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弄玄虚还是江郎才尽?美俄战机进气道差异,苏57真心不如F22

 与春天同行 2022-11-09 发布于青海

从外观上看苏57和F22一样使用了加莱特式进气道,事实也就是如此,但是一项精于气动设计的俄罗斯并不像美国那样简单粗暴,前者占有很大后发优势。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仅从外形上看我们就能明白,苏57采用的是吊装模式,呈矩形的进气道只有一个边是紧贴机身的!这就决定它受到附面层气流的影响更低一些;而F22的进气道为了适应紧凑的机身结构,被设计成了近似于菱形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此外,苏57进气道为一组机身连接的部分也位于尖锐机翼前缘的下方,如下图所示,苏57的进气道正好位于可动式机翼前缘的正下方,在高速飞行时尖锐的机翼前缘负责拉出涡流,这种涡流有利于降低进气道内空气的流速,起到激波的效果!因此说苏57的发动机工作环境是非常好的。

(苏57的进气道上方正好是尖锐的前缘,这一点与F18战斗机十分类似)

但是,苏57最为人诟病的还是进气道,因为曝光的照片能明显看到发动机的压缩机叶片,如下图所示,暴露在外边的压缩机叶片会成为雷达波的反射区域,因此网友们推断苏57的RCS值在0.5以上,低于五代机0.1的平均水平!

隐身能力被誉为五代机4S指标之首,可见苏霍伊设计局犯下的错误有多严重了!小编曾以为苏57的可动式机翼前缘有向下遮挡进气道口的能力,这或许是弥补隐身性能不佳的设计考量也说不定,但是经过与航空类答主的仔细论证之后,大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行的!

否决它的理由是,这种可动式机翼前缘的作用就相当于鸭翼,在高速状态下可作为速度配平的结构,或者直接当作鸭翼参与对机身姿态的调整,尤其是在作战状态下它是要不断变换偏转角度的结构,这就决定它不可能随时保持向下偏转的状态!而且向下偏转会带来不可忽视的阻力,严重破坏战斗机的气动结构。

F22的进气道前方看不到压缩机叶片,这是因为它采用了S型进气道设计,这种进气道最早出现在IDF经国号战斗机上,连美国设计师都惊呼:“你们在无意间发现了一个隐秘的进气道,恭喜了”。随后这种能够有效降低RCS值的进气道广泛出现在五代机上,但惟独苏57没有采用这种设计。上图是苏57进气道简图,根据两条水平线的对比可知,压缩机叶片有一大半暴露在前方视野内,如何纠正这种失败的设计是一大难题。

(F18大黄蜂进气道也有一半的压缩机叶片裸露在前方视野内)

美国F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或许可以提供借鉴之处,大黄蜂的进气道有很好的隐身效果,它采用涂抹吸波材料的手段,给进气道和发动机叶片各个部分增加吸波能力,尽可能降低雷达波的反射强度,苏57完全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弥补进气道的缺点,但是考虑到它裸露的面积较大,实际效果不会太理想!

其实安装S型进气道真的不是什么难事,苏57目前只是小批量生产,进行大改还是很有前途的!上图是F-22的S形进气道设计,可见巨大的S型弯道。

从后方看F-22进气道这是这样的!为了照顾下方的内置的弹仓,进气道进行S性弯曲时还想上略微拱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