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腧穴详解

 释怀斋 2013-07-11
经络腧穴详解--樊士杰著。第三章(2012-02-15 21:37:34)
 

第三章  十四经总述及详解

 

第一节 总述

 

一、 十二正经特征总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了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十二正经”或“正经”。由于奇经八脉的所属穴位大多数散见于十二经脉之中,唯有任、督二脉各有专穴,所以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叫做“十四经”。

十二经的命名多与其分布、功能以及络属的脏腑有关。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一个脏或腑,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各不相同。每一经脉的名称都是依据手足、六经(阴阳)、脏腑三个方面命定的。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十二经脉分布于上、下肢的内外两侧,每个侧面都有三条经脉分布,内侧属阴,按表、里和半表半里三个层次关系化分为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外侧属阳,按表、里和半表半里三个层次关系化分为三阳,即阳明、太阳、少阳。三阴三阳是在阴阳的基础上,根据各经阴阳之气的多少而区分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三阴三阳中,阴阳之气孰多孰少?对“三阴”的看法较为一致,一般认为太阴为阴气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对“三阳”的看法则不太一致,现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太阳为阳之最盛,其次为阳明,再次为少阳。如王好古《此事难知·卷上》说:“阳明居太阳、少阳之中,二阳合明,故曰阳明。”第二种是认为阳明为阳之最盛,许昌樊士杰整理编著其次是太阳,再次为少阳。如张介宾说:“阳明者,言阳盛之极也”、“两阳合明,阳之盛也”。这两种看法的分歧焦点在于对“两阳合明”的理解不同。不过,在这里三阴三阳是作为十二经脉名称的组成部分。十二经脉的命名,除了手足、六经(阴阳)之外,还与内属脏腑有关,凡直接内属于某一脏腑的,则称为某经。如内属于肺则称肺经,内属于胃则称胃经等等。阴经属脏,阳经属腑。按照上述的命名原则,就有了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等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内经·九针论》说:“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 总结起来多血多气的有大肠经、胃经;少血多气的有三焦经、胆经、心经、脾经;多血少气的有肺经、脾经、心包、膀胱、小肠、肝经。因此,在刺灸施术时《内经》又说:“...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其为损其有余,不其不足之意,若本经气、血本已相对不足,则不可再施以泻法。

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是: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阴经”,它们从六脏发出后,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循行于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循行于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它们从六腑发出后,多循行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部,循于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循于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的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外前,“少阳”在外中,“太阳”在外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内前,“厥阴”在内中,“少阴”在内后。

人体内部以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其中许昌樊士杰整理编著又以五脏较为重要。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原理与自然界的生物都有相似之处,我们对于十二经络的理解,可以用一株生长着的红薯来做个比喻:一株完整的红薯,其土壤内有根茎,外部生长着主蔓,主蔓上又生长着支蔓,蔓上处处分布有茎杆和叶子。根茎将土壤里的水分和营养输送给蔓、茎秆和叶子,而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糖分和叶绿素等,又通过支蔓和主蔓传给根茎。如果水分和营养充足,则枝繁叶茂,如果光合作用充分,则根茎能聚集充分的糖分而饱满。否则,就不能够有丰收的果实。在我们人体内,五脏六腑好比红薯的根茎,十二经脉好比是主蔓,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孙络、浮络等好比是支蔓,发出支蔓或长出叶柄的地方好比腧穴,周身的毛发、皮肤、肌肉犹如叶子,即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彼此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内伤之病,先由里而及表;外感之病,先由表而及里。

十二经脉通过支脉和络脉的沟通衔接,形成六组“络属”关系。即在阴阳经之间形成六组“表里关系”。所谓表里关系,是一个相对概念,常常表现为具有同一功能、属性的事物的阴阳、正反的两个方面。脏腑、经络的“表里关系”,即是指脏腑经络间对立、互根的一种内在联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脏络脏。肺与大肠相表里,胃与脾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膀胱与肾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胆于肝相表里。经络的这种表里关系在四肢循行部位上有具体的表现,它们一阴一阳,表里互应。

十二经按十二地支来区分,子为胆丑为肝,寅为肺卯为大肠,辰为胃巳为脾,午为心未为小肠,申为膀胱酉为肾,戌为心包亥为三焦。其中除了三焦和心包不算是真正的脏腑外,其余的十个脏腑各自又于十地支相对应。甲乙属木,主生发;丙丁属火,主生长;戊己属土,主运化;庚辛属金,主收敛;壬癸属水主收藏。其中:甲-胆、乙-肝皆属木,甲降乙升;小肠-丙、心-丁皆属火,丁降丙升;胃-戊、脾-己皆属土,戊降己升;庚-大肠、辛-肺皆为金,辛降庚升,三焦与心包性为相火,心包降三焦升。总结起来,甲丙戊庚壬属阳,主升,乙丁己辛癸属阴,主降;手三阴经和足三阳经主降,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主升,十二经构成了个运动不息的大圆的循环,而每一对相互表里的经络一升一降,又构成了个气血运行的小圆的循环。由于脏腑功能的不同,其升降机理也就有了区分,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水谷精微由胃化生为津液后,清轻的物质由脾上升于肺,合于空气中的清气输布全身;重浊的物质肃降成精,收藏于肾,余下的糟粕部分经膀胱或大肠排出体外。气血在经络内的升降变化,由此而形成。但是,主降的经络内气血也有生发,主升的经络内气血也有肃降,这是什么原因呢?《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说:“阴经主降,阳经主升,阴经之升者,阴中有阳也。阳经之降者,阳中有阴也。阴经之降者,阴性原降也,阳经之升者,阳性原升也”。

