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解读丨《百合花》:闲笔不闲,妙用生辉

 昵称503199 2022-11-10 发布于山东
原创 李学开 语言文字报 2022-04-06 16:00 发表于北京

“闲笔”这一说法,出自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之口,是指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这些闲来之笔,看似可有可无,没有多大作用,实际上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作家贾平凹曾说:“所谓闲话,是作者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编选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文中多处运用闲笔,或揭示人物性格,或丰富文章意蕴,或增强审美情趣,或深化内容主题,起到了锦上添花的表达效果。

《百合花》开头,团长派19岁的小通讯员护送“我”到前沿包扎所,作者在此处插入了一段景物描写: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这段描写看似闲笔,但仔细品读,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用意:当时是淮海战役前夕,气氛应该很紧张,“我”却在路上看到了如此清新怡人的景色,与后面那句“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形成强烈对比。我们能够从这段描写中感受到作者对和平、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片
前往包扎所的路上,“我”观察走在前面的小通讯员,看到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后来,小通讯员完成了护送“我”和借被子的任务,准备返回前线时,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小通讯员还有在枪筒里插树枝、插野菊花的情趣,实属不易。这前后呼应的两处闲笔,语言朴素而情致盎然,凸显了小通讯员天真纯朴、积极乐观、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性情。

图片
中途休息时,“我”与小通讯员聊天,得知他是自己的同乡,在家时帮人拖毛竹。写到这里,作者展开想象,插入了一段闲笔:
图片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

作者通过这段风景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这段话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拖毛竹的少年的美好形象,与后文重伤不治的小通讯员的形象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图片
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不久,借出被子的新媳妇来到包扎所帮忙,“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
写到这里,作者加了一句:“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荡开一笔”,其实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新媳妇借出的这条印满白百合花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她非常珍惜,不愿意将其与其他被子搅在一起。另一方面,小通讯员受重伤被送来包扎所,正是被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盖的也正是这床新被子;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不仅不让人揭掉这床被子,反而主动把被子铺进棺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让他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
可以说,“铺被子”这处闲笔串联起新媳妇从“不愿借被”到“借被”再到“主动捐被”的情感和行为变化过程,展现了人物思想境界的升华,写出了老百姓对英雄的崇敬与热爱,也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血肉丰满。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1年12月25日文章《〈百合花〉:闲笔不闲,妙用生辉》;作者:湖北省英山县第一中学教师/李学开

(文字编辑:过超;微信编辑:晋力;校对:苟莹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