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的学习观,为了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收藏

 逍遥_书斋 2022-11-09 发布于河南

最近看毛主席年谱,深有感触,尤其是毛主席对待学习的观点和态度,让我感到很受教育。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大约读了有十遍《二十四史》,其他书籍也涉猎广泛;甚至可以脱口而出水浒传第六十五回的名字,让秘书汪东兴大为震惊。可以说毛主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跟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有很大关系,这里所说的学习就已经是脱离了书本学习的范畴,是毛主席学习观中的学习,后文中还会详细分析。我们这些晚辈,是完全可以学习毛主席的学习观,并努力地实践它,达到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蜕变自己的目的。

文章图片1

读书有“三上”,养成学习的习惯最重要

1959年9月,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提到学习的任务,认为所有人包括自己在内,都要学习,学不下去,怎么办呢?毛主席说,养成学习的习惯,就能够学下去。

很多人可能有一个概念,觉得毛主席向来就是爱学习,知识渊博,但是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没有人是生而知之的,所有的知识都是积累来的。毛主席本人对自己的学习就不是很满意,觉得自己马克思主义各个部门的学问都没有学好,想学一门外文吧,也没有学好,经济工作也是刚刚开始学习,甚至直言,自己缺点很多,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人,好些时候自己都不喜欢自己。这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其实毛主席身上也有着许多人共同存在的小缺点,也让我们感觉更真实,更亲近。

文章图片2

然而毛主席和我们不同的是即便如此,他依然决心学习,除死方休。毛主席号召大家:“总而言之,活一天我就要学习一天,大家一起来造成一个学习的环境。学的东西多怎么办?还是一样一样、多多少少学一点,不管年龄大小,只要有意志,下了决心,我看万事都可以成功。”

这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那么具体落实到生活中呢?是毛主席真正做到了读书“三上”。“三上”指的就是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也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在原文《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景》中欧阳修提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毛主席则是平生读书甚多,甚至在马上、枕上、厕上。去过毛主席故居的朋友可能还会有印象,他的床是加宽的,差不多有两米宽,这么宽也就睡一小半,剩下一大半干什么?放书,在毛主席的床上放了几十上百种书,这就是枕边书,毛主席要长期阅读的。除了床之外呢,故居中的卫生间也大有不同,只要是能放书的地方都放满了书,上厕所的时候顺手就可以抓一本书来看,看的入神了就是一两个小时,这个习惯虽然不是很好,但却伴随着毛主席一生。

文章图片3

最后就是马上看书,据经历过长征的人回忆,在各地转战时,即便是腿脚不方便需要坐在在马上、担架上,毛主席依然会手里拿着一两本书孜孜不倦的看着,仿佛身边的枪林弹雨根本不存在一样。除此之外,我们都知道建国之后毛主席很喜欢坐着火车专列去全国各地调研、开会,火车开到哪里他的办公场所就转到哪里,就去和哪里的群众打成一片。所以自然在火车上也少不了书,1959年10月,毛主席乘专列出北京南下,临行前指示要带大量书籍以备阅读,除了马恩列斯还有黑格尔、费尔巴哈、中国古今哲学书籍、二十四史、西洋史、《楚辞集注》、佛经、字帖字画等等,足见毛主席涉猎广泛、学识渊博。

这里要提到,读书“三上”并不是只能在这三个地方读书学习,而是由于养成了读书学习的习惯,所以在哪里都要学习,甚至包括枕上、厕上、马上。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没有时间学习,可是你坐地铁、躺床上玩手机、上厕所(这里不推荐)的时间,是否也想过完全可以用来读书学习?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不会学习,学不进去,可是你是否养成了学习的习惯?能力确分高低,但是态度只分有无。有学习的习惯,每天学一点,日积跬步,足以至千里,慢慢进步,总有学成的一天。还有很多成年人会抱怨自己已经老了,学不进去了,甚至索性放弃了学习,那我这里再讲《师旷劝学》一个典故:

文章图片4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晋国的皇帝向师旷请教,我已经七十岁了,虽然想学习但是不是已经晚了,没有意义了?师旷却冷不丁问皇上,在晚上要不要点蜡烛呢?皇上大怒,师旷这才平静说道: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好比日出的阳光,充满朝气和希望,也是最有作用的,点亮了漫长的黑夜;壮年好学,就好比是中午时的太阳,炽热而又温暖,可以让身边的老小都感到被照顾、浑身舒畅而又开心;那么老年的时候好学呢?那就好比在黑夜中点亮了蜡烛,虽然光亮比不上白天的太阳,可是相比于黑夜中摸黑前进、愚昧度日,哪个更好呢?

文章图片5

所以说,读书学习贵在培养一个学习的习惯和态度,要日日学、处处学,活一天就学习一天,至死方休。

不唯书本,要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

那么是不是就要开口子曾经曰过,古语有云呢?当然不是的,而且这种唯书书本论也是毛主席一直批判的。早在1930年他就发表《反对本本主义》,当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刚刚发展,人们普遍对共产国际苏联老大哥充满迷信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视为圣经,具有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毛主席对此旗帜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然而唯本本的思想依然还是在党的早期占据了主导,并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我们党曾先后发生过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三次“左”倾错误,其中在1931年开始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是理论形态最完备、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危害最大的一次。唯共产国际的指示办事,不懂得联系中国的实际,将毛主席排除出领导层,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根据地的丧失,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文章图片6

毛主席对此是深恶痛绝的,所以到达延安后,1941年5月,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毛主席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延安整风的开始。提出的主要问题就是到底应该怎样学习?应该怎样对待已有的“本本”?答案就是不唯书本,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才能在建国初期,和平的、创新性地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些新道路、新理论、新思想绝无可能从书本上直接拿来,而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才能够形成。正如毛主席的《实践论》所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且最终认识和实践一定是相互推进,不断发展的。举个例子,没有人天生就会种粮食,只有经历过生产实践,真正下地干活才能知道到底应该如何种粮食,假如今年的收成不好,人们才会去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种植技术。而当书上说深耕密植、多加肥料才能让粮食长得更好时,也只有真正去实践,才能知道书上说得对不对,因为不同地方的土壤可能对于深耕的深度、密植的密集程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让粮食种的一年比一年好。

除此之外,毛主席的《实践论》还表现在军事领域,毛主席有一段名言:“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形象地概括了不唯书本、注重实践的道理。

文章图片7

1965年12月,毛主席在杭州的会议上指出,“现在这种教育,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在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怎样交换,身体搞坏了,真是害死人。”这就是在明确反对学习过程中光看书,不实践。

书本上有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对于科学知识要尝试用实验的方式去验证、了解它,对于人文知识要在生活中去运用它,总结它。对于我们现在的孩子来说,就是要多带孩子在课余时间放下手机,走近生活实践,去看看什么是农业种植,什么是工业生产,书上的道理运用到了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的社会中资本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好是坏?中华历史五千年代表了什么?历史的真相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探索。

文章图片8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点赞、转发、评论,这里是长安小白龙,公众号、百家号、知乎、头条号同名,陪您聊聊历史、哲学、人文,关注我,获取最新文章发布动态,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