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道专业设计文件校审细则

 福田书屋 2022-11-10 发布于河南
一.概述 
1.校审细则适用范围
本校审细则对各级管道设计人员的质量控制职责、内容、范围做出规范的、可操作的统一标准,确保管道专业设计质量;适用于管道专业开展的所有石油、化工项目工程建设设计质量控制工作,校审人员应依据此细则对设计文件进行质量检查。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对设计输出的文件有不同的校审内容及深度。本校审细则是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对输出进行质量自检、校核、审核及审定控制工作的执行依据。
2.校审通用要求和校审细则说明
1)校审细则说明
(1)校审通用要求是所有设计人员在自校、校核、审核中都必须注意的基本要求;
(2)校审细则所列条款是根据常规项目可能发生的因素,实际操作时应根据项目具体的内容深度要求进行选择或增补;
(3)对设计接口条件的校核内容已包括在各设计成品文件的校核中,不再单独列出;
(4)总体设计阶段管道专业一般只以条件方式发布文件,其校审细则主要针对设计人员和校核人员;
(5)初步设计/基础设计阶段所列的全部校审细则,为设计人员和校核人员自校或校核内容,标有*的条款为审核人员重点审核内容,标有**的为重点审定内容;
(6)施工图/详细设计阶段所列的全部校审细则,也是为设计人员和校核人员自校或校核内容。标有*的条款为审核人员审核内容,标有**的为审定内容;
(7)三维模型校审的内容主要针对设计人员和校核人员,审核审定人员可以参照。
(8)原则上校审过程中的问题,应使用三色笔在设计文件或白色图纸上作标记,黄色表示完成和正确;蓝色或绿色表示错误或取消;红色表示增添或修改的内容;
(9)对同一性质的问题可在一张图上做总说明,其他图上的类似问题可标注见总说明。
2)通用的校审要求
(1)图标、图名、图号、版次及版次说明填写是否正确;
(2)首页、格式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项目要求;
(3)文字语言是否通顺、精练。字体是否符合统一规定。说明是否清晰、完善;有无错别字;
(4)图面比例、北向标是否正确;
(5)管线连接管口、管线口径、物料流向标记、管线号、等级是否正确;
(6)设备位号、设备标高与设备布置图是否一致;
(7)管道布置图分层是否合适;
(8)设备外形线、建筑结构线、尺寸线、图例是否正确;
(9)尺寸标注是否完整、准确,基准点选择是否合适。
二.总体设计阶段校审细则
1.设计统一规定
(1)统一规定内容、范围是否满足合同要求;
(2)统一规定设计依据是否表达清楚正确;
(3)技术内容应符合现行规范和标准,且相关规范和标准是否为有效版本;
(4)统一规定所采用的单位制是否符合项目要求;
(5)统一规定设计原则是否阐述完善正确;
(6)所列附图、附表是否清楚正确。
2.全厂管道系统和主管廊布置走向规划
(1)主管廊的走向是否涵盖了项目主要装置;
(2)主管廊结构和部署是否合理,宽度层数是否满足现在和预留需要;
(3)主管廊的净空高度、跨距是否考虑合理。
3.管道材料等级(如果需要)
(1)管道等级说明是否交待清楚,所选用的标准、规定是否满足整个项目的要求;
(2)管道等级索引是否包括了工艺及公用工程的主要等级;各个管道等级、物料归类、材料选用、压力级的划分是否正确与合理,是否符合标准;
(3)管道等级代号说明是否清楚正确。
三.初步设计/基础设计阶段校审细则
1. 工程规定
(1)**技术内容是否结合本项目(工厂)技术、合同要求,其内容是否正确;内容、范围是否满足合同要求;
(2)*工程规定所采用的单位制是否符合项目要求;
(3)**技术内容是否符合现行规范和标准,相关规范和标准是否选择正确;
(4)工程规定目录是否清晰、完善;