   

、 十二经气血的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就是以子午言时间,以流注喻气血,将人体气血运行比拟为水流,从子到午,再由午到子的阴阳转化。随着时间(或十二月或十二时辰)先后不同,人体阴阳盛衰,营卫运行,经脉流注,时穴开合,都与自然界有着相似的节律变化。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应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逢时为开;过时为合,经络开时即为本经当令。子午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也是阴阳转化的两个特殊的点。子时一刻,一阳生,为初阳;至午时一刻,一阴生,为初阴,因此以子午代指十二个时间点(一个月或一个时辰)。流者,往也。注者,住也。“流”、“注”两字,乃表示运动变化的概念。顾名思义,子午流注就是时空和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论在传统生命科学的体现。更简单说,子代表阳,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展开为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用四季做为代表符号,许昌樊士杰整理编著其功能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亥子为冬,依此类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太过而补充不及,生命就会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

十二时辰对应时间:

子时:23:00 ~ 1:00    0:00  为正子时;丑时:1:00 ~ 3:00     2:00  为正丑时;

寅时:3:00 ~ 5:00     4:00  为正寅时;卯时:5:00 ~ 7:00     6:00  为正卯时;

辰时:7:00 ~ 9:00     8:00  为正辰时;巳时:9:00 ~ 11:00    10:00 为正巳时;

午时:11:00 ~ 13:00   12:00 为正午时;未时:13:00 ~ 15:00   14:00 为正未时;

申时:15:00 ~ 17:00   16:00 为正申时;酉时:17:00 ~ 19:00   18:00 为正酉时;

戌时:19:00 ~ 21:00   20:00 为正戌时;亥时:21:00 ~ 23:00   22:00 为正亥时。

总结其规律,十二地支可分为互为表里的六组,即子丑(胆、肝),寅卯(肺、大肠),辰巳(胃、脾),午未(心、小肠),申酉(膀胱、肾),戌亥(心包、三焦)。为方便记忆,把十二经在十二时辰的流注编成歌诀如下:

 

        寅时气血注入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十二时辰与人体脏腑气血变化

十二经络在每天和每年里因不同的时辰或季节而出现经络的开合变化,迎合着大自然的气机变化而变化,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各脏腑的功能体现和气机的变化也就有着不同的分工。这十二官各有分工,其作用相互协调而不脱节。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既代表了一年的十二个月,也代表了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汉代时十二时辰被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地支的顺序也蕴含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子”就是“孽:当苗头讲”,表示胚芽开始萌生的意思;“丑”就是“纽”,是用绳子捆住,虽已萌生但仍受束缚的意思,;“寅”就是“演”,指万物开始生长的意思;“卯”就是“茂”,指万物茂盛的意思;“辰”就是“震”,指万物震动生长的意思;“巳”就是“已”,指万物已成的意思;“午”就是“仵”,指万物已过极盛之时,又是阴阳相交的时候;“未”就是“味”,是万物已成有滋味;“申”就是“身”,是万物初具形体的意思;“酉”就是“鲍”,指万物十分成熟的意思;“戌”就是“灭”,指万物肃杀,归藏地下的意思;“亥”就是“核”,指万物成种子的意思。人体气血的变化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中,也遵循着这一规律而出现“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演变。

子时,指夜里11-1点,也指农历十一月,五行属水。胆经当令。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即处事不偏不倚,有判断事物并做出决定措施的作用。肝好比将军主谋虑,但要作为决断还要依靠胆,二者互为表里)。此时胆经气血推陈出新。这一时刻本是阳气发动万物滋生之时。中医气机升降沉浮理论认为:子时一阳生,即少阳始生,故人身之气机,日日俱从子时生发。“子后则气生,午后则气降”(张介宾)。子时气血流注于胆经。这也是《内经》“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一说的根本由来,也就是脏腑功能都取决于胆气能否生发。子在月份中又代表十一月,强调的是用冬天收藏能量来滋养生机。      

丑时,指夜里1-3点,也指农历十二月,五行属土。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丑时气血流注于肝经,肝经气血推陈出新。肝主藏血,而血相较于气则属于阴,主敛藏,所以,此时气血虽然比较旺盛,仍受肝阴的约束和收敛。                                                                                                                                                                                     

寅时,指夜里3-5点,农历的正月,五行属木。也指寅时气血流注于肺经。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为相傅,是指肺对心有协助作用,表现出来的功能为“治节”。节有节律之意,肺主管一呼一吸的节律功能,是对肺主气,主宣发肃降等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肺朝百脉,此时心血通过肺气的推动,开始了新的调整和分配,使各脏腑的生理机能开始旺盛。

