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征文 | 曦羽:母亲的莜面

 结庐作伴 2022-11-09 发布于四川

文 :曦羽 / 图:网络(致谢)

音乐

说起莜面,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做,甚至没吃过。莜面是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莜麦只有在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部分地区有种植。

相传汉武帝时期,战事不断。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汉地,人民苦不堪言。汉武帝大怒,命大军前去征讨。可是游牧民族忽左忽右的作战特点,导致汉军屡战屡败。补给环节也遭遇重创。于是大将卫青建议驻地垦荒以供军需。当时有一种农作物,一经播种,生长快,产量高。汉军食后,耐饥寒、抗酷暑。最后汉军大获全胜。汉武帝亲自率众到河套地区犒劳三军。并封敬献谷物的大臣莜司为大将军。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谷物。莜麦因此得名。从此代代相传,莜麦这种谷物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

母亲很会做莜面。细细数来,她老人家大约会十几种莜面的做法:莜面窝窝、莜面鱼鱼、莜面洞洞、莜面丸丸、莜面饺子、金棍儿条条、搓馀馀、奎磊、喜鹊含柴、猫耳朵、莜面饸饹、炒莜面、凉拌莜面、煮鱼鱼、拿糕、山药鱼鱼、莜面土豆饼等等。

我最喜欢吃的是母亲做的莜面窝窝和莜面饺子。

母亲先用开水将莜面和好。软硬适中。面若和得软了,粘手;若是和得硬了,搓不开,都不好做。母亲在一块儿黑色的滑溜溜的石头上做。这块儿石头是父亲从单位西面的山间精心挑选的。然后把它打磨成长方形。做莜面的时候,在这块石头下面垫上一块毛巾,让它成为一个斜坡。然后在上面抹少许色拉油。母亲捏一小团儿莜面,用右手手掌根部一推,左手迅速揭起,将掀起的薄薄的莜面片儿,顺势在手指上绕成筒状,竖立在笼屉中。许许多多这样的圆筒,一个挨一个,立在一起,宛若蜂窝状。我想这可能就是它为何叫莜面窝窝的原因吧。还得做一些热汤(通常是猪肉葱花)或凉汤(通常是黄瓜、水萝卜),根据自己的口味和窝窝拌在一起吃,那叫一个香。

莜面饺子,顾名思义,肯定是饺子的模样。比起包白面饺子来说,可是有一定的难度。难就难在擀皮儿上了。莜面质地不像白面那么筋道。它又软又酥。皮不容易成形,且极易裂缝。但这难不倒母亲。母亲先是把和好的莜面拽成一个个大小几乎一样的剂子。案板上撒一层薄薄的面粉。擀成一个个小碟儿那么大的时候,开始用手转圈捏。逐渐就捏成了一个碗状的皮儿。这时候开始往里包馅儿,馅儿通常是韭菜和土豆粒儿的。包馅儿也是很有讲究的——不能包得太满,也不能把口全部封住,得在一端留一个小口用来跑气。因为莜面饺子不能煮得蒸,若包的馅儿太满,不留出气口的话,就会蒸破了饺子肚。不但露馅儿,影响了颜值,味道还大打折扣。

吃供应粮的年代,通常是粗粮多细粮少。那时,父亲胃不好,吃了粗粮难受。母亲就把白面全部给父亲吃。自己只吃莜面、玉米面。而在物质如此丰富的今天,莜面被赋予了时代的气息。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分以及一种对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明显功效的特殊物质——亚油酸。另外,莜面还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是糖尿病人的指定主食。并且有助于减肥和美容。正因为莜面具有的这些药用及保健功效而被大家追捧。所以,现在我们吃莜面和母亲那个年代吃莜面,同样都是吃,但意义完全不同。如今,我们不存在吃饱吃不饱的问题,而是吃好吃不好的问题。不但要吃饱,更要吃好。即便吃好还要讲究吃的有口感有营养且要营养均衡。这,只有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才有条件有资格做到。

如今,母亲虽然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她依然精神矍铄、手脚利落。为了给我们改善一下吃惯精米精面的口味,均衡一下我们已然失衡的营养,隔三差五给全家做莜面吃。每次,我们都是“光盘行动”。母亲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母亲做的莜面,从我儿时的记忆一直到现在,多少年过去,那味道依旧,醇香于心间……

*作者简介:

曦羽,本名:张慧。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喜欢于寂静中游走在现实与虚幻的边缘。用文字描绘生命中的每一种色彩,诠释人生的意义。

香落尘外 | “ 爱食尚 · 爱健康 · 爱厨房 ”美食征文启事

香落尘外书斋

作伴结庐工作室

总编:湛蓝

主编、后台:王倩倩

你以双眸燃烧我的诗句,我以苦修等待天涯的相逢。把我的思念寄给你吧!就以月光为筏,以清风为摇橹,划进你冬意深沉的梦想......在长江浩流的梦境中,在雾霭重围的日子里,我是一枚小小的舟子,从未停止向彼岸的你进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