(5)所列附图、附表是否清楚正确;
(6)**材料、应力分析等工程规定中是否明确规定了计算方法和采用的计算软件,有审定内容的工程规定应根据合同等要求及校核标准。
2. 初步设计(基础设计)设备布置图
(1)*设计是否满足合同附件要求,用户要求、技术合同(或标书)相关条款;
(2)设计是否符合本项目工程规定、装置布置设计规定;
(3)**各单元或有安全间距要求的设备间所需的安全距离是否满足要求 ;储罐区的布置是否符合规定(包括设备与设备、设备与围堰的距离等);
(4)*设计是否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是否满足扩建要求;
(5)辅助及生活设施是否合理;
(6)**设计是否符合防火、防爆等安全规范及卫生标准,装置或设备的布置是否正确考虑了风向要求;通道及框架梯子、平台设置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7)*设备相互标高、泵的吸入压头(NPSH)是否满足工艺要求;
(8)*设计是否满足操作、维修与安装要求;
(9)设备布置是否合理、经济、美观;
(10)设计基础数据是否正确;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建议图、总图、设备表及设备工程图是否是当前版;资料、样本是否可靠;
(11)*各专业设计是否协调一致;管廊宽度、层数、层高及跨度是否合适;设备布置是否考虑电缆沟及电缆桥架走向;建构筑物及管廊柱线号是否与土建条件一致;设备基础(一次条件)是否正确,有无碰撞。
(12)*设备布置是否结合了贵重或大口径管道的走向研究,及主要管道的应力分析结果;
(13)设计是否需要对防噪音采取有效措施,是否需要考虑地震的影响。
3. 管道走向研究图
(1)管道走向研究是否符合工程规定、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
(2)设计是否符合防火、防爆等安全规定及卫生标准:
(3)输送极毒、有毒及危险介质工艺管线布置是否合理;
(4)贵重金属、大口径、高压管走向是否最短;
(5)是否按要求对相关管道的走向进行了初步应力分析、走向及主要管架位置是否满足应力分析要求;
(6)设备内件抽出起吊通道及压缩机中轴抽出范围内是否没有管道阻挡;
(7)换热器、冷却器类配管禁区是否已留出空位;
(8)卧式设备(换热器)从下边引出的管子与基础是否碰撞;
(9)塔类是否已分为配管侧与维修侧;
(10)管廊的操作平台(通道)是否需要考虑;管道铺设是否合理、实用经济并适当注意美观要求;管廊/管墩层高是否合适、纵横高差是否合适;管廊/管墩宽度及跨度是否合适。
4. 设计说明
(1)*设计范围,设计分交是否交待清楚;是否符合合同要求;
(2)设计分区是否清楚;分区号和图号是否对应;
(3)管道预制和安装、脱脂及清洗要求是否符合规定;
(4)是否有设备、管道静电接地说明;
5. 管道材料等级
(1)*管道等级说明是否交待清楚,选用的标准规范是否齐全,是否为有效版本;
(2)**管道等级索引是否涵盖所有等级;各管道等级中物料归类、材料选用、压力级别的划分是否正确与合理,是否符合标准,等级中材料的腐蚀裕量是否正确、合理;
(3)管道等级代号说明是否清楚正确,等级的格式是否正确;
(4)*管道材料等级表是否完善正确;等级内元件是否齐全;材料选择、连接方式选择、加工与焊接要求是否与业主要求一致;
(5)*管道分支表是否正确,是否涵盖了所有等级,法兰等管道元件的选用是否满足温压表的要求;
(6)*阀门规格、尺寸与连接型式是否选用正确;制造检验标准规范选用是否正确。
四.施工图/详细设计阶段校审细则
1. 施工图设计说明
1)设计说明通用要求:
(1)*设计范围,设计分工是否交待清楚;是否符合合同要求;
(2)设计分区是否清楚;分区号和图号是否对应
(3)*对管道设计及其他专业提出的需要在设计说明中阐述的条款是否表示齐全、正确;
2)对管道预制、安装、清洗、检验的说明:
(1)*对于管道焊接的要求,如:预热、焊后热处理(消除应力) 、焊接检验的要求,是否提出并满足相关施工规范,必要时是否作了补充规定;
(2)对于管道特殊件,如:软管,临时过虑器,防鸟罩等是否提出了安装要求;
(3)*为避免大型储罐的沉降对管道产生多余应力,对管道的布置、连接及施工的要求是否交待清楚;
(4)*对于需要采用替代性试验方法(如气压试验替代水压试验,超声波检验替代射线检验等)的管道,是否列出管线号,并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5)*对于需要脱脂及清洗的管道的管线号、采用的规定或专用说明文件是否列出。
2. 设备、管道静电接地说明:
(1)*是否已列出哪些管道需要做静电接地及法兰跨接及所用的标准或标准图,对选用法兰螺栓替代跨接线的方式是否提出了允许电阻值的要求;
(2)装置内管廊及外管上敷设的管道,是否按规范要求进行接地,是否有特殊的静电接地要求;
(3)是否明确所有设备均要求静电接地,地下接地网见电气专业的设计文件。
3.施工图/详细设计设备布置图
(1)**设计是否符合项目工程规定、装置布置设计规定,是否符合防火、防爆等安全规定及卫生标准;
(2)基础设计设备布置图审核意见是否已考虑并作修改;
(3)*设计基础数据是否正确,资料样本是否可靠、总图、工艺条件、自控、电气条件是否最新版;
(4)*设备布置图是否按最新的设备图纸和资料样本以及管道布置的最新布置和要求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5)**设备布置是否满足管道的应力分析计算要求;
(6)*设备布置是否合理、经济美观;外管及管廊宽及跨度、高差布置是否合理,管廊宽度是否考虑电气、仪表电缆位置并预留(15~20%)余量,客户要求的管廊通道以及管墩必要的过桥是否设置;
(7)*设备间距、设备与建构筑物距离,包括通道的要求是否满足;
(8)*装卸站与泵站距离、烟囱位置、加热炉区主导风向、方位是否合适;
(9)*建筑厂房的门、窗及楼梯位置是否安全和便于操作;
(10)*大型设备的吊装方案是否可靠,塔及换热器等设备能否进入厂房,安装孔位置、大小是否合适;
(11)卧式设备的固定端有否表示;
(12)设备内件(如换热器、压缩机、粗滤器等)抽出空间是否已用虚线表示;
(13)*塔类(反应器)填料(催化剂)装卸、置换场地大小是否合适;
(14)检修时设备部件、内件放置位置是否可有规则;
(15)*局部操作或检修平台是否已设置,是否考虑简易吊装措施如单轨吊及相应的楼板开孔;
(16)设备布置是否已结合考虑调节阀组及关键大阀门位置;
(17)*通道是否有规划,留出位置;
(18)*软管站洗眼器位置是否合适;
(19)地坑及地沟的布置是否合理,便于排污;
(20)*设备布置图其他专业设计是否协调一致,如与全厂总图的布置是否一致,核对设备基础条件有无碰撞等;
(21)*防腐蚀方面是否有措施,如防腐基础、地面及坑沿等;
(22)*设备布置有否需要考虑防噪音、振动等技术问题,是否需要考虑地震影响,及其解决措施;是否需要考虑露天装置岗位操作室、分析室、隔音电话间等设置;
(23)所提各种开孔、荷载等接口条件是否完整、合理。
4.施工图/详细设计管道布置图:
1)满足规范、规定及项目的要求:
(1)**设计是否符合管道布置工程规定、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
(2)*与基础设计审批文件要求是否相符;
(3)*管道走向及管架设计是否符合应力分析的计算要求;
(4)*管道、阀门、管件选用类型,端部标记(对焊、承插焊法兰)是否符合管道等级规定;
(5)*管道设计是否符合施工规范的要求;
(6)*管道是否有静电接地要求;
(7)*污水排放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规定;
(8)*放空排液管道布置位置是否符合规定;
2)管道布置要求:
(1)*管道铺设是否整齐/美观,尽量集中布置,管线是否按工艺要求全部连上;
(2)**输送极毒、有毒及危险介质工艺管线布置是否合理,有无特殊要求, 阀门是否要求加伸长杆以保护操作人员安全;
(3)**安全阀的设置位置是否正确,是否能将危险物料全部排除。当项目有要求时,是否从火炬总管上部45°斜接;
(4)*放空管的方向是否安全,对向大气排放的放空排放泪孔是否注出;
(5)穿墙管是否选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楼面开孔是否有挡水措施,屋顶或地沟顶部穿孔是否有防雨罩;
(6)*阀门安装高度是否便于操作,位置是否便于安装与维修;
(7)真空排液管长是否足够;
(8)临时过滤器是否已设置,粗滤器滤芯能否抽出;
(9)管线的最高点、最低点是否按流程图要求加了放气排液口,试压的放气、排水口端部排净口、是否已考虑;
(10)*有冷凝液产生的气体管的低点是否有排液阀;
(11)*配管是否考虑防冻、防堵措施及吹扫、清洗接口;
(12)是否注意压缩机润滑油系统配管与工艺配管分开,有无碰撞;
(13)*管道布置是否预留了检修空间,换热器、冷却器类配管禁区是否已按规范要求留出空间,管道是否影响吊车运行;
(14)多台换热器(多台泵)配管时是否注意对称性,不要出现偏移;
(15)*卧式设备(换热器)下边引出管子与设备基础是否碰撞;
(16)塔类管道布置是否已合理的分为配管侧与维修侧;
(17)*泵吸入口异径管配置偏心是否正确;
(18)*对于储罐底部出口管线是否充分考虑了储罐沉降,有无必要设置金属软管;
(19)可拆管段或吹扫口是否拆卸方便,短管长度是否便于安装螺栓;,焊缝间的直管段长度是否满足要求。螺纹阀门是否配有活接头;
(20)管间距是否符合要求,特别对于较大位移管线、法兰、阀门、保温及夹套保温管;
(21)管廊分支引出方向(一般气体从上部引出,液体从下部引出)是否正确合理,有无与结构碰撞;
(22)局部维修平台梯子或过桥是否已设,安装孔与楼梯口上方是否没有管道阻挡;
(23)*管口的方位的布置是否合理;连接是否正确,与设备图是否一致;
(24)调节阀组及减压阀组的口径、长度及标高(净空)是否符合要求, 位置布置是否能靠边、柱,有无操作空间;
(25)阀门手轮的方位是否正确,水平或直立安装是否符合要求;
(26)*设备裙座内是否避免了放置阀门;
(27)*孔板配管直管段长度是否满足自控要求,盲板、排液环标记号是否正确;
(28)*压力表温度计等配置是否满足自控要求。
(29)设备人孔是否已绘出并,人孔盖转动方向是否正确,转动时是否无管道或钢结构等阻挡;
(30)电气、仪表盘及电缆槽架位置是否合适;
(31)*设计是否能避免产生共振,管架的设置是否合理;
(32)管道是否有防燥音的措施,设计是否考虑防地震措施。
(33)*试车及开工管线是否需要并已考虑;
3)公用工程站(软管站)、洗眼淋浴器及伴热布置要求:
(1)软管站是否需要设置,位置是否合适;
(2)洗眼器是否需要设置,布置是否合适。所需接入的水及其保温、伴热方式是否正确;
(3)蒸汽伴热站、凝结水回收站、热水供、回水位置是否合适, 夹套供、回站是否配对,相邻位置是否合适;是否考虑了仪表的伴热站及回收站的位置。
4)管架的选择及设计:
(1)是否尽可能的选用了标准管架;
(2)管线的支架设置是否满足跨度要求,导向架的位置否符合导向间距的要求,固定架的设置是否合理,管线拐弯处的导向架的设置是否考虑了管线的膨胀。设在转动设备管口附近的可调架位置是否合适;
(3)管架的设置是否妨碍维修和操作;
(4)*热管的热胀推力,弯矩及扭矩是否考虑,与应力分析报告是否符合;
(5)管架的主要构件、是否满足荷载要求,承载结构是否合理;
(6)标准管架、特殊架的选型是否合理(生根和受力);管托型式、高度和材质是否符合规定;
(7)有脉冲的管线(或设备)的支架是否考虑了防震措施;
(8)对于工艺过程中出现高温管线急剧流入低温管线物料的地方,管架是否考虑了热冲击荷载;
(9)*对于工艺过程中出现两相流而容易产生振动的管线,管架设计是否有防振措施;