卯时,指早晨5-7点,也指农历二月,五行属木。卯时气血流注于大肠经。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为传导之官,“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变化出即变糟粕而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寅时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卯时才有大便排出,卯时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门开。代表二月,万物因阳气的生发而冒地而出,也指此时人体内的阳气开始旺盛起来。

辰时,指上午7-9点,也指农历三月,五行属土。辰时气血流注于胃经。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为仓廪,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主运化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输布,以营养全身,故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补充水谷精微,以满足人体各组织器官蓬勃生长的生理需要。

巳时,指上午9-11点,也指农历四月,五行属火。巳时气血流注于脾经。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知通智,周即周全。脾在志为思,思能使人明智,为谏议之官);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此时脾将胃受纳的五谷运化成水谷精微,一部分上传于肺,朝与百脉,另一部分下传于肾,以补肾精。“巳”在月份应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山川万物一片葱茏,指人体内部的生理机能已非常旺盛。

午时,指上午11-13点,也指农历五月,五行属火。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泛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神明,在此主要指生理性生命活动。故有“心为君主,内明则能诠善恶,察安危。”)此时阳气亢盛已极,开始由盛转衰,午时正是一阴生,阴气忤逆阳气之时,正所谓“阴阳相搏谓之神”。

未时,指下午13-15点,也指农历六月,五行属土。未时气血流注于小肠经。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泌别清浊,受胃腐熟的水谷,吸收精微物质,分出糟粕。其功能有明辨贤愚之意,故与心相为表里)。《说文》说“未,味也。六月,滋味也。”而事物的滋味就是精华,中医学中小肠的功能就在于吸收精华。

申时,指下午15-17点,也指农历七月,五行属金。金主收敛,人体内的能量开始由气向液收聚。申时气血流注于膀胱经。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即洲,都即渚,是水中可以居住之地。在肾阳的气化作用下,膀胱适度的开合,使尿液排出体外)。此时膀胱经开,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对人体有益的能量开始被储存于阴液之中,多余的水分和毒素则通过尿液大量排出体外。

酉时,指下午17-19点,也指农历八月,五行属水。酉时气血流注于肾经。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脑又为精明之府,故出技巧,伎同技);“酉”是成就的意思, 在月份应八月。如果说早晨5-7点的卯时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开门,那么晚上5-7点的酉时则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关门。“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自然天地与人体的小宇宙从此刻起开始进入秋冬的收敛收藏时机,此时人体的阳气被收藏于肾水之中。

戌时,指晚上19-21点,也指农历九月,五行属土。戌时气血流注于心包经。心包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臣使即君臣之使者,其功能协调心与其它脏的关系,病理情况下则代君受邪。“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这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人体的阳气被封藏进了阴的界面。

亥时,指晚上21-23点,也指农历十月,五行属水。亥时气血流注于三焦经。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的生理功能是整个脏腑在参与水液代谢过程中气化作用的综合表现,与脾、肺、肾等均有关,故为表里)。此时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使各脏腑器官得以充分的休养。这时的阴气盛,阳气被封藏,人宜静定,是人们最佳的睡眠时间。

  、十二经循行交接顺序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周而复始,环流不息。为便于记忆,编歌诀如下:

            肺交大肠胃交脾,

            心经交到小肠里,

            膀胱交肾包交三,

            胆经交给厥阴肝。

            周而复始不停转,

            昼夜环流五十圈。

                      

 

第二节  经穴详解

 

 

手太阴肺经  少气多血

 

肺经,即手太阴肺经之简称。属辛金,寅时(3:00-5:00)当令,即寅时气血注入此经。该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笔者认为,气血在沿经络运行时是如环无端,往返不止的,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开始和结束的概念,我们之所以将其分为十二经、络脉等,是为了更好更有条理地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因此每条经络的首尾腧穴用首穴、末穴比用起穴、止穴阐述更为恰当)。肺经主降,少气多血,经脉气血以气向液转化为主。

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下行至脐联络大肠,,再上行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脏;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着前臂掌面桡侧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沿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腕后分支:从列缺穴处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分支:腕后分支:从列缺穴处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属络脏腑: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

病机分析:风寒之邪侵袭体表,肺主皮毛,卫阳被遏,卫气抗邪,则发热恶寒;风性疏泄,营不内守,则汗出;寒邪侵袭,肺经经气不利则肩背痛寒,缺盆中痛;肺失宣肃,肺气不利,则肺胀,咳喘;肺气郁阻,则胸部胀满;外邪内扰则心烦;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则小便数而少;肺气虚则少气不足以息;肺阴不足,则手足心热许昌樊士杰整理编著。

所主病候:(1)外经病候:怕冷发热,无汗或出汗,鼻塞,头痛,锁骨窝(缺盆穴)疼痛,胸痛或肩背痛,手臂冷痛。

(2)内脏病候:咳嗽、哮喘、气急、胸部满闷、吐痰涎,咽喉干燥,尿色改变,心烦,或见唾血,手心发热。有时可兼见腹胀满、大便溏泄。

本经腧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经穴分寸歌

太阴中府三肋间,上行云门寸六许。

云在璇玑旁六寸,大肠巨骨下二骨。

天府腋三动脉求,夹白肘上五寸主。

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侧七寸拟。

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取。

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

少商大指内侧端,鼻衄喉痹刺可已。

古人在形容气血沿经循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变化,多用“天部、地部、水湿、雨、云、热气”等来形容气血、津液的升降、汽化和液化以及气态液态混为一体时的各种状态,这是中医里取象比类的形容手法,并非真正的水或水蒸气,如“雨状云系”意思是指气在收敛肃降过程中,一部分气已初步转为阴液的小颗粒状态,但此时的气多于液,液态物质就悬浮于气中,如云中有雨将降未降之状。我们在学习下面各经穴时应正确理解其中的含意,不要强行地按字面意思读解。

