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王市镇志》《周行镇志》《福山镇志》《杨园镇志》第一编第一章 卅壹、王市镇建制沿革 王市地方历史悠久,据境内盐铁塘佐证,可上溯到西汉前期(公元前154年之前),迄今两千余年。根据首创、邓市一带“沙岗身”遗址,境内成陆可追溯到4700年以前。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建置区划 常熟县内区域划分始见于唐代。唐《吴地记》后集载:“常熟县十二都: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王市地方分属端委都、开元都。 宋代,北宋《元丰九域志》载:“常熟为9乡(并去太平、郭行、升平3乡)、3镇(福山、安庆、梅李)”。王市地方属端委乡承化里、青山里和开元乡兴国里。迄南宋宝祐(1253~1258年),九乡制未变。 元代,常熟县内区划未变,只是乡以下里改为图。王市地方为端委乡7、8、9、10图及11至16图部分。 明代至清初,王市地方建置区划未有大变。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置常熟、昭文两县。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纂修的《常昭合志》载:“北出镇海门(虞山镇水北门),循福山塘,过谢家桥,折而东人坊浜,北趋耿泾,东为昭文,西为常熟。”王市地方耿泾塘以东属昭文县端委乡,耿泾塘以西属常熟县端委乡。清代中叶,旧有乡名不用,改划为场,以场统都,以都统图。王市耿泾以西划为常熟县丰三场24都6图、9图,丰四场22都8图、9图、又10图。耿泾以东为昭文县东一场21都6图、9图、15图、18图。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改场为乡,常、昭两县共划35个市乡。王市地方属耿泾乡。1911年辛亥革命后,常昭两县合并为常熟县,王市、花庄、邓市、塘坊桥、周行桥一带统属耿泾乡。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建置区划 民国初期,常熟县仍沿用清末35市乡建置,耿泾乡区划未变。 民国18年(1929年),县以下实行区乡制,全县划为15个区,区以下乡域未变,耿泾乡隶属福山区(第八区)。 民国23年,全县将15个区35个市乡改划为8个区260个乡镇。百户以上的村庄为乡,不足百户的联合邻村为乡,百户以上的街市为镇,不足百户的编入乡。王市地方分属王市乡、万花乡、昙花乡、鵧城乡、龙墩乡,王市集镇建置耿泾镇,隶属第二区(梅李区)。 民国26~34年,抗日战争时期,区乡区划几经变更。沦陷后,民国27年7月,伪政权参照民国18年划分区乡,王市地方仍为耿泾乡。民国28年3月,伪政权废除区制,将全县划为31个直属乡,原小乡改称村,王市地方仍为耿泾乡。民国29年7月,汪伪国民政府将常熟县以下31个乡改称区,区以下村升为乡或镇,乡(镇)以下编保甲。翌年又两次变更区乡建置,伪第二区(区公所设梅李)下辖34个乡镇,王市地方建置王市镇、昙花乡、龙墩乡、邓市乡、万花乡、鵧城乡、兰阳乡等。 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恢复抗战前夕的区乡建置。翌年5月,区以下乡镇扩并,全县划为82个乡镇,重编保甲。王市乡、昙花乡并入耿泾镇,鵧城乡、万花乡并入圩港乡,龙墩乡并入邓市乡。 民国37年5月,撤区并乡,圩港乡3个保、邓市乡7个保划入耿泾镇,时有26保399甲,镇公所驻王市集镇。 民国38年2月,全县划为6个区,乡镇区划未变,耿泾镇属梅李区。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建置区划 1949年4月常熟解放后,沿用解放前夕的行政建置区划。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调整区乡镇区划,乡以下建立行政村、组,废除保甲制。耿泾镇划分为王市、昙花、龙墩3个乡,王市乡、昙花乡属梅李区,龙墩乡属福山区。共有34个行政村。 1953年,市镇建立居民委员会。1954年7月,王市集镇从王市乡划出,建置梅李区直属镇。1957年9月撤销区属镇建置,归属王市乡。 1956年3月,调整区乡区划,并区并乡。昙花乡的顾巷村、孟溇村划入谢桥区汤桥乡,任家村、黄塘村划入梅李区周行乡。龙墩乡的龙墩村、庄杨村、荒田村划入谢桥区汤桥乡,王桥村的王桥浜宅基划入谢桥区肖桥乡,金鸡村划入谢桥区邓市乡。昙花乡、龙墩乡的其余村并入王市乡,属梅李区。 