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的“无字之书”

 闲之寻味 2022-10-03 发布于广东

毛主席的“无字之书”,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革命领袖毛主席的一生非常精彩,他带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自古以来,成功人士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嗜书如命,毛主席也不例外。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在那个互联网技术还没有发展的时代,书籍是人们提高对世界认知的重要窗口。正如苏联著名诗人高尔基所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但是在这个“碎片知识”盛行的年代,读书已经成为了一种消遣,社会在朝着浮躁的方向发展,“走马观花读书法”似乎已经成为了主流。

如何才能读好书成为了目前人们最该考虑的问题。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毛主席已经帮我们探索出了答案。

总结下来无非以下几点:注重读无字之书、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联系实际,时刻居然思维、注重对比,深入研究、好书要反复读。

注重读无字之书

何为“无字之书”?换句话说就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把社会当成一个“大课堂”。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只顾钻研书本上的白纸黑字,那么和战国时期的赵括没有任何区别。

1913年,当时毛主席正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求学,在他的课堂笔记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句话:“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1917年夏天,毛主席曾经和同学一起游历了湖南的不少乡村,到了乡村之后,毛主席积极主动地和村民进行交流,与农民打成一片。

农民们对他敞开心扉,告诉他一些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毛主席了解完农村的实际情况后,认清了中国当时的主要矛盾所在。

毛主席从来不排斥到穷乡僻壤做调查。并且经常和农民吃同样的饭,住一样的炕,在这本“无字之书”中遨游。

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更是和农民们一起劳动,一起参与根据地的建设,和广大农民一起拿起锄头,不断的从社会实践中了解农民。

回到学校后,毛主席又勤于思考,将在农村的所见所闻和自己读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相结合,在他的内心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

毛主席的前半生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曾经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徒步900多里。在当时,大部分知识青年都沉迷于西方文化的纸醉金迷之时,他却忙于深耕基层。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

到后来领导秋收起义时,毛主席之所以能够一呼百应,其主要原因还是他已经读懂了中国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知道中国农民阶级的切实需求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每年都会到乡下进行考察,和百姓们生活在一起,并让秘书对每次下乡做记录。通过这种方式他认识到了建国初期中国在某些制度上的不完善。

后来依靠这些下乡记录,毛主席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不断的对新中国的制度进行改善,使新中国平稳的度过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曾经说过:“绩学之士,读书必有剳记,以记所得著所疑。记所得则要领明矣,著所疑则启他日读书参证之途矣。”

受到徐特立的影响,毛主席读书时也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每当毛主席读书时发现比较有道理的观点,他就会用特殊的符号进行标记。

13岁那年,毛主席被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所吸引,这本讨论社会政治的著作让毛主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激起了他重新回到学校读书的愿望。毛主席将《盛世危言》中的很多经典语句抄写了下来,并且经常拿出来反复阅读。

但凡是毛主席读过的书,书内都有大量的批注,当时的同学都开玩笑地说:“毛泽东的书本比别人的要重。”曾有人做过统计,毛主席曾经在五年之内,在书上做了100多万处标记。

在湖南上学时,老师杨昌济曾经将一本德国著作《伦理学原理》当做教材,这是一本讲述哲学的书籍。

由于哲学晦涩难懂,很多同学都对这门课不感兴趣,但是毛主席却不一样,他对书中的唯物主义观点非常感兴趣。

当时正赶上当时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毛主席觉得《理论学习原理》越来越有趣味性,于是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仔细地研读了这本著作。这本书一共才十万多字,但是毛主席所做的批注却高达一万两千多字。

除了在书本上做批注,毛主席还比较喜欢写读后感。对于一些比较好的文章或者书籍,毛主席会专门拿出时间来写下一篇读后感。在读后感中,他还会提出很多不同的看法,逻辑清晰,字迹铿锵有力。

这种勤于动手做笔记的好习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读书时住过只是光扫过书本文字是远远不够的。这种走马观花的读书方式只会浪费时间,即便当时记住了书本的内容,不出一个星期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要想真正对一本书产生深刻的印象,必须手脑并用,勤于做笔记。伟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这样,才会对书中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

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

众所周知,毛主席非常喜欢读中国的古典名著。尤其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书一直以来都被列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但是毛主席在读书的过程中从来不会人云亦云,对于这些书籍拥有自己的看法。就拿《水浒传》来说,毛主席并非关注其中“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吸引人的情节。他所关注的重点是小说的背景描写。

因为《水浒传》中含有“反抗”的元素,所以封建社会一直都把它当做禁书来处理。虽说毛主席青年时期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但是这本书依然是一种小众读物。

但是《水浒传》却深深地吸引了毛主席,他认为《水浒传》恰恰是反应了底层群众和统治阶层之间的关系。尤其后来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后,他认为梁山好汉落草为寇可以看做是一种反抗封建统治的阶级斗争。

当时大部分人都对《水浒传》的故事情节赞不绝口,但是毛主席却看到了这部书的一个弊端。“《水浒传》其实是中国革命的反面教材,我们要吸取宋江的教训,坚决不能走上投降派的道路,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毛主席还经常用《水浒传》的情节激励革命者:“我们革命者要当'拼命三郎石秀’,要有一种拼的精神。”

毛主席还是《三国演义》的“忠实粉丝”。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普遍认为蜀汉刘备才是大汉正统,所以导致后来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把刘备当成小说里的正面人物。

但是毛主席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刘备的致命缺陷,还说刘备永远不可能完成天下大统这一终极目标。

