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知道的南京(二十)

 不杂书屋 2022-11-09 发布于江苏

 明初的都城南京北控大江,南凭聚宝山(今雨花台),东傍钟山,西接石头城, 气势宏伟,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自己的札记中写到:“在中国人看来,论秀丽和雄伟,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而且在这方面,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它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它们的类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超过我们的欧洲城市。”百年沧桑,当年的皇宫已经荡然无存,都城也屡遭战火,毁坏殆尽。今天,南京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都市,但遍布城内外的遗迹、活跃于生活中的名称却为遥想当年提供了丰富素材。

 明初的南京城初步奠定了今天的城市格局,以京城城墙区分城区与郊外,京城外有三个功能区,东部是陵墓区,南部为厩牧寺庙区,西部为市区外延区;都城以内东南是政治区,南部经济区,东北是军事区,北部文化区,西部冶城遗址建起了朝天宫。这种区划也造成了明显的市内陆域特征,明代一位叫顾起元的南京人,曾写过一本《客座赘语》,在《风俗》篇中,他按照城市方位概括了区域特点:东贵西富、南奢北朴”。虽然顾起元生活于万历年间,南京已成留都,但明初的印记仍非常鲜明。城东,皇城与官府所在,成为留都后也保留了完整的中央政府体系,六部、都察院、五府和内廷的太监体系,只是没有皇帝,皇族与百官还是聚集在此;城西,内外秦淮河在此交汇,货物转运便利,因而商贾云集,商业气息浓厚;城南,许多豪门大族在此营建私家园林,大量财物被带来此地,渐渐形成了骄纵奢侈的生活方式,顾起元本人就曾在城南建有私家园林“遁园”;城北,是国子监,再北一点是驻防军队,当时地广人稀,而太学生和武官简单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到这一地区,形成北部淳朴彪悍的民风。当时的城北人,常常受到城南人的嘲笑。如今城市的东南西北都已外延了许多,上述地区都包括在城市核心区,有趣的是我们还能寻找到当年的蛛丝马迹,看到历史戏剧般的反转。

 南京变大了多少?只要看看当年的十三城门就知道。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按逆时针方向编成了十三城门的顺口溜:“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十三城门,只保存了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朝阳门在民国时期拆除,原址改建了中山门。三山门(水西门)、通济门、正阳门、太平门(2014年重建)、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2005年重建)、定淮门都于上世纪50年代拆除。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谈到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时说:“从艺术的观点看来,它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是它轩昂的外像,或是那样年年历尽风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都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的……它会丰富我们对北京的喜爱,增强我们民族精神的饱满。”对南京人民而言,南京城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十三城门的际遇是这样,外郭的十八城门就更令人唏嘘了。外城早已毁去,如今只有相关的地名证明它们曾经存在: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今尧化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金川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和栅栏门……(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