1957年9月,撤区并大乡,邓市乡的八联、首创、花庄、金鸡,肖桥乡的王湾、王桥浜,何村乡的建新、新生,圩港乡的耕泾,汤桥乡的顾巷、孟溇、龙墩、庄杨、荒田等村组划入王市乡。乡以下组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取代行政村,全乡划为22个高级社。至此,王市乡区域面积达到24.32平方公里,由此迄1999年,乡域保持稳定。 1958年10月,以乡建社,建立王市人民公社,全公社将22个高级社组建成13个农业生产大队,110个生产小队,同时组织渔民成立渔业大队。1960年调整为12个大队95个小队。1962年,渔业大队改为渔业组。1964年,分出北联大队望虞河以西生产队,建立新联大队。全公社时有20个大队,210个小队。 1983年3月,政社分设,恢复乡、村建置,公社改称乡,大队改称村,小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6年4月,撤销王市乡,以乡全境建置王市镇,以镇辖村。 1999年4月,孟溇、顾巷两村合并建立昙花村,市北、北塘并建市北村,花庄、北联并建北花庄村,首创、新联并建创新村。并村后,全镇下辖16个行政村,211个村民小组。 卅贰、周行镇建制沿革 第一节 民国前的建置区划 常熟市(县)内的区域划分,始见于唐。《吴地记》称∶“管乡二十四”。《吴地记》后集又载∶“常熟县十二都∶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周行桥一带属于开元乡。 宋代,北宋《元丰九域志》载∶常熟为9乡(并去太平、郭行、升平3乡)、3镇(福山、庆安、梅李)。迄南宋宝祐,九乡制未变。宝祐二年(1254年)重修的《琴川志》记述县内9乡,分辖50个都、158个里、478个村。周行地区属开元乡,25都怀仁里哮塘村。 元代,县内区划未变。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都以下改里为图。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常熟州复为常熟县,至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常熟县为9乡45个都。周行一带建置区划未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周行”名称始见于清史文献。 雍正四年(1726年),划常熟县东境设昭文县,旧有9乡由两县分辖。感化、崇素、南沙、归政4乡归常熟县;思政乡归昭文县;端委、开元、双凤、积善4乡由常昭两县按地域划都、图分治,乡名依旧。周行老街桥东属昭文县端委乡,西街属昭文县开元乡。 清代中叶,旧有乡名不用,改划为场。昭文县分4场。常熟县分8场。以场统都,以都统图。周行桥一带属昭文县东一场。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常昭两县划分为35个市乡,周行桥一带属耿泾乡。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常昭两县合并为常熟县,县以下35个市乡建置区划未变。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建置区划 民国元年(1912年),常熟县仍为35个市乡,周行桥属耿泾乡。民国18年8月,实行区乡制,全县划为15个区,周行属梅塘区(第二区)虹桥乡。乡以下实行闾、邻制。民国23年,全县改划为8个区,260个乡镇,梅塘区改为梅李区。是年,建立周行乡,属梅李区。区以下推行保甲制,以10户为1甲,10甲为1保,周行乡时有13个保。民国28年,伪常熟县知事公署根据伪江苏省维新政府废除区制的指令,将35个市乡并为31个乡,周行隶属虹桥乡。民国30年1月,伪县政府又变更区划,全县划为8个区,260个小乡镇(区及小乡镇名与民国23年同)。是年7~9月,日伪发动大规模“清乡”,伪县政府再次改划区乡,全县划为10个区,周行乡属第二区(伪区公所设在梅李镇)。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日伪政权崩溃。常熟县政府撤销伪置的区划,恢复抗战前(民国23年)8个区区划。民国35年5月,全县扩并乡镇,划为82个乡镇,并重编保甲,周行乡并入何村乡,隶属梅李区,何村乡有13个保,194个甲,周行地区有5个保。民国37年5月,全县由82个乡镇缩并为57个乡镇。周行地方区划未变,仍属何村乡。民国38年2月,全县划为6个区,分辖57个乡镇,周行地方仍属梅李区何村乡。