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解读丨《雷雨》为什么叫“雷雨”

 昵称503199 2022-11-10 发布于山东

原创 王侠 语言文字报 2021-12-02 20:35 发表于北京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编选了曹禺先生的经典剧作《雷雨》第二幕。课堂上,有学生问我:“为什么这部剧作叫《雷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笔者却认为它是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那么,“雷雨”这个名字背后有何深意呢?
图片
01
戏剧环境氛围是“雷雨”式的。《雷雨》的主要情节,开始于一个雷雨将至的午后,“外面没有阳光,天空灰暗,是将要落暴雨的神气”,“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可见,这是个十分压抑的环境。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集中暴发时,外面“正下着大雨,还在打雷”。最后,四凤、周冲跑进雷雨之中,不幸触电而亡。可以说,“雷雨”是贯串全戏的重要意象,既是外部环境,也象征着人物心境。
02

戏剧主题是“雷雨”式的。《雷雨》充分展现了“命运的残忍”。《雷雨》里的人物性情无不郁热、苦闷,无不经受着“雷雨”式的折磨:繁漪为情疯狂,鲁侍萍屡遭命运重击,周冲眼中的美好被撕碎,鲁四凤无辜遭雷击,周萍自我拯救失败,周朴园苦心经营的“好家庭”“好形象”毁灭殆尽……剧中人物的结局几乎都是悲惨的、沉重的,轰隆隆的“雷雨”,冲刷了资产阶级的伪装,也击碎了底层人民微弱的梦想。

图片
03
人物性格是“雷雨”式的。无论是繁漪的阴鸷与疯狂、周朴园的压抑不住的暴躁,还是四凤、周冲的冲动,都具有“雷雨”摧毁一切的特质。
蘩漪是《雷雨》中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也是性格最“雷雨”的人物。她的出场令人印象深刻——“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狺狺地,不,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的”“然而她的外形是沉静的,忧郁的”……她敢爱敢恨,但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让她的反抗变得扭曲畸形。她跟继子周萍偷情,想尽各种办法留住周萍,甚至要和他一起死;她将大门上锁,困住周萍和四凤,不让他们远走高飞;她当着儿子周冲的面揭穿了周公馆的罪恶,让周冲错愕、心痛,冲入雷雨中身亡。从深度压抑到疯狂宣泄,蘩漪就是来势汹汹、荡涤一切的“雷雨”

图片

04
情节发展是“雷雨”式的。剧作前半部分,情节发展较为缓慢,但充满“山雨欲来”的沉闷感。随后,兄弟相见并发生冲突、周朴园鲁侍萍相认、周萍四凤私情暴露等情节,形成一个个小高潮,好似雷雨到来之前的阵阵劲风,不断冲击人心。
第四幕是戏剧高潮,窗外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周公馆内冲突激烈,所有的秘密都被揭开,所有人都疯狂了,一波接一波的矛盾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终于导致了三个年轻生命的消殒。侍萍一声不响的呆立、繁漪的怪笑与狂喊、周朴园“这不能够”的震惊,被滚滚雷雨吞没,一切逐渐静默。戏剧的尾声发生在十年后的腊月三十,痴呆的鲁侍萍和前来探望的周朴园,一个看着窗外、一个呆望炉火。犹如雷雨过后,世界恢复平静,但人们不仅要面对满地狼藉,还要承担“雷雨”式命运带来的心理创伤,寻求心灵的宁静。尾声部分出现教堂弥撒声、小孩欢笑声、炉中火光、下雪等意象,充满安详、宁静的色彩,暗示着重建的希望。
综上所述,“雷雨”是贯穿整部剧的重要线索,体现了曹禺先生作为戏剧大家的匠心。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1年9月22日文章《〈雷雨〉题解》;作者:西北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王侠;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过超;微信编辑:晋力;校对:王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