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唐•咏章|四老安刘是灭刘?

 昵称14934981 2022-11-09 发布于辽宁

刘邦晚年,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产生了很大的犹豫,一度想要废黜吕后之子,太子刘盈,而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屡谏不听,最后是张良用商山四皓之策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是为惠帝。刘盈性格较为柔弱,吕后掌握了实际政权,刘盈去世后,她另立傀儡,仍然继续把持朝政。吕氏亲族如吕台、吕产、吕禄等,也纷纷缘此而进,进封王侯,吕氏一门一时权倾天下。直到吕后去世后,才由陈平周勃发动宫廷政变,诛杀诸吕,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天下终于回到刘氏手中。所以后人如杜牧就曾评论说,“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图片

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是吗?惠帝去世之后,有两处细节颇值得玩味。

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是吗?惠帝去世之后,有两处细节颇值得玩味。惠帝的葬礼上,吕后哭的时候没有眼泪。张良的次子张辟彊时年十五岁,在宫廷中做近侍,他告诉丞相说,“太后只有惠帝一个儿子,现在去世了,太后的哭声却不悲伤,你知道为什么吗?”丞相问他为什么。他说,“惠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是在怕你们啊。你现在上奏太后,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统帅南北军,让吕氏族人都进宫掌握朝政,这样太后才能心安,你们才能免祸。”丞相照他说的做了。太后的哭声这才哀痛起来。于是“吕氏权由此起”。

其时的丞相有二人,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王陵性格耿直,而陈平处事灵活。吕后继续掌权后,想要给诸吕封王。王陵说高祖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坚决反对。吕后很不高兴,又问陈平、周勃。他们说,“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吕后很高兴。退朝后,王陵责怪陈平、周勃不维护刘氏朝纲。陈平、周勃说,“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後,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第一件事中,张辟彊年仅十五岁,绝不可能他说什么丞相就听什么。此时不但丞相是王陵与陈平两位(王陵后来因为反对诸吕封王之事罢相)。丞相之外还有周勃、灌婴等手握重兵的重臣。让出宫中的兵权与政权,允许诸吕入主中枢,显然是这个“功臣集团”的一致意见。

第二件事中,陈平、周勃则说得更清楚了,他们同意诸吕封王,这是在“全社稷,定刘氏之後”。(从他们在吕后去世后的作为看,显然他们也做到了。)

图片

为什么是这样,要从当时的大局来看。

从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以“忠孝”为绝对正义的儒家才占据了汉族思想的正统地位。高祖、吕后时,还是“前儒家”时代,刘邦本人就最看不起儒生。此时的“君臣”关系,与后世只要“不忠”就是道德败坏、十恶不赦语境下的君臣关系,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刘邦的手下,皆是“人杰”,他们肯跟着刘邦干,仅仅是因为他们钦服刘邦这个人。这种仅仅基于P2P关系的“忠诚”,未必能够直接延及于刘邦的子嗣。

如刘邦晚年,英布造反。刘邦此时健康状况已经相当不佳,想让太子刘盈代他前去征讨。商山四皓就说,“……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皆不肯为尽力,其无功必矣”。于是吕后泣涕进谏,刘邦才勉力自己出兵征讨,放弃了让太子带兵的想法。

刘邦去世后,吕后秘不发丧,和亲信审食其计议说“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甚至想过要尽诛功臣。郦商得知此事,求见审食其,说,“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吕后这才决定发丧,打消了尽诛功臣的念头。

图片

后人读史,往往只看到吕后为人的强悍和对待戚夫人、如意的残忍,很难设身处地考虑,刘邦去世,刘盈只有十几岁,性格又柔弱,吕后孤儿寡母,她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上述两个细节中,“使羊将狼”和“北面为臣,此常怏怏”,已经充分表明了此时局面的险恶。吕后放弃尽诛功臣的想法,也是因为如果消息泄露,功臣先发制人,她更将死无葬身之地。

因此,吕后在各种问题上极为强势的态度,固然有她性格的原因在,事实上也是“以攻为守”的做法。她如果不尽量表现得强势,她在功臣集团面前,同样是“使羊将狼”的格局。而此时已经没有刘邦可以支持她了。

图片

而在功臣集团这一边,又会有他们的考虑。与项羽之间的楚汉战争,可谓九死一生。面对战神一样强大的项羽,刘邦在正面战场逃命数次,险些就没有然后。这样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无论从哪个角度,他们也希望能够维持尽量长久的太平安宁,不要重蹈秦王朝“二世而亡”的覆辙。就如《史记·吕太后本纪》末尾的“太史公曰”说的,“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从普通黎民的角度,历经春秋战国到暴秦的数百年战乱,好不容易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大家都已经再也不想“乱”了。从功臣自己的角度,取得天下,论功行赏,刚瓜分完胜利果实,都封了侯,正好享受起来,谁也不想无缘无故又丢失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但是,过去这群“虎狼”是被刘邦强大的领袖力和人格魅力凝聚在一起的,刘邦一旦缺位,如何继续保持这一格局,让彼此之间不因为互相不服而打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再推一个同样强势的“领袖”上去。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吕后是既存人选中相对最为合适的一个。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且“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她是有能力胜任这一角色的。