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建置区划 1950年3月,常熟县人民政府调整区、乡区划,全县划为14个区218个乡,周行从何村乡划出(除吴段、白水外),组成周行乡。乡以下废除保甲制,设行政村、行政组,周行乡属梅李区,下辖景贤、太平、马桥、雁荡、宗家、施氏、南邵7个行政村和1个市镇居民组。 1956年6月,全县改划为8个区,实行小乡并中乡,乡以下由农业合作社替代行政村。原属昙花乡的黄塘村、任家村,渔坝乡的渔阁村、钱陈村、范朱村、叶常村、叶溇村、曹朱村划入周行乡。 1957年9月,县实行撤区并大乡,景巷乡(翻身乡)的石坝村,陈塘乡的东周村、高家村、横泾村、特鸾村、三墩村、汪桥村、新泾村,何村乡的张家村、陶舍村、吴段村、白水村,塘坔乡的戴村、东坝村并入周行乡。下辖23个高级社,203个生产队。 1958年10月,以乡建立农村人民公社,周行乡改称周行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高级社由生产大队替代,公社下辖9个农业生产大队(以数序代称)、207个农业生产队及1个居民组。1959年4月,公社调整为13个生产大队,同年7月调整为14个生产大队。1961年7月,公社调整为17个生产大队。1962年5月,全社调整为18个生产大队、210个生产队及1个居民组。 1983年夏,政社分设,周行人民公社改称周行乡。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92年12月28日,撤销周行乡建制,以全乡境域建立周行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9年3月,黄塘村与船棚溇村合并建立塘溇村,石坝村与戴村合并建立戴坝村,曹庄村与渔阁村合并建立曹阁村,叶溇村与范朱村合并建立叶范村。至此,周行镇下辖14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 卅叁、福山镇建制沿革 福山地方的历史,据古今文献记载与境内出土的石锛、石斧、黑皮陶器等文物考证,可上溯到夏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沧海桑田,频频变迁,兹据有文字记载者记述之。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建置区划 一、隶属 《尚书·禹贡》记述,夏禹治水后,以帝都冀州为中心,分天下为九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包括“彭蠡”(洞庭湖)、“三江”(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震泽”(太湖)为扬州。福山近海滨江,邻于太湖,当为古扬州之域。 商代晚期,周太王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让国避至吴地,“吴人义泰伯,归之为王,号勾吴”。仲雍死后入葬虞山,福山属勾吴国土。 周初,武王姬发封同姓,以仲雍第五代孙周章为侯爵,赐吴地为封国,福山乃其领地。 东周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侯称霸,福山先后归辖于吴、越、楚、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建郡县,福山隶属会稽郡吴县。秦二世登基,项梁、项羽起兵吴地,福山成为项氏反秦根据地之一。 汉高祖破秦灭项,福山归汉。东汉初期,福山地方率先建乡,为吴郡吴县南沙乡之域。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于南沙乡置司盐都尉。 西晋武帝初,以南沙乡属暨阳县域。东晋咸康七年(341年)“罢盐署,立以为南沙县”,隶属于晋陵郡。福山是南沙县治所在地。 梁,天监六年(507年),南沙县划归新建置的信义郡。大同六年(540年),南沙县易名常熟县,辖地未变。 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废信义郡,原信义郡所辖海阳、前京、信义、兴国诸县并入常熟县,并改隶苏州。大业初,苏州更名吴州,后又称吴郡。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迁往海虞城(今虞山镇)。福山不再是一县的政治、军事及经济中心。 嗣后,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直至新中国,福山一直是常熟县辖地。 二、建置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福山地方已置有南沙乡,为当时常熟地方仅有的两个乡之一。 