对于每一腧穴介绍中的名解、气血特征和功能作用均为古医家总结而成,其取穴定位和局部解剖均参考了《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一书,主治病症和配伍则参考了《针灸大成》、《腧穴学》等典籍,可信度较高,临床取用时应临证察机,辩证配穴。其中关于现代研究和近人报道的内容仅供参考,其可靠性尚需进一步考证,望读者谨慎取用。下面我们就从肺经的第一个穴开始介绍:

 

 1中府 手足太阴之会,肺募。

 [别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穴义]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名解]

1)中府: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3)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中府穴何以是肺之募穴?肺经经脉的起始点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之处?这是因为,其一,肺所主的物质为人体中比重最小的气态物,气态物在人体系统中通过运动后它总是向人体系统重力场中的最高位置聚集;其二,从不同的系统角度考察,人体中有多个不同系统层次的重力场对人体中的气态物起着制约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场,有整体的脊骨重力场,而除人体系统自身的重力场之外还有地球重力常在以二肾为重力场坐标中心的三焦腑重力场中,离肾最远的胸上外部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为人体整体重力场坐标中心的脊骨重力场中,离脊骨最远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从地球重力场来看,人体无论是平趟还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处于三焦腑系统的高位之处。由于上述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穴就成了在人体系统及地球系统两个重力场合作用下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穴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许昌樊士杰整理编著中府穴也就成为了肺经募穴。)

4)手足太阴之会。中府穴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中府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之气,它不光包括肺的气化之气,也包括心的气化之气、脾的气化之气和肾的气化之气。由于肺的气化之气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肺之气最多。由于脾脏的燥热之故,脾脏气化的气态物中比重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聚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中府穴中的气血物质分布是肺气最多,脾气其次,其它脏器的气化之气很少,肾的气化之气最少,它主要体现了肺与脾二脏的气血特性,故称手足太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肺气和脾气为主,分布为少气多血,即是气压低、温度高。

[运行规律]体内的温热水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层次。

[功能作用]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锁骨上神经中间支、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分布。

[取穴] 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简易取法:1、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处即是本穴。2、男性乳头外侧旁开两横指,往上直推三条肋骨处即是本穴(平第一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可兼治肩背痛和脾肺两脏之病: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配伍] 配肺俞主治外感和内伤咳嗽;配复溜主治肺阴虚之干咳、肺痨等。配意舍治胸满噎;配阳交治喉痹;配定喘、内关治哮喘;配少冲治心痛、胸痛;配间使、合谷治面肿、腹肿。配肺俞,为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配复溜,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主治肺燥热咳嗽。配意舍,有降气宽胸的作用,主治胸满。

肩三针:分布在肩关节周围许昌樊士杰整理编著的肩髃、肩前、肩后三个穴位的合称。肩髃:见该条。肩前:在腋前皱襞头上1寸。肩后:在腋后皱臂头上1.5寸。主治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痹等。

[刺灸]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治法] 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2云门

 [穴义]肺经气血由此传输四极。

 [名解]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以云的形式而存在,它是将穴内的微观物质放大到宏观状态并以类象的方式来形容本穴气血的特征。门,出入的门户也,指本穴是肺及其经脉与外部物质交换的一个重要门户。云门名意指肺经气血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传输经穴之外。本穴物质为中府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因其从体内的高温区外出体表的低温区,外出至体表后它仍高于体表的环境温度,因此它会继续向云门穴上行。行至云门穴后,此水湿气态物缩合并化为云状气态物且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经穴外传输,故名云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云状气态物,比中府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位置为肺经气血中的最高点,热能的吸收和扩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运行规律]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肺经以外的皮部传播,一部分以冷缩后的雨状云系循肺经路线传向天府穴。

 [功能作用]传输肺经的气血物质;调节输入肺经及输入肺经以外部分的物质比例。

说明: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低、湿度偏大时(此即气虚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亦不饱满,因此云门穴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不及,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偏多。反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高、湿度偏小时(此即气实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饱满有余,因此云门穴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偏多,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不及。

[解剖]锁骨下缘,胸大肌上部,胸肌三角之外侧。分布有头静脉、胸肩峰动脉及静脉,其下方有腋动脉。神经分布着锁骨上神经中支及后支,胸前神经分布及臂丛的外侧束。

[取穴] 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凹陷处。距前正中线(璇玑)6寸,当锁骨外1/3折点下方一横指,中府上1寸。锁骨下缘,胸大肌上部,胸肌三角之外侧。分布有头静脉、胸肩峰动脉及静脉,其下方有腋动脉。神经分布着锁骨上神经中支及后支,胸前神经分布及臂丛的外侧束。

