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惊现诡异的“铁链悬棺”,墓主竟参与过郑和下西洋

 雪忆柔 2022-11-09 发布于黑龙江

2005年,南京一所高校扩建宿舍时挖出一座明代青砖古墓。墓门打开后,在场的工作人员都震惊了,墓室不见任何金银之物,只有一口巨大的棺椁用铁链悬挂在上,下面放着一口油缸,黝黑的墓室内一盏长明灯久久不灭。

这所高校是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正德学院,恰逢在2005年需要对学生宿舍进行扩建,谁曾想这地基挖到1.2米深的时候,竟然挖出一层整整齐齐的青砖。南京毕竟是六朝古都,施工队凭借经验判断,这地下多半埋着一座古墓。

当考古队到达现场,便对青砖进行鉴定,并断定此处为一座明代墓葬。随后,便对整座墓葬进行了挖掘,见证了诡异的一幕。

这是一座未曾被盗墓贼光顾的墓葬,墓室内极其昏暗,可是墓门打开之后,竟然在暗处亮起了一丝微光,走近一看不禁让人大吃一惊,原来墓室内竟然放着一盏灯。若按照年份推算,这盏亮了足有五百年的灯,可真是货真价实的长明灯了。

不过,这盏灯与接下来众人见到的场景相比,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是一座单室墓葬,墙壁都是精心粉刷过的涂层。整座墓室极其简朴,不见太多陪葬品,只有一件青花瓷器比较抢眼。不过,墓室中央悬着棺椁,不由得让人惊出一身冷汗。众人用照明灯一看才发现,原来是由铁链牵引的。

这副悬棺在离地面一米的高度上方,由铁链拴住了四角,经历上百年不朽不坏,不由得让人想起《鬼吹灯》系列之《云南虫谷》中,“铁三角”遇到的献王墓铁链铜棺

在影视剧和民间传说中,铁链悬棺通常都是镇压一些有危险的棺椁。不过,南京这座墓葬并非如此,因为在墓志铭上就有清晰的交代。

这座墓葬的主人叫杨志,墓志铭足有三千字,记载了他不凡的人生。此人是明朝的太监,而他人生最大的功绩就是有幸参与了郑和七次下西洋,并且是郑和得力的副手,也算得上是杰出的航海家。

按理说,这样的经历足以让杨志的下半生享尽清福了,只可惜他有个不省心的干儿子。这个儿子杨仁竟然妄想毒杀皇帝,当然,此举是没能成功的,最终被处斩,而杨志也因此被牵连下狱。

不过,杨志还是幸运的,就在他成为阶下之囚的一年后,竟然因为不知名原因被释放了。最终,也算可以安度晚年了,足见明成祖朱棣对杨志的倚重。

那么,他为何设置了这样的墓葬呢?

早在秦始皇时期,便派出徐福东渡寻找仙丹。郑和下西洋在《明史》中记载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当然也有查访长生不老的目的。在这期间,杨志自然而然地开始崇尚道教,所以,他的墓葬与修仙息息相关,也是宋元以来热衷道教的宦官钟爱的墓葬形式。

因为悬棺吊在半空就是道教的入葬方式之一,代表着“升仙”。而长明灯会在墓葬门开之后亮起,多半是与灯芯上的白磷“自燃”有关。遗憾的是,杨志的棺椁已腐烂,尸身也未能完整保存。

对了,悬棺的下方还有一口油缸。您别小瞧这个油缸,明朝有品阶的官墓都有这么一口油缸,截止目前,唯有万历皇帝的定陵出土过3件青花龙纹瓷油缸,而杨志墓里的这口油缸本身并无特殊之处,但是它的放置很特别。

它是将地面挖出洞,将油缸埋入其中,起到底座作用的,这种形式在明代墓葬中并不多见。不过,杨志墓的铁链悬棺可是有先例的。

此前忆柔写过铁链悬棺,也是一座明代墓室,墓主是历经明代七朝的权宦牛玉。他在死后为自己精心设计了一座朴素的墓葬,而棺椁的入葬方式恰如南京发现的这座一模一样,都是铁链挂着悬棺。最巧的是,南京这座墓葬的主人竟然也是一位太监。

所谓无巧不成书,明代有本《菽园杂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明英宗年间,一个农夫在放牛时,误入了一座古墓。可当他进去一看,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原来墓中有一座硕大的棺材,由四根铁链拉拽,悬挂于半空中。

难不成,这是明朝的风俗吗?还是太监独有的随葬方式呢?

其实,这种墓葬的风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道教典籍《茅山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话说在北宋年间,有个叫罗淳一的宦官在山中修道。一天,他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道教的上清派祖师陶弘景的墓葬中,或许会藏有仙丹灵药,或者修仙奇书。于是,便掘开了陶弘景的墓。

谁知这一开不要紧,眼前的景象顿时让他大惊失色。墓室的中央有一座巨大的棺椁悬挂在上方,四周则是由铁链牢牢拴着。墓室内并无其他贵重之物,唯有一柄剑、一口盂和一面镜子。

罗淳一看着墓志铭陷入沉思,后来竟悟出悬棺或许可以带人升仙。于是,这个说法慢慢传播开,以至于让后世皆以其为修道的方式,对其进行效仿。而杨志墓、牛玉墓也都印证了这些说法,为后世留下了佐证。

不得不感叹一句,明朝的太监确实有着很高的地位,不过大概缘于身份的问题,反而让他们看清也看轻很多事情,死后墓葬无需金银珠宝陪伴,只求羽化升仙,倒也颇符合道家的风格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