唐,《吴地记》后集载∶“常熟县十二都∶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福山地方时属南沙、端委、开元都。 宋,北宋《元丰九域志》载∶常熟为9乡、3镇。福山地方仍属南沙、端委、开元3乡,并置有福山镇。乡以下建置都、里、村。宋宝祐《琴川志》载∶南沙乡辖11、12、13、14、15、16六个都,有敬真、永定、修真、修仁、昌明、陈致、伍相、宫城、开元、永昌、崔明、江平、何墅等里。端委乡辖17、18、19、20、21、22六个都,有慕善、承化、崇德等里。开元乡辖23、24、25、26都,有钦丰、承化、孝义、怀善等里。 元,乡、都区划未变,唯改里为图。 明,乡、都区划未有大变。都以下划区,以区统图。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福山地方属常熟县,仍沿用旧有乡名。清代中叶,将乡改划为场,以场统都,以都统图。福山地方置有丰三场、丰四场,肖家桥一带为丰三场24都,邓市、福山一带为丰四场21、22都等。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福山、肖家桥、郑家桥一带为福山乡,邓市属耿泾乡。 民国,民国初期仍沿袭清末旧制。民国18年(1929年)8月,县以下实行区乡制,建立福山区,为常熟县第八区,区公所设福山镇,辖福山、慈妙、耿泾3个乡,大部分地方为今福山镇境域。乡以下建立闾邻制,25户为1闾,5户为1邻。 民国23年4月,改划区乡,撤销福山区,归属梅李区。区以下百户以上的村庄为乡,不足百户联合邻村为乡;百户以上的街市为镇,不足百户的编入乡。福山地方时置福山镇、武安乡、周院乡、太平乡、肖桥乡、郑桥乡、崔浦乡、邓市乡等。乡以下取消闾邻,推行保甲制,10户为1甲,10甲为1保。 沧陷时期,民国27年7月,伪政权参照民国18年区划,划分区乡。翌年3月,撤区并乡,福山地方伪置福山乡。民国29年7月,乡上升为区,村和街坊升级为乡和镇,乡镇以下编保甲。民国30年1月,又变更区划(区及小乡镇名称与民国23年区划相同)。秋“清乡”时,再次改划区乡,福山地方伪置福堡镇、武安乡、崔浦乡、邓市乡,属第二区(梅李);肖桥乡、郑桥乡、太平乡、周院乡等,属第七区(大义)。 抗战胜利后,民国34年8月,日伪政权崩溃。11月,县国民政府撤销伪置区划,恢复抗战前(民国23年)的建置区划。翌年5月,区以下扩并乡镇,重编保甲。福山镇、武安乡、肖桥乡并建福山镇,邓市乡、崔浦乡与龙墩乡并建邓市乡,太平乡并入妙桥乡,郑桥乡、周院乡并入慈乌乡。民国37年5月,再度撤区并乡。邓市乡7个保并入耿泾镇,第8、9保划入福山镇,妙桥、慈乌两乡区划未变。民国38年2月,改划区乡,福山镇、妙桥乡、慈乌乡隶属梅李区。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建置区划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后,沿用民国38年2月区乡区划。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调整区乡区划。设置福山区,下辖20个小乡。今福山镇境域时有福山镇和福堡、肖桥、郑桥、武安、邓市、崔浦、太平、周院等乡。乡以下建立行政村、组,废除保甲制。 1956年3月,福山区撤销,并入谢桥区,小乡并中乡。境内置福山、邓市、肖桥3个乡。 1957年9月,撤区并乡。福山、邓市、肖桥3乡并建福山乡。乡以下时有2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0月,以福山乡全境建立福山人民公社。公社以下高级社改划为生产大队,大队以下划分生产小队。时有21个大队(其中1个市镇大队)。1961年4月,从杨巷大队划出原金村乡第17高级社,建立何市大队。至此,全公社有21个生产大队,351个生产队,市镇大队改为市镇工作委员会。1983年恢复乡建制,乡以下大队改为村。 1985年10月23日,撤乡建镇,以福山乡全境建立福山镇,以镇辖村。1999年4月,邓市村与南沙村合并建立邓南村;新民、新华、肖桥3村合并建立新肖桥村;5月,郑桥、杨巷、何市3村合并建立郑家桥村。至此,福山镇下辖16个行政村。 卅肆、杨园镇建制沿革 第一节 民国前建置区划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时常熟地方有虞乡。 晋永和年间(345年到356年),常熟地方属海虞县与南沙县。 梁大同六年(540年)于南沙之地置常熟县。 宋《元丰九域志》载,常熟为九乡。