外侧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为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内侧为桡神经。 
[
主治] 肘臂挛痛,瘰疬。 
[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14 臂臑 Bìnào 
[
定位] 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七寸处。 
[
解剖] 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本乾。 
[
主治] 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疾。 
[
配伍] 配光明治目疾。 
[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15 肩髃 Jiānyú 
[
定位] 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
解剖] 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
主治] 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病。 
[
配伍] 配肩髎治肩臂疼痛。 
[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蹻脉交会穴。 
16 巨骨 
[
定位] 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
解剖] 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 
[
主治] 肩臂挛痛不遂,瘰疬,瘿气。 
[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
刺灸法] 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 0.51寸。 
[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17 天鼎 Tiāndǐng 
[
定位]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外浅静脉;为副神经、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
主治] 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
配伍] 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合谷治瘿气。 
[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18 扶突 Fútū 
[
定位]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
主治] 咳嗽 ,气喘 ,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
配伍] 配合谷治瘿气。 
[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19 口禾髎 KǒuHéLiáo 
[
定位] 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
解剖] 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20 迎香 Yíngxiāng 
[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 有面动 、静脉及眶下动 、静脉分支 ;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面痒,胆道蛔虫 症。 
[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
附注] 1)手、足阳明经交会穴。(2)《外台》:不宜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