(10)需要进行应力消除热处理管线,非金属管线,带衬里的管线,薄壁管线及厚壁(t≥17mm)等,不能现场焊接的管线的支架是否采用了可拆结构(管卡等)。
5)设计输入条件和基础数据及确认:
(1)设计基础数据是否完整、可靠;
(2)*工艺、安全、粉体设备、静设备、动设备及成套设备、电气、自控、建筑、结构、总图等专业设计条件及相关图纸和资料样本是否为最新的有效版本;
(3)管线与流程图的标注是否一致(包括温度计,液位计,压力表等控制点);
(4)柱、墙、门、窗、沟、安装孔、楼层、楼梯轴线号等是否均与土建专业最终版的图纸一致;
(5)有液封的管线是否与流程图一致;
(6)电气,仪表电缆桥架在管廊位置或地下位置是否校对;
(7)*与总图的关系是否一致(包括围堰,地沟等是否一致);
6)设计输出条件及确认:
(1)各种开孔、荷载(包括楼面、总管)条件是否合理、正确;大管道、大阀门、安全阀的泄放反力等的荷载是否有补充或修改并已提给结构、设备等相关专业;
(2)配管图上支管连接位置与流程图不同者是否已作修改记录, 并经系统专业确认;
(3)放空,排净口(试压用的放空排净除外)是否已在流程图上作修改记录或按系统专业的意见处理;
(4)*火炬及安全阀以及有关的真空系统及泵吸入口的配管是否满足工艺阻力计算的要求;
(5)核对管道与设备口相接法兰密封面双方是否一致。
7)除满足校审通用要求外的其他图面要求:
(1)管道等级分界、分支有无遗漏,是否符合工艺要求、管线上的(异经管)位置是否正确;
(2)管线标高是否正确,互相不碰;需要坡度的管线是否已注明,坡向是否正确;采用弯管处是否已注明半径;
(3)阀门的长度及手轮是否按比例;
(4)管口表是否正确;
(5)地下管道接点位置是否正确,地漏是否清楚;
(6)管道布置图分层是否合适;投影是否正确,剖视图小详图是否足够;
(7)特殊件图是否与配管图相符合,特殊件号有否遗漏。
(8) 配管图上标注的管架符号是否正确,管架位置尺寸是否正确;管架序列号是否符合要求;
5. 管道等级
1)管道等级说明:
(1)*相关工程规定是否列出,是否有效版本;
(2)缩写词是否列全,是否正确;
(3)**选用材料标准和规范是否正确,是否最新版本;
(4)**对极毒、强腐蚀、危险介质等级的特殊要求是否满足有关规范;是否有对特殊要求的必要注释;
(5)低温管道材料是否说明低温冲击实验温度;
(6)*材料类别是否清楚正确、完整;温度压力额定值是否正确;等级内元件是否齐全;元件公称直径范围是否合适;
(7)*各个等级的管子、管件、法兰、阀门、特殊件等选用的型式及标准;压力等级、材料及标准是否正确,之间连接形式是否可行;
(8)*管子(管件)制造方式,焊接或无缝的范围选择是否恰当,是否与业主要求一致;必要的焊后热处理是否交待;
(9)管道的腐蚀裕度是否正确、合理;
(10)项目是否要求对管道的检验、焊后热处理提出要求,所提出的检验范围(如射线检查比例等)、焊后热处理的温度和范围是否合理;
(11)*镀锌等级有无考虑镀锌方式,螺纹口径范围恰当否。
2)管道壁厚表:
(1)*所有等级管径范围是否齐全;
(2)管外径是否正确;
(3)所有等级壁厚是否正确,大口径管壁厚计算是否正确。
3)分支表:
(1)各等级的分支表的划分是否正确与合理,有无遗漏;
(2)主管、分支管径范围是否合适;
(3)分支的连接方式(对焊、承插焊、补强板等)选择是否合理、正确;
(4)各等级的分支说明是否正确。
4)阀门
(1)*阀门规格表内容是否齐全、正确;
(2)阀门各部件选材是否经济合理;
(3)阀门尺寸与制造检验标准规范选用是否正确;
(4)阀门结构型式是否选用正确;
(5)阀门连接型式是否选用正确;法兰连接阀门封面型式填写是否正确;
(6)*阀门有否要求加伸长杆,以满足操作或保护人身安全,低温工况介质阀门有否要求加伸长阀杆。
6.管道应力分析及特殊管架设计
1)应力分析(静力):
(1)*管线应力分析-非应力分析的分类是否正确,需要计算机进行应力分析的管线是否选择正确;
(2)应力分析临界管线表常规项是否正确;