积善、开元、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杨园地区为归政乡。宋宝祐二年(1254年)纂修的《琴川志》记述县内9乡,分辖50个都、158个里、478个村。归政乡辖5个都,其中四十七都辖孝节、仪凤、义逊3个里,下辖8个村;四十八都辖义逊、怀仁2个里,下辖陶舍等13个村。四十八都分八十区、八十一区。八十区总地名沈浜,八十一区总地名杨家浜。杨园全境属归政乡(取“政者,正也。在位者能帅以正,民无不归”之意)。 元代,县内区划未变。 明代,常熟县划出双凤乡的5个都归太仓州,常熟县为9乡45都。都以下辖483个图。杨园地区为归政乡四十七都、四十八都。 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分置常熟、昭文两县后,旧有9乡两县分割,归政乡仍由常熟县管辖。清代中叶,原有乡名改划为场。常熟县分为8个场,实行以场统都,以都统图。清代末叶,常熟县辖南一、南二、南三、南四、丰一、丰二、丰三、丰四共8个场。杨园地区属南四场四十七都,领图十,四十八都,领图九。 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依两县的都图区域及城乡集镇的分布情况,划分为4个市31个乡。杨园地区属归政乡,但其地域范围较之旧时归政乡大为缩减,只辖平墅、旺倪桥、杨树园和洞港泾等地区。 第二节 民国时期建置区划 一、抗日战争前 辛亥革命后,常熟县与昭文县合并为常熟县。民国元年(1912年)常熟仍为35个市、乡。31个乡中仍有归政乡,故杨园地区仍为归政乡。 民国18年(1929年)8月,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县组织法,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以区辖乡。全县划分为15个区。归政乡属元和区,区序为十四,丙级,区公所驻地莫城镇。 民国23年(1934年)4月,全县15个区改划为8个区260个乡、镇,归政乡被划分为化南镇、新史乡、学甸乡、图南乡、平墅(又称“平市”)乡、道南乡、焕南乡、竞南乡,属第三区——练塘区管辖。同年11月,基层推行保甲制。乡镇以下每10户编为一甲,10甲编为一保。 二、抗战时期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至民国34年(1945年),常熟沦陷达8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在苏(州)、常(熟)、太(仓)地区及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建立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并于1940年8月至1941年7月间,先后在该地区建立了常熟县、苏州县、阳澄县、太仓县、沙洲县、虞西行署、无锡县等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底,中共无锡县委派民运工作队到杨园、张桥一带开展工作,建立了隶属于无锡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琴南区。不久,日伪筹划“清乡”,被迫撤销。 民国27年(1938年)9月起,国民党在县的西北乡组织常熟县政府,仍依抗战前常熟原有8个区260个乡、镇的区划。 沦陷期间,民国27年(1938年)7月,伪常熟县知事公署沿用民国18年(1929年)划分的区乡。民国28年(1939年)3月,废除区制,改由县直辖各乡,并将35个市、乡合并为31个乡,杨园地区恢复为归政乡。民国29年(1940年)7月,汪伪政府成立后,常熟县又恢复区制,乡名改作区名,在区以下设乡镇,乡镇以下设保甲。民国30年(1941年)1月,伪县政府又变更区划,将全县仍划为8个区260个乡、镇,区名及乡镇名与民国23年(1934年)相同。同年7~9月,日伪发动大规模“清乡”,再次改划区乡。全县划为10个区,辖229个乡、镇,维持到日伪政权瓦解。期间,杨园地区为焕南乡、道南乡、化南乡、图南乡,属第八区,伪区公所设练塘镇。 三、抗战胜利后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伪政权崩溃。11月,国民党常熟县政府撤销伪置区划,恢复抗战前民国23年(1934年)8个区260个乡、镇的区划。 民国35年(1946年)5月,县政府对区以下260个乡、镇扩并为82个乡、镇,并重编保甲。此时,练塘区扩并为12个乡、镇,杨园地区为平南乡和新南乡,由练塘区管辖。