图片

而虽然刘邦认为刘盈太“仁弱”,“不类我”,而想另立“类我”的如意,但以戚夫人的柔弱和如意的年幼,绝对不可能胜任在权力结构上“填补刘邦留下的空缺”这一任务。因此,大臣们都希望能够维持刘盈的太子之位,最后依靠张良的计策得以成功。他们需要的不是刘盈,而是吕后。

吕后即便承受巨大的恐惧,采用极其残忍的手段,也一定要掌握朝政,不能让给戚夫人,我想,她是在恨一口气。刘邦起兵后,吕后一直在沛县照顾刘邦的父母等。楚汉战争的第一仗,刘邦在彭城大败给项羽,项羽便在沛县擒获了刘邦的全家。直到垓下之战前,刘邦假意与项羽划鸿沟而中分天下时,项羽才将刘邦的父母妻子还给刘邦。在项羽处的这些年,一定都是吕后在苦心维护一家人的生存。然而在吕后为了刘邦吃尽苦头时,戚夫人却因为一直跟随刘邦,又能歌善舞,颇受刘邦宠幸,甚至要废刘盈而立如意。这在吕后来讲,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吕后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死戚夫人,又杀了包括如意在内的三个刘邦的儿子,到她晚年,遇到日食,她很不高兴,说“这是因为我”。最后,她在路上见到一条苍犬窜入自己腋下,因而起病,占卜认为是如意作祟,她因为此病而卒。可见,她对杀害如意等事,内心其实是有负疚的。但即便如此,她也不能容忍自己被人用完就随随便便扔掉。

图片

吕后与功臣之间固然是“你情我愿”,但吕后也不过是一介凡人,以她所处的客观局面,她内心不感到紧张恐惧是不可能的。惠帝在位时,她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尚能“名正言顺”,惠帝去世,吕后内心的不安可想而知。但此时,一方面吕后绝不愿意放权,强行夺权多半会酿成动乱,另一方面,功臣集团仍然缺乏比她更合适的领袖(后来的汉文帝时只有15岁左右),因此,轮到功臣集团主动退让,来换取吕后的安心和双方的和平共处了。诸吕正是在此时掌握兵权、入主中枢,而后逐步进封王侯的。

图片

在刘邦缺位后的“后刘邦时代”,功臣和吕后之间,就这样一直维持着小心翼翼的平衡。吕后虽然杀了戚夫人和刘邦的三个儿子,但没有动过功臣一个指头。除了赶跑王陵以外,人事安排一如刘邦临终时的交代。而功臣这一方,除了允许诸吕入主中枢和加封王侯外,身为丞相的陈平更是“日饮醇酒,戏妇女”,不管国事。“吕太后闻之,私独喜。”双方之间维持了心照不宣的平衡。

直到吕后去世,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才一举铲平诸吕,从代国迎来了未来的汉文帝。

正因为功臣集团与吕后之间心照不宣的微妙平衡,吕后当政时期,如“太史公曰”所说“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方定天下,百废待兴的西汉王朝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后来由文景之治走向武帝的全盛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而在儒家的“忠孝”观被树立为绝对正义之后,这样的平衡案例,就再也没有出现在这片土地上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附日本战国末期,丰臣家族的覆灭,恰恰是个可与吕后朝互参的反例。丰臣秀吉正室,地位相当于吕后的宁宁无子,而侧室茶茶在秀吉晚年所生,年仅几岁的秀赖继承了秀吉之位。决定丰臣家族命运的关原之战中,宁宁站在了准备颠覆丰臣家族的德川家康,而非守护秀赖的石田三成一边,连带忠于宁宁的福岛正则、加藤清正等全部倒向家康,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关键。关原之战失败,石田三成被处斩后,秀赖方再也没有能与家康抗衡的力量,最终在大阪之阵彻底覆灭。如果宁宁有机会像吕后一样填补秀吉去世留下的权力空白也许情势会是另一番光景。

图片

唐咏章个人简介

 图片

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教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研究生为北京大学法律硕士知识产权方向。爱好历史、文学、戏曲等。2003年开始创作诗词,擅长小令及五律。本科期间曾担任浙江大学校内论坛的历史、诗词、武侠版版主。近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探访国内外各处文物遗迹,希望以实物、文学、史书三个方面互相印证,共同还原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

1

END

1

西南科技大学

-法学院出品-

图|唐咏章

文|唐咏章

排版|官赐安

校对|孙佳琪

指导老师|宋雪

责任编辑|龙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