(3)用于应力分析的工艺、设备等相关条件是否完整、真实;
(4)*原始数据的输入是否正确、完整,特别是设备附加位移、弹簧支吊架及夹套等数据是否正确;补偿器的使用是否恰当;
(5)**工况的选择是否合适,是否已考虑开停车升、降温的过程及事故状态;
(6)*三通的型式是否正确,各支点的力和力矩是否正确;
(7)**弹簧支吊架的选用是否正确恰当;是否尽量少的弹簧架和恒力架;
(8)*设备管口处(特别是动设备)荷载校核是否正确,如果荷载过大,必须把计算结果提给设备或设备制造商确认;
(9)在某些节点上位移是否过大;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
(10)*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有否异常,是否考虑了最不利的情况;
(11)*最终结果数据的分析整理是否完整,应力分析分析结果评定项是否正确。
2)   动力分析:
(1)**往复式机泵管系是否进行了动力分析;有无采取某种防振、减振措施。
(2)管架设计是否能避免共振;
3)其他:
(1)**该管线上的特殊架是否满足应力分析的约束和限制要求;
(2)*弹簧架、液压阻尼器、刚性拉杆、弹簧减震器(能量吸收器)等是否使用恰当;
4)特殊架图:
(1)特殊架的构件是否参照了荷载表选择或经过计算,采用的公式是否正确;
(2)特殊架的结构是否合理, 构图是否得当,具体结构,连接形式(焊缝、螺栓连接)是否表达清楚,视向是否正确,尺寸是否合理、齐全;
(3)材料表中的材质、规格是否按工程规定选择,材料的数量是否正确,标准件的图号和规格是否正确;
(4)特殊技术要求是否必要,是否正确。
(5)管架图所填的管线号、网格号、视向、标高、尺寸、所选耳轴管的大小,材料等是否正确;
5)管架的条件
(1)设备上生根件的位置(承载、导向)是否合理;
(2)标高、角度、生根件的型号(或板的大小) 是否合适;
(3)对于应力消除、衬里设备等不能动焊的设备是否采用了螺栓连接的结构;
(4)双架的间距、三角架的尺寸和角度是否正确合理;
(5)偏置生根件的偏置位置尺寸是否正确合理,设计荷载是否正确、齐全;
(6)地面条件、混凝土预埋件的位置及标高是否正确,板的大小是否考虑了管架底板的大小和可能产生的位移,荷载大小和作用点是否正确;
(7)较大集中荷载或弯矩的管架是否需要结构设计,位置、荷载、作用点等必要条件是否已提交给土建;
(8)管道(设备) 荷重是否已考虑管子、管件、阀门流体及保温重量,风、地震(指大管)等的荷载;
(9)设备支架是否考虑了保温(冷)所需的空间,是否考虑了安装设备的可能性,特别是管口、人孔及设备法兰是否受影响。
7.轴侧图设计
(1)管线号内容是否正确;
(2)设备管口编号、管道标高、走向、尺寸、仪表位号、阀门及管道附件的数量及型号等是否与管道布置图一致;
(3)斜管画法是否正确,分支管线是否符合管道等级规定;
(4)管道编号和管道等级是否与流程图一致。设计压力温度是否与管线表一致。介质流向,等级分界是否正确;
(5)管线保温保冷伴热是否已注明;;
(6)管线上工艺要求的坡度;无下袋,分支管线顶部引入,有阻力降管线要求是否满足,弯管半径是否已注明;
(7)与设备和仪表连接的法兰和特殊级别法兰是否校核无误并与管道布置图及管口表一致。孔板法兰引出方向,螺栓孔安装位置是否正确,孔板法兰安装直管段长度是否满足仪表条件要求,
(8)标准组合件图的标注要与管道布置图一致,与仪表专业材料分界的管道材料是否符合自控专业的条件,特殊件号是否已在图中注明;
(9)管件焊点是否标注,如果项目有要求,是否已在轴侧图上标注现场焊接的焊点;
(10)管支架设置是否符合应力分析计算结果。管架位置是否与管道布置图一致。如果电算有冷紧时是否已在轴侧图中标注出。碳钢管托与不锈钢管间垫片选型是否正确;
(11)是否满足安装要求及有利操作,安装中易混淆的管件阀门是否已注明。阀杆方向是否符合管道布置图要求,两个焊缝间的短管长度是否合适。螺纹连接的管线在螺纹阀门附近或常拆部位是否已有活接头。法兰式三通的长度是否符合安装要求,法兰位置是否符合安装要求;