平南乡下辖10个保,138个甲,由原平墅乡、道南乡、竞南乡、焕南乡4个乡合并而成,乡公所在平墅。新南乡下辖14个保,176个甲,由原新史乡(新浜、史家甲)、化南乡(杨树园)、图南乡(洞港泾)、学甸乡(学甸村)合并而成,乡公所在洞港泾。 民国37年(1948年)5月,县政府又将82个乡、镇,再缩并为57个乡、镇,撤去区建制。杨园地区的平南乡、新南乡合并为一个乡,乡名又恢复为归政乡,等级为甲。乡公所驻地在杨树园,由县直辖。 民国38年(1949年)2月,全县又改划6个区,分辖原57个乡、镇。归政乡属练塘区,区公署所在地为练塘镇。 第三节 建国后的建置区划 1949年4月常熟解放后,在常熟县境内建立常熟县和常熟市人民政府。常熟县划7个区,辖49个乡、镇,杨园地区为归政镇(又称“归政乡”),属练塘区。乡镇以下仍用保甲制。 1950年3月,常熟县人民政府调整了区和乡镇的设置。全县划14个区,辖218个乡。乡以下建立行政村,村以下建行政组。杨园境内设洞泾乡、项泾乡、朱桥乡、治安乡和沈浜乡(通常称为“小乡”),下设54个行政村,属昆承区管辖,区政府所在地莫城镇。 1956年3月,全县行政区划作了较大更动和调整,全县改划为8个区。练塘区和昆承区合并,设立练塘区,区公所在练塘镇。同时实行“小乡”并“中乡”。杨园地区的洞泾乡、项泾乡的南部和朱桥乡的5个村(民主村、建设村、新民村、拥护村、永安村)合并为洞泾乡;沈浜乡、治安乡和项泾乡的北部合并为治安乡;朱桥乡的光荣、胜利、和平、光明、人民等5个村划给倪桥乡。乡以下的行政村逐步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代替。 1957年9月,常熟县实行撤区并乡。治安乡、洞泾乡和倪桥乡的倪桥、南庄、周桥、平墅、东古以及朱桥、湘庄等村合并为一个乡。因杨树园在境域中部,取名为杨园乡(通常称为“大乡”),由县直辖。其时,杨园乡辖2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其中原洞泾乡10个高级社,原治安乡11个高级社,原倪桥乡7个高级社)。 1958年8月,原倪桥乡的7个高级社,除湘庄(二十八社)、朱桥(二十四社)外,其余5个高级社划给张桥乡管辖。其时,杨园乡辖23个高级社。 1958年10月,全县以乡建社。杨园乡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初期,全社23个高级社合并为8个生产大队,67个生产小队。 1959年4月中央郑州会议后,全社由8个大队划分为17个大队。1960年2月,第四、五和十六、十七大队分别合并,全社成为15个农业生产大队和1个渔业生产大队。 1961年10月,公社以原高级社为基础,划分生产大队,并冠以地域名。四大队分为亚浜大队和新浜大队;五大队分为东浜大队、东项大队和西项大队;十二大队分为沧泾大队和桃园大队;十三大队分为新华大队、沈浜大队和启南大队。至此,全公社划分为21个农业生产大队,1个渔业生产大队。 1983年6月,撤社建乡,乡以下大队改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建村民小组。同时成立杨园公社经济联合委员会。 1989年6月,杨园市镇成立居民委员会。 1990年2月,杨园乡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首次设立杨园乡人大主席团建制。 1991年8月,撤杨园公社经济联合委员会,成立杨园乡农工商总公司。 199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杨园乡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的体制。 1997年8月,杨园镇农工商总公司更名为杨园镇经济发展总公司。2001年11月该公司撤销。 1998年12月,市委、市政府将南湖农场划归杨园镇管辖。 1999年4月,杨园镇行政村实施区划调整。东项村与西项村合并,建项泾村;沈浜村与启南村合并,建沈厍村。2000年3月,行政村区划实施第二轮调整。查浜村与庙浜村合并为双浜村;洞港泾村、东浜村、新浜村与亚浜村合并为洞港泾村;项泾村与高桥村合并为项泾桥村;朱桥村、大溇村与湘庄村合并为朱家桥村;张巷村与新河村合并为新张村;沈厍村与王泾村合并为沈浜村。同时撤销杨园渔业村,归属杨园市镇居民委员会管理。至此,杨园镇全镇下辖10个村民委员会,1个南湖农场,1个居民委员会。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常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