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外有谋事之智,内有淡泊之心

 新用户98712821 2022-11-10 发布于江苏

一、

人总是习惯性地强调追求物质的欲望会使自身感到痛苦,但对人生来说,若是物质满足不了最基本的生活,使自身无法从生活中感受到安乐时,这样的人生状态何尝不是一种痛苦?

所以人生最恰当的姿态,不是完全强迫自己淡泊物欲,而是合理控制内心,让追求物欲的心思不超过自身所能容许的客观范围,但同时要学会在相应的客观条件之内合理的为自己创造自身所需要的必要物质条件。

所以一切的根本,就是在于合理与平衡,而不是压抑与偏颇。

若是自身过度追求物质,这是一种背离客观的压抑,它会让自己的人生失衡,会让自己变得极度痛苦与扭曲;但过度强调自己放下欲望,同时也是一种背离本性的压抑,因为人性的良好内心状态需要建立在一定合理的物质标准之上,如果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去空谈心态与道德,往往会是一种空中楼阁,难以持续的长久。

文章图片2

《史记》之中有一句话说:“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隐居深山的奇士般的清高品行,始终处于贫穷卑贱之中,还偏偏喜欢高谈阔论,空谈仁义道德,也真是可羞可耻。

人生的平衡之道是在于不过度追求,而不是在连自身温饱问题都无法保证的前提下,还一味要求自身淡泊人生,所谓的平衡不是一味的要求自己朝着自认为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让事情趋于客观与合理。

在佛家中,我们人类的感觉器官被分为六类: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器官,感知着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识的境界。正因为有了这六种感知,所以便有了我们的六种情绪:喜、怒、哀、乐、忧、思,也正是因为情绪意识的存在,才使我们平静的内心充满了各种遐想和欲望,当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感到舒适并继而产生更大的欲望,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又倍受煎熬。

二、

所以《道德经》才会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那些“五色、五音、五味”都会让我们内心发狂,丧失理智,拼命地去追求欲望,我们开篇所说的“人生会因为过度追求的欲望而产生极大的痛苦”,甚至因为极度追求物欲的癫狂状态而给人生带来灾害,就是指这种内心发狂之后所产生的欲望状态。

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也是《道德经》接下来所说的一句话: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所以应当舍弃物欲的诱惑和华而不实的虚名,而保持简单素朴而又满足的生活。

这句话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重点,老子在这一章论述的智慧,不是要反对自己享受生活,也不是一味去过那种贫贱的人生,完全的不去接受应得的美好,而是让我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口腹之欲,也就是达到基本的丰衣足食,并由此为人生建立恬淡宁静的生活状态之后,就不要再去因为外界的诱惑而使自身产生更加癫狂的欲望,这才是人生合理平衡之道。

因为一旦陷入过度追求的状态中,自身一定会出现问题,首先是对于自身品格的污染,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超出了世俗欲望的需求,而一个人如果能够注重内在品德的完善,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便做到“淡泊人欲”,也就是放下了外界“五色”撩拨内心之后所产生的欲望,这样才不至于因为欲望的左右而丧失自身品德,也让内心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其次,人生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人生得失祸福皆是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情况共同交织的局面,人一旦过分地追求外物,那么自己内心的情绪就会因外界事物的纷扰多变而产生无休止的波动,这个时候痛苦也就存在了。

所以,不使人生缺少“口腹之资”,能够守住“口腹之欲”,继而把人生多余的“功名利禄”看淡、看清、看开,这样才能使人生宠辱不惊,使得内心逐渐地恬淡宁静,这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良好安乐之状态。

作者|国学书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