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知道的南京(二十三)

 不杂书屋 2022-11-09 发布于江苏

 南京是太平天国政权的首都,但在大清版图上,它仍然是江南省的省府,沿用明之前的旧称江宁府。如果说太平天国政权使南京进入了一种畸形发展的状态,那么1840年的鸦片战争则使南京成为近代屈辱的标志——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下关江面签订,揭开了中国历史沉重的一页。

  《南京条约》签订时,一位二十一岁的青年书生深感冷兵器的不堪一击,痛苦与震撼积郁于心,写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的诗句。20余年后,同治四年(1865年),这位青涩书生已是两江总督,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兴建厂房,制造新式枪炮,这座工厂就是素有“中国民族军事工业摇篮”之誉的金陵机器制造局——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南京第一座近代机械化工厂;那位年轻的书生就是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的一代名臣李鸿章。

 青砖黑瓦的厂房,国人最早的“强国梦”诞生于此。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其规模为“委员住房一所十二间;机器汽炉房等八十余间,廊五十余间”,“屋宇形式皆仿造西洋建筑”。从李氏金陵制造局、民国金陵兵工厂到建国后的晨光机器厂,这个地方走过了百多年的风雨,始终是军工重地。如今,金陵制造局原址已经变身为“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近代工业建筑群。园区内共有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各具特色的建筑60余幢,其中清代建筑9幢、民国建筑27幢,所有清代、民国建筑的墙上都有标牌,显示建成年代。其中,最早的是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建好的“机器正厂”。20135月,“金陵兵工厂”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个不能不提的清代遗迹就是甘熙故居——有着典型的江南民居特点的著名私人宅第,位于南捕厅路十九号,一条不太起眼的巷内。据记载,清代南京城内有南捕通判衙署(简称南捕厅)和北捕通判衙署(简称北捕厅)两个专门从事缉捕工作的衙署。南捕厅东起府西街(今中山南路),西接绫庄巷,负责辖区内陆上的缉捕工作;北捕厅位于府北土街口(今中山东路、洪武路口的旧称),负责水上缉捕工作。原南捕厅建筑物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后于1872年重建,清末实行新政时,又在此设立警察局取代了捕厅工作。抗战前夕,南捕厅旧址房屋已经荡然无存,但以此命名的老街巷却保存了下来。

 甘熙为晚清著名文人,中过进士,生平著作甚丰。甘家大院始建于道光初年,前后用50年时间,造屋4组,多达300多间,民间俗称甘家大院为“九十九间半”。对于“九十九间半”的来历,有这么一个说法:北京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是最大的帝王宫殿;曲阜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是最大的官僚府第;南京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是最大的平民住宅。“半”既是未满的谦虚,又是距圆满仅半步之遥的得意。

 青砖小瓦是甘熙故居的江南民居特点,而坐南朝北又是明显的北方建筑风格(据说是因为甘氏南迁后不愿背弃祖先),房屋的独特之处就是南北建筑的融合。“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对甘熙故居江南民居特点的高度概括,色泽朴素典雅大方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突兀多姿的马头墙、东西狭长南北略短的天井、形态各异雕刻精美的门窗,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民居的建筑水平与艺术成就,也是那个时代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甘家在乾隆年间发生巨大变化,甘氏后人甘福官至布政使司都事和按察使司,他的两个儿子甘煦、甘熙皆为一代名士。甘福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余卷,建成了江南著名的藏书楼“逮津楼”,留下了海内孤本宋版《金石录》。可惜“逮津楼”1853年毁于战火。

 甘家还以“戏曲世家”誉满江南,那时甘家主人叫甘贡三,有江南笛王之称,曾与溥侗(清末皇帝之兄)成立“南京新生音乐戏曲研究社”,梅兰芳等名流也在此现身。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执南京,蒋介石对他采取羁留政策,让他到此活动,张学良还在甘家的协助下编辑了《九宫集曲大成南北词谱》82卷共50册。还有严凤英,她落难南京时与甘贡三的儿子甘律之相遇,有过一段缠绵而无果的往事,但她在这里汲取了京昆艺术的丰富养分,最终成为黄梅戏的一代大师。

 今日老巷南捕厅里的15、17、19号就是甘家故居,温和的阳光永远在天井内盘桓,悠扬的曲调从院落深处传来。虽无缘得闻水磨雅韵,但轻敲的檀板、悠扬的曲笛,到底可以怀想一下甘家大院里的前尘往事,那绕梁不绝的余音似乎就在耳畔……(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