[主治]胸中热、胸中烦满、咳嗽、气喘、肩臂痛、上肢不举。

[配伍]配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治胸中痛。配中府穴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3天府

 [穴义]输供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于天。

 [名解]天,天部也;府,府宅、门府也。天府名意指本穴为肺经阳气上输天部之门府。本穴物质由云门穴传输而来,和天府穴处的温度场相比,云门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仍处于高位,在天府穴处气血物质的变化仍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以阳热之气的形式上输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强调穴内气血物质的这一变化,故名天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气态物,其存在形式为雨状云系,比云门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的天部空间层次也比云门穴的要低。

 [运行规律]气血运行分为二个方面,一是云门穴传来的雨状云系气态物进一步散热缩合冷降,化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状云系并向侠白穴传输,二是随着穴内物质的热散,一部分气化的阳热之气上升于头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承传肺经的气血物质,通过热散的方式传递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天之天部。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肌。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头静脉和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肱二头肌外侧沟内头静脉外后方,深进肱肌。该肌与肱二头肌之间有肌皮神经经过,并发肌支支配该二肌。

[取穴]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简便取法: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侧处是穴。

[主治]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煤气中毒;3其它:鼻出血,吐血,肩臂部疼痛。

[配伍]配曲池穴治疗臂痛。

[刺灸]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臂部或肘部放散。 灸: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治法]寒则补而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侠白

 [穴义]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名解]侠,挟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肺之色,指气血物质在经过本穴的变化转变后所表现出的特征。侠白名意指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府穴传来的雨状云系,由于气血物质不断地远离人体的胸腹高温区,因此水湿云气在本穴处的变化乃是一个散热冷降缩合的过程。由于不断地散热冷降缩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气血物质以雨降的形式从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从皮层降到了肌肉层。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挟挤则下,天部乌云化雨而落由此变得清白之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地之上部的冷降经水。

[运行规律]天部的雨状云系散热缩合后以雨降的形式归降地部并循肺经流行。

[功能作用]清降肺浊,润脾除燥。

[解剖]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取穴]天府穴下1寸,肘横纹上5寸。

[主治]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配伍]配曲池、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直刺0.5~1寸。

[治法]寒则先点刺出血后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藏象]人体肺经中的气血物运行是从中府穴循臂走手,它有如自然界由西向东运动的冷湿气流,冷湿气流的水湿浓度超过了它的临界饱和值,云团就会化作雨水从天而降,雨降之后天空会变得晴朗清白,雨水也完成了由天空向地部的位置转换。侠白穴即是人体内的降雨点,正常情况下,肺经天部的冷湿云气由侠白穴从天部(皮部)降至地部(脾部),以保证肺气的清和脾部的润,体现肺气的宣降特征。但是,侠白穴之雨气是否归降于地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侠白穴处的温度尝压力场高低,许昌樊士杰整理编著局部区域的温度尝压力场偏高可使气化成为穴位的主导运动而雨气不降,二是天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本身水湿浓度就小就燥,到天府穴后未达到雨降的云气水湿浓度临界值而不降,因此而造成天部与地部阴性水湿分配的不均匀。

 

5尺泽 肺经合穴,属水。

[别名]鬼受、鬼堂。

[穴义]肺经浊降的阴液在此汇聚而成小泽。

[名解]

1)尺泽:尺,小也;泽,池也。尺泽名意指侠白穴浊降之雨在地部形成的小泽。何以侠白穴降地之雨在地部只形成小泽而非大泽?这是因为人体的不同经脉分属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区域。肺应秋,属西方,为经过长夏之后的时序,土地干燥(脾部肌肉要比其它经脉所属区域的干燥),侠白穴天部的雨降大部分为脾土吸收,故而在地部只能形成小泽。

2)鬼受、鬼堂:鬼者,与神相对,神为天,鬼为地,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是肌肉层所主的地部经水。受,为收受、接受,指本穴为气血物质的收受之所。堂,为厅堂,指本穴为气血物质的聚散之处。鬼堂、鬼受之名皆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经水。

3)肺经合穴。指肺经流行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侠白穴雨降后的地部经水,侠白穴所居为高位,尺泽穴所处为低位、为肉之陷处,上部下流的经水皆在此穴处汇合,故本穴为肺经合穴。

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其意有二,一是本穴的气血物质本身就是地部的经水,二是指本穴气血为肺经经水之源,起着对整个肺经经脉的润下作用,故本穴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少,性温热(其性状较似血液,但与西医所指血液并非一致,实为不同理论体系中的不同事物)。

[运行规律]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汇合本穴的经水循肺经下行孔最穴,二是穴内的经水不断气化并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汇聚肺经阴液并循肺经的地部渠道运行。

[解剖]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取穴]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尺泽穴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该穴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是“上尺泽”。

[主治]喉咙疼痛、感冒、肘部疼痛、手臂疼痛、心悸等。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为肺经水穴,对肺热诸症疗效明显。尺泽之妙,妙在为太阴手脉之合穴,妙在为血郄之侧(见藏象) 。