“三国时期,荆州失守,刘备带领蜀军攻打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最终病故于白帝城。刘备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毛主席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正好是抗日战争前期,他准确地分析到目前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才是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只是次要矛盾。于是提出:“我们共产党坚决不能当刘备。”

由此可见,毛主席读书非常善于思考,从来不会盲从别人的观点。并且能够看到书中更深层次的内容。

联系实际,时刻居安思危

我党成立的前期,走过了不少弯路。由于苏俄率先取得了红色革命的胜利,所以成为了社会主义的领头羊。

当时我党派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前往莫斯科学习,这些优秀党员虽说在苏联接触了大量的马列著作,但是他们在回国领导革命时,不顾中国的基本国情,照抄照搬苏俄“十月革命”的经验。

在与国民党军的斗争中,当时依然坚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结果红军损失惨重。

毛主席针对当时中国的局势,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我党主持革命运动的重心开始向农村转移。

1930年5月,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已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随着农村的红色武装规模不断扩大,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军队“围剿”我军的根据地,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损失惨重,被迫开始长征。

长征的途中,毛主席除了带上那些马克思主义著作,还带了几本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就包括《孙子兵法》。

毛主席没上过一天军校,这本《孙子兵法》就是他在军事上最好的老师。为什么这本《孙子兵法》在毛主席手里能够发挥出如此大的威力?归根结底就四个字:联系实际。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毛主席的经典战役四渡赤水完美的体现了“先知”的重要性。

当时我军的情报部门的钱壮飞破译了国民党军的电报密码,这次战役中,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全被毛主席悉知,所以这场战斗我军必然胜利。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敌,不竭如江河。”毛主席将《孙子兵法》中“出奇制胜”的思想运用在了这场战役之中,最终使得红军主力成功地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

书本里的知识是有局限性的,只有将书本里的内容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让知识更具有实际价值。

注重对比,深入研究

毛主席经常阅读不同作者写过的相同内容,因为虽说内容相同,但是作者可能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古代贤君都有“广开言路”的优良传统,更何况是革命领袖。

自从少年时期,毛主席就非常崇拜爱国诗人屈原,对于《楚辞》中的《离骚》更是倒背如流,建国后只要有机会就研究《楚辞》的相关内容。

1957年12月,毛主席要求秘书收集不同版本的《楚辞》以及各界文人对《楚辞》的评价,经过秘书的努力,给毛主席找来了50多本相关的书籍。

其中对于形同的观点,有些作者的看法截然相反,毛主席丝毫不在意这些,认真地钻研每个读者的观点。然后将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毛主席更是到图书馆里翻阅不同的版本,并找出每个版本之中的不同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

毛主席还专门研究了美国的历史,由于这些这些书籍有些是资产阶级撰写,有些是马克思主义者撰写。他将这些书一起从图书馆里借来,从不同的视角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美国的历史。

伟人之所以能够成功,这和他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密不可分。

好书要反复读

“温故而知新”,毛主席非常赞同这个道理。对于一些比较喜欢的书籍,他更是反复地拿出来进行阅读。其中仅《共产党宣言》,毛主席就读了超过100遍。

但是要说毛主席最喜欢的一部书,当属《红楼梦》。多次在红军队伍里推荐大家阅读《红楼梦》,还说整部书讲的都是阶级斗争。

在红军长征的途中,毛主席经常在马背上阅读《红楼梦》,延安时期,他的书架上依然少不了这本古典名著。

其实早在1913年的时候,毛主席就已经读完了一遍《红楼梦》,当时他还认为这是一本意淫小说,整本都是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毛主席又多次阅读了《红楼梦》,并且开始把这本书当做政治书来读,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

“《红楼梦》里写贪官污吏,写了皇帝王爷,写了大小地主和平民奴隶。大地主是从小地主里冒出来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了这本书就懂了什么是地主阶级,什么是封建社会。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推翻它。”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红楼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平时的党政活动中更是经常引用《红楼梦》里的名句。

在形容唯物主义无所畏惧是,他引用了王熙凤的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建国之后,个别党员开始忘本,毛主席用“贾政做官”的事例来提醒他们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由此可见,毛主席熟读多遍《红楼梦》,对其中的情节已经牢牢的记在了心里。不仅如此,他还鼓励我党的军政干部阅读《红楼梦》。

许世友是我军的一员猛将,在革命战争时期为我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许世友虽说打仗、喝酒是把好手,但其实是个粗人,文化方面并不出众。新中国成立后,全军提倡加强文化学习,毛主席就给许世友推荐的《红楼梦》。

后来许世友成为了南京军区的司令,有一次去中南海汇报工作时,毛主席突然提到了《红楼梦》:“我让你读《红楼梦》你回去之后读了吗?”

“主席,我当然读了,里面全是一些'吊膀子’的故事。”许世友非常的不懈的说道。

“那你读了几遍啊?”

“我读了一遍之后就放在书架上了接灰了,主席,让我打仗可以,这种书我可读不下去。”许世友无奈的说道。

“你读的太少了,这本书不读五遍没有发言权。你这个人只讲打仗,以后也搞点文学吧。'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绛’指的是周勃,他总是厚重少文,我看你这个人也是'少文’啊。”

毛主席用汉初名将周勃当反例,劝说许世友回去之后多读几遍《红楼梦》,许世友虚心的接受的毛主席的批评:“我知道了,主席。”

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主席嗜书如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相比较之下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读书的习惯。这些读书习惯反应出了他对学习的态度。

毛主席的护理医生回忆,毛主席生命的最后一天,依然在看书,他真正的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伟人虽说已经离去,但是他精益求精的精神永远影响着晚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