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1691:e启读《学记》】古人眼中的“教学四要”

 新文艺 2022-11-08 发布于山东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e启读”书吧

\ | /

【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学思践悟】

古代正规(或者是高层次)学堂,在施教方法上提倡四要,简单点说就是:要豫(把问题消灭于无形)、要时(适时、及时)、要孙(符合教育规律)、要摩(互相取长补短)。

豫,就是“禁于未发”,通俗点讲就是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也就是制定好《学生守则》等制度规范,告诉他们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要有规矩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熟练掌握教学规律,又要了解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等等千差万别的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提前准备好各种预案,把问题消灭于无形。

所以,对于网上曾经出现的关于非师范类大学生可不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的问题,我是坚决反对!教育,绝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一些看不见的不太好量化的教育内容,需要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实施。

现在,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等关注最多的似乎是孩子的成绩,对孩子性格上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干预的比较少,或许,这就是越来越多的“问题孩子”、“问题学生”的原因(之一)吧?!

时,就是“当其可”,就是及时、适时,孩子要从合适的年龄段开始接受教育;老师,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以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个性特点的方式教授相应的内容。

现阶段,有些人呼吁:“让孩子像个孩子似的慢慢成长”,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越来越焦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魔鬼化,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绝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网上曾有段子,在孩子过“百岁”的时候,在他的身边放上这样的倒计时牌:“距离高考还有****天”。这虽然只是个段子,但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很多家长的焦虑心态,他们在看待(教育)孩子的时候,潜意识里的第一印象先是告诉自己:“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伴侣......怎么办?”

我只想说,每一个孩子来到人间,都是小天使,都自带花期,我们切不可通过扣大棚等手段让他们过早绽放。

孙,通“逊”,顺的意思,就是不陵节而施,不能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而教,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小班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等。这在大班制的当下或许根本做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要尽可能地多学习一些教育相关的知识、技能,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完全“大撒把”,完全把孩子“扔”给学校、辅导班或者家里的老人。

摩,就是要相观而善,孩子们之间多多交流、互相学习。大多数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谁也没有刻意地去教孩子某些话语,他们会冷不丁地像个小大人似的说出一些很有“哲理”的话;有些话家长跟孩子说一千遍一万遍他就是不听,看到有些同学怎样做,他才会很自觉地去照着做。学习在于碰撞、交流,只是个人“埋头苦学”往往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学校、老师,或者家庭、家长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适合学习的环境,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孟母之所以要三迁,或许就是因为这方面原因吧!

手机拍摄

后“第一书记”时代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

用影像记录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