古代记述:咳嗽、喘息、气逆、咯血、善呕、胸胁满痛、肺痨、心痛、心烦、癃闭、胃痛、腹胀、绞肠痧痛、便秘、鼻衄、喉痹、舌干、振寒、瘛疭、潮热消渴、癫疾、痿疟、腰痛、肩脊痛、风痹、手臂不能上肩,肘臂挛痛。

现代报道: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喉炎、咽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丹毒、胎位不正、麻疹、高血压、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配伍]配合谷穴,有行气活络,祛瘀止痛的作用,主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配肺俞穴,有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配委中穴,有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吐泻;配太渊穴,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穴治咳血、潮热;配曲池穴治肘臂挛痛。

郑魁山曲尺泽穴法:取穴法有三种。1、屈肘拱手,在大肠经曲池穴1寸横纹端。2、屈肘仰掌,在肘窝横纹中央,大筋(肱二头肌腱)外侧凹陷中。3、伸臂使肘窝静脉暴露,用于三棱针放血。穴释:尺,从此处至寸口一尺;"泽”湖泽。尺泽系肺经之合穴。上述三种取穴法,其治疗作用有别。第一种取穴常配肩髃、列缺、三间治疗上肢瘫痪和肘臂痛。第二种取穴,常配膻中、定喘治疗胸满、哮喘。第三种取穴,属点刺放血,常配少商、合谷治疗咽喉肿痛。配委中穴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等。

现代研究:1、观察发现针刺尺泽穴,有降血压的作用。2、实验观察,针刺尺泽对结肠蠕动有调整作用,可使正常人阑尾运动增强,排空时间缩短。3、“合主逆气而泻”,临床证明尺泽处浅表静脉放血,对治疗呕吐、泄泻有确定疗效。4、尺泽治疗热带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可使嗜酸性白细胞减少。5、尺泽处放血治疗臂丛神经痛及桡神经痛。每3天放血1次,每次出血5-10毫升,5次后见效。此法还用于红细胞增多症,肺水肿,高血压危象。6还有报道称该穴有很好的补肾作用。

 [刺灸]直刺1-1.5寸;灸5-10分钟。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补之(灸胜补),热则凉药水针或泻针出气。

[藏象]尺泽穴气血所处的位置为肌肉层的地部,所接受的气血物质为侠白穴雨降后流行于地部的经水,其对应的四时为秋季,而秋季的特征为燥,其所降之雨水与春季相比亦少,所以侠白穴所降之雨汇聚于尺泽穴只能形成小泽。尺泽穴处小泽之水对于秋季的脾土和肺气的燥与寒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雨降太过脾土受之,脾土受水之累致使脾寒;泥沙随水而下则造成人之绞肠沙痛,泥沙冲于江河渠道则肾水不清肾水为脾土所害以致人腰腹痛;雨降不足则累及脾阴不足,脾土的阳气气化主事,脾之燥又转变成肺之燥,故而脉浮细数、发热怕冷、大便干小便少等。

6孔最 郄穴。

[穴义]肺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渗入脾土。

[名解]

1)孔最:孔,孔隙也;最,多也。本穴为肺经之穴,肺之时序应秋,其性燥,肺经所过之处其土(肌肉)亦燥(肺经之地为西方之地),尺泽穴流来的地部经水大部分渗透漏入脾土之中,脾土在承运地部的经水时如过筛一般,故名孔最。

2)肺经郄穴。郄,空隙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而承运本穴经水的地部脾土性干燥,经水流经本穴时大部分漏失脾土之中,脾土如有众多空隙一般,故为肺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性温热。

[运行规律]经水一部分循肺经向列缺穴流行的同时又不断地渗入脾土之中,另一部分则在吸收脾土之热后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将肺经冷降的水液分润脾土。

[解剖]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分布;深层有桡神经浅支和桡动脉经过,并有正中神经肌支、桡动脉深支和桡侧返动脉分布。

[取穴]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痔疾。

[配伍]配肺俞穴尺泽穴治咳嗽,气喘;配鱼际穴治咳血。

[刺灸]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治法]寒则灸之或深刺补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7列缺 络穴,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童玄、腕劳。

[穴义]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

[名解]

1)列缺: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名意指肺经经水在此破缺溃散并溢流四方。本穴物质为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因其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下行的经水被突出的桡骨(巨石)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2)童玄:童,少儿也,与老人相对,少为阴,老为阳,此处代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水液。玄,带赤的黑色也,即暗红色。赤为火之色,为热,意指穴内气血特点有温热之性,黑为肾之色,表示穴内气血为水液。童玄之名所指乃穴内气血为温性水液,即是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即中医学所指的血。

3)腕劳:腕,手腕也。劳,劳作也。腕劳名意指本穴分配血液给手,手受血而能握也,而能劳也,故名腕劳。

4)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由于其溃缺破散向外分流,向外侧流向了阳明经,向内(里)流向了任脉,向下流向了本经,故其为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

5)肺经络穴。本穴的地部经水由于其溃缺破散并向手阳明、任脉分流,它有联络其它经脉气血物质的作用,故其为肺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即血),性温热。

[运行规律]本穴的气血走向有三支。许昌樊士杰整理编著第一支经水流向任脉,第二支经水流向大肠经,第三支经水循肺经主干道而下行于经渠穴(当肺经经水量大并超过上述渠道的分流作用时,肺经经水则循脾部溢流)。