(12)管道引出的上凸袋,下凹袋形管子是否加放空,排液口;
(13)材料表填写的内容是否与轴侧图一致,管子,阀门及管件数量与短代码是否正确,材料描述、材料标准是否符合等级规定,特殊材料/制造厂提供材料是否已标出;
(14)施工的特殊要求是否已注明,如预制,焊后热处理等要求;
(15)试压介质和试压等级是否与工艺要求一致,试压的接口包括进水及放气口是否考虑;
(16)图例、符号和缩写词是否恰当,尺寸线线型,文字字体字号是否符合要求。北向标是否正确。分段,接续图号或管线号是否正确;
8.管道伴热设计:
1)伴热规划图和伴热站图:
(1)按P&ID及公用工程流程图有无遗漏伴热管线、仪表及设备;
(2)伴热站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满足集中布置,整齐美观,便于操作等条件,检查与设备管线,钢结构等有无碰幢;
(3)伴热站供气总管、冷凝液总管是否上部引出,有否装有根部阀;
(4)校核蒸汽伴热的每根伴管是否从被伴管线的最高点起伴从最低点回收,沿线所伴管倒坡的高度总和是否符合工程规定。
(5)伴热站是否留有足够的备用口, 站的选型是否正确,仪表用伴热站与管道用伴热站是否分别设置;
(6)每根伴管的伴热长度,前后供气及回水长度及被伴管线所需的伴管根数是否符合工程规定。
(7)伴热站编号, 供气和回水总管编号及伴管编号是否正确。
2)伴热站、伴热管轴测图(如果需要)
(1)伴热站、伴热管轴测图是否符合工程规定;
(2)伴热管轴测图是否在被伴管终版轴测图基础上显示伴管走向, 伴管根数、起伴点、终伴点是否正确(3D模型绘图除外)
9.三维模型校审
1)模型完成30%的审查
(1)检查上次设备布置图会审时,各方所提意见修改完成状况;
(2)检查设备定位的修改,所有设备(包括成套设备)外型、位置和方向是否正确,安全距离和预留空地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和用户认可;
(3)影响设备布置的主要管线是否已建立模型,是否合理、正确;
(4)主要混凝土基础、道路、逃生通道是否在模型中表示出来;
(5)装卸区,设备抽芯区,吊车位置是否在模型中表示出来;
(6)主要仪表电气电缆槽走向是否已建立模型,是否合理、正确;
(7)主要地下污水/雨水收集排放系统,消防水、冷却水系统是否已建立模型,是否合理、正确;
(8)建筑物外形(控制室、分析室、配电室)、管廊、结构框架等是否已建立模型,是否合理、正确;
(9)从模型中抽取的设备布置图是否合理、完整,尺寸标注是否准确,是否满足初步设计设备布置图内容深度要求,对模型中没有建立的信息是否补充完善;
(10)参考初步设计阶段对设备布置图和管道研究图校审细则的其他相关条款对模型进行检查。
2)模型完成60%的审查
(1)是否完成对30%审查意见的修改;
(2)是否按P&ID要求正确完成大部分管线,模型主体工作是否基本完成;
(3)塔和容器上主要的平台、斜梯、直梯;阀门、设备主要操作平台是否已建立模型,是否合理、正确;
(4)永久起重机、吊车梁;框架次梁及斜撑是否已建立模型,是否合理、正确;
(5)洗眼器;公用工程站;伴热站是否要求建立模型,是否合理、正确;
(6)主要和特殊管架是否已建立模型,是否合理、正确;
(7)就地操作盘;消防系统;仪表箱;地上仪表电气电缆是否已建立模型,是否合理、正确;
(8)参考详细设计阶段对管道布置图校审细则的其他相关条款对模型进行检查
3)模型完成90%的审查
(1)是否完成对60%审查意见的修改;
(2)是否按最终版P&ID的要求全部正确完成模型(包括电气、仪表);
(3)是否根据碰撞检查报告对碰撞部分进行了正确处理。
注:模型校审建议采用软件中的标签格式做出标记。

欢迎加入化工设备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