[功能作用]将肺经经水分流于任脉、大肠经。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取穴]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患者正坐或仰卧,微曲肘,侧腕掌心相对,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自我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按摩本穴,除能治疗腕臂部病变外,还有助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证,故有“头项寻列缺”的歌诀流传。

[配伍]配合谷穴治伤风头痛项强;配肺俞穴治咳嗽气喘。

[刺灸] 向上斜刺0.3~0.5寸。

[治法]任脉不通则向内直刺多提插捻转,表里不通则横向外刺,本经受阻则循经而通。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皆无灸,灸亦无功。

[藏象]列缺穴有如人体上源的水利枢纽,左右肺经、大肠经、任脉则如肺经经水输供的不同对象,经水分配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各经所管辖区域的阴阳虚实,从而导致不同部位的各种病变。

[注]四总穴歌曰“头项寻列缺”,其意二。一是头病多因风,取列缺穴可通肺气,金可制木。二是列缺穴经水为上源之水,水善调寒热,而头为人之上部,泻皮层之液则头部阳气生,故列缺穴列为四总穴中调治头项的要穴。

8经渠 经穴,属金。

[穴义]肺经经水流经的渠道。

[名解]

1)经渠:经,经过、路径也;渠,水流之道路也。穴名之意指本穴为肺经经水流经的渠道。本穴位置因处列缺穴之下部,列缺穴溢流溃缺之水在此处又回流肺经,故名经渠。

2)肺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因肺经的经水由本穴经过,动而不居,故为经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列缺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血、性温热,在本穴流行时的变化是蒸发散热,为生气之穴,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之气,地部经水性温热,天部之气性凉湿。

[运行规律]本穴的地部经水一方面循肺经流向太渊穴,一方面又不断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以气化水湿的形式将肺经气血的热能传输天部。

[解剖]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取穴]在前臂掌面的桡侧,桡骨茎突玉桡动脉之间的凹陷处。腕横纹上一寸。

[主治]1 呼吸系统疾病: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2精神系统疾病:膈肌痉挛、食道痉挛、挠神经痛及麻痹。

[配伍]配肺俞、尺泽治咳嗽。

[刺灸]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禁灸。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9太渊 俞穴、原穴,属土,脉会。

[别名]太泉、鬼心。

[穴义]肺经经水在此散而化为凉性水湿。

[名解]

1)太渊:太,大也,极也;渊,深涧也,言穴之形态也。太渊之名乃从类象的角度描述穴位微观下的形态特征,指肺经水液在此散化为凉性水湿。因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如经水从山之顶部流入渊之底部,故名太渊。

2)太泉:太,大也;泉,水流、源泉也。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且如瀑布飞落而下,为山上落下之大泉,故名太泉。

3)鬼心:鬼,与神相对,神处为天,鬼处为地,鬼在此代表地部。心,内部也,中心也。鬼心之名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流向地之地部。

4)肺经俞穴。俞,输也。指本穴为肺经经脉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穴位。本穴的气血为地部的经水,流行方式是从高位流向低位,如瀑布飞落而下,经水落下之时向空中散发大量凉性水湿之气,为肺经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之处,故为俞穴。

5)肺经原穴。原,源也。本穴为肺经凉性气态物的输送之源,故为肺经原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土者,生金之物,因本穴为肺经天部之气的主要输供之处,表现出土的生金之性,故其属土。

7)本穴为脉会。脉,脉搏也,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本穴形如深渊,上接天部,下通地部,天、人、地三部之气皆会于此,故为脉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性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本穴气血的运行是由地之天部流落地之地部,在由高位流向低位时,经水大部分化为水湿气态物逸散于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散化肺经地部水湿,向天部输送肺气。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许昌樊士杰整理编著穴区内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桡动脉和桡静脉本干通过,并有正中神经肌支和骨间后神经 (桡神经分支)分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骨骨膜。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在皮下筋膜内,经桡神经浅支、头静脉与桡动脉掌浅支之间,穿前臂筋膜,在桡动、静脉外侧,拇长展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达深部桡骨骨膜。前肌(腱)由桡神经支配,后肌(腱)由正中神经支配。

[取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扁桃体炎、肺炎、心动过速、脉管炎。

[配伍]配神门治唾血振寒、呕血上气;配经渠治臂内廉痛;配列缺治咳嗽风痰;配鱼际治咽干;配神门、行间、太冲、鱼际治呕血、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笔者用按压此穴消除胃酸时返酸上逆有立竿见影之效。

[刺灸]避开血管,直刺0.3~0.5寸,刺灸均不可伤及桡动、静脉;艾条灸3~5分钟。

[治法]寒则灸补,热则泻针出气。

[藏象]太渊穴之形态有如山涧深渊,太渊穴之气血则有如山涧流趟的溪水,溪水的寒热温凉及流至的溪水多少,其变化导致了穴位局部环境场的改变,这种改变它是通过深渊中散发的水气而实现的。局部环境场的改变进一步又影响到更大的环境场,此即是太渊穴的内在作用机制。

 10鱼际 荥穴,属火。

[穴义]肺经经水吸热气化上达于天。

[名解]

1)鱼际:鱼,水中之物也,阴中之阳也;际,际会、会聚也。鱼际者,水中之阳聚集也。本穴气血为太渊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肺经经水经过列缺穴的分流,太渊穴的失散,因此传至本穴的地部经水已较稀少。而本穴所处为西方之地,地性干燥,故其经水吸收脾土之热后大量蒸发上达于天。鱼际之名即是意指穴内气血由阴向阳的这种主要变化,故名鱼际。

2)肺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指本穴的经水经列缺穴的分流、太渊穴的散失后流经本穴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也。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因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量极少,受脾土之热而较多蒸发上达于天,表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少量经水及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本穴经水一方面循肺经流向少商穴,一方面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气化肺经水湿,散发脾土之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桡神经浅支、指掌侧固有神经背支 (属正中神经)和拇主要动脉分布。

[取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咽干、咽喉肿痛、失音、咳嗽、咳血、小儿疳积。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配伍]配合谷主治肺热所致的咳嗽、咽喉肿痛、失音;配孔最、天突等主治哮喘发作期;单针鱼际穴对口干舌燥者有良好的作用;配天突、合谷治咽喉肿痛;配劳宫治呕吐,配大陵治咳逆气喘;配翳风治痄腮;配中冲、关冲,有醒脑开窍,泄热启闭的作用,主治中风昏迷;配合谷,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配大敦,有镇心涤痰,泻肝清热的作用,主治狂证。

[刺灸]直刺0.2~0.5寸,禁灸。

[治法]寒则补而留之,热则泻气摇孔出针,或凉药水针。

[藏象]鱼际穴内的物质运行有如不太多的寒冷水流流至热燥的地面,因热燥的地面作用于寒冷的水液而使水液快速的气化,气化后的热燥水气则上炎于天并作用于天部,从而导致天部环境的改变。此亦即是鱼际穴作为荥穴有主治疾病显见于面的特异性原因。

 11少商 井穴,属木。

[别名]鬼信。

[穴义]肺经体表经脉的地部经水由本穴经内部通道回归肺脏。

[名解]

1)少商:少,与大相对,小也,阴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虚少且属阴。商,古指漏刻,计时之器,滴水漏下之计时漏刻也。少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流注方式为漏滴而下。本穴物质为鱼际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经过上部诸穴的分流散失,因而在少商穴的经水更为稀少,流注方式就如漏刻滴下。少商穴在拇指之端,其滴下的位置是从地之上部漏落到地之下部,即由体表经脉流向体内经脉。

2)鬼信:鬼,与神相对,指地部或阴类之物。信,信用。鬼信名意指本穴流注的地部经水遵守其规律而运行。因本穴为地之天部与地之地部的连通之所,肺经体表经水的运行为漏滴般滴向肺经体内经脉,有如计时之器的漏刻般遵守其运行规律,故名鬼信。

3)肺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的流注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并从孔穴通道而流,故为肺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物质的流注方式是经水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而温热水湿之气则从地之地部向天部蒸发,此向外蒸发的温热水湿之气因其水湿含量较大只能上行于天之下部,只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并不表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经水量极少,经气量较多。

[运行规律]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经气则由地之地部外出天部。

[功能作用]将肺经体表经水导入体内,排泄体内肺经之气。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取穴]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高热、昏迷、癫狂。

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三棱针点刺主治重症肺炎所致的高热、惊厥、呼吸急促和中风昏迷。

[配伍]配商阳主治咽喉肿痛。

[刺灸]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5-10滴。不宜灸。

[治法]寒则补而留之,热则泻气摇孔出针,或点刺放血。

[藏象]由膜质包裹密闭的肺脏有如一个锅炉,心室提供的热源则如炉堂内的火,肺脏内的阴液则如锅炉内的水,肺脏内的气则如锅炉内的高温气体,中府穴则如锅炉的放气阀,肺经体表经脉亦如与放气阀相通的输气管道,而少商穴及其与肺脏相通的内部经脉则如锅炉下部的回水管口,同时,少商穴还是输气管道和放水管道的交会点。经过上述比喻,我们就不难理解了肺经的内外经脉、气血物质、少商穴和其它穴位了。少商穴作为井穴,它能够主治心下满,它的作用机理有如锅炉的放水塞放水一般,是通过肺经的体内经脉的泄水而实现的。

[注]井穴皆可治“心下满”,心下满所描述的对象是心,而少商穴能调节心的状态是通过肺之母脏来实现的。“心下满”是指心的状态为满实之状。实又有阴之实与阳之实之分,阴为液、阳为气,气为无形之物,无满之状,即使是在密闭的容器内也只有鼓胀和凹陷之别,心的满是阴液的满。心与肺相连,仅以膜质相隔,心与肺都可看作是在胸腔限制空间内的软质皮囊,心内的阴液不可能被肺内的气体压缩成满实之状,只有肺内的阴液才能使心内的阴液挤压成满实之状。而少商穴通过井穴与肺经相通的体内经脉放泄了肺内的阴性水液,减少了肺内水液与心内水液的空间争夺,心的膜质皮囊得以舒张,心内阴液的水位得以下降,心之皮囊内的满之状即得以消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