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辑应该懂印刷工艺

 出版与印刷 2022-11-10 发布于上海

图1  《名家心语丛书》部分书影(张世林主编,新世界出版社)

我在前面写了六篇文章,按照编辑工作的顺序,结合几十年工作中的体验和感悟,强调做好编辑工作需要必备六种能力。写完后总感觉还缺了点什么,那就是编辑还应该懂印刷工艺。这样才能不仅编辑出好书,还能印制出漂亮、美观、大气、有个性的表里俱佳的图书来。

一直以来,编辑被人们称为杂家,这是由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的。说明要想干好这份工作,必须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不是会组稿、会催稿、会改稿就能胜任的,还需要学会一些编辑必备的基本知识,如会画版式批格式,熟悉字体字号,会安置各式各样的图片和表格,知道不同开本的尺寸,了解印装的整个过程,会选用合适合规的正文用纸和封面及环衬用纸,能计算出每一种图书的用纸量,并了解它们的价格,知晓印刷工艺和制作费用,并能在准确统计出所有费用的基础上,算出图书的直接成本,给出合理的定价。而这些知识也属于编辑作为杂家应掌握的范畴,且都不是课堂上老师会教给你的,只能在工作中向老编辑学习,并作为一个有心人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不掌握这些知识,便只能依靠出版部门的帮助,你只能做到书稿发排,而后面的工序全不了解,那做出来的图书不管是什么样子,你都得接受。书上面明明白白署着你作为责编或主编的名字。这该多么遗憾啊!可见由一部书稿变成一部图书不仅需要编辑利用已掌握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对书稿做恰如其分的文字加工,而且还会根据书稿的内容和不同的读者,应用编辑必备的技能,给书稿中的各级标题、正文等内容设置规范、美观的字体字号,恰到好处地配上图片和表格,再搭配上适宜得体的全方位的包装呈献给读者。这才是一个编辑应该做的。

下面我便结合具体案例讲讲编辑步骤。2011年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且一直支持我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老先生,我决定主编一套丛书——《想念大师丛书》,并以《想念季羡林》为开端。经过一段紧张的组稿和催稿之后,终于拿到了27篇文章。为了能赶在当年8月(季先生出生于1911年8月6号)出版,我开始了紧张的编辑工作。那时候拿到的大部分是作者的手稿,我在做完基本的文字调整和润色后,便开始在文稿上批格式。如首先确定开本为16开(165×240mm),版心125×195mm,正文用5宋,每面排28行,每行排29个字。正文标题一律上空一行、齐头左起、用2号新宋体,作者名一律用小4仿宋体、与标题间空3行、右起尾空2字。二级标题一律用3号新宋体、居中占2行。引文一律用5号仿宋体,采用首行回4空2格式。注文采用篇末注,用6号新宋体字。书眉文字改排于单双面书口,采用竖排,双面书名在下,单面篇名居上。经过这样一番规划,排出来的校样可谓齐整生动,疏密有致,秩序井然,眉清目秀,已经看到成书的模样了。为了整齐划一,我采取了每篇文章单面起的排法,这确实给编辑工作增加了一点难度。我对结尾在单面的文章,要么进行压缩,使其结束在双面;要么增加一些内容或添加一张照片,好让它在双面结束。这样一来,虽然在稿件处理上颇费周章,但版面更加清晰醒目,秩序井然。另外,考虑到印制成本,我把彩色照片都集中在图书的前半个或前一个印张,而不是分散在书中,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做好了这些事,编辑工作还没完,该考虑全书用什么纸和采用那些印制工艺了。当然了,你若是一个新手或是一个不愿费事的编辑,做完上面的工作,甚至可以不用自己批格式就交给出版部门了。但若是这样,说明你在编辑审读过程中,根本没有想到这部书稿最后成书的样子,所以印成什么样子你都得接受。而热爱这一职业的人,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对自己的产品有全方位的把握和要求,不但要做好编辑加工,设计出赏心悦目的版式,还要印制精美,成书漂亮,且富有个性。为达此目标,编辑必须在用纸和封面设计及印制工艺上有明确的要求。当然了,一定要了解纸张的价格和印制工艺,以控制印制成本。《想念季羡林》正文我用的是80克轻涂纸,薄厚适中,带一点米黄色。封面用的是230克白卡纸,在封面和封底采用部分印金并过油,封面上印有作者头像,以凸显作者的风采并吸引读者的眼球。全书设计风格朴素、大气。书中前后配上120克的酒红色艺术纸衬页,费用低廉而尽显端庄大方。书出来后,我和作者及读者都很满意。确实是我想要的样子。而且整个制作成本适中,定价合理,上市后很快售罄。这套丛书每本书都保持在12.75个印张(204面)左右。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厚此薄彼,但在组稿和编辑加工方面确实费力不少,懂行的人当会知晓。

其实,不同类型的书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的纸张和印制工艺。如果是一部畅销书,印数大、读者多,定价不宜高,那用纸不必太好,印制工艺除封面采用四色印刷加特种工艺外,书心正文均不必考究。这样做能降低成本,定价便于大众接受。相反,如果是比较严肃且价值很高的学术专著或历代重要典籍,读者多为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印数不多,但会流传久远。那我们在选择用纸时,无论是正文用纸还是封面和环衬用纸都应该考虑经久耐用,美观大气,质感突出。而印制工艺上则应使用减法,不要花里胡哨,而应简洁大方。也就是说,可以使用贵一些的纸,但印制工艺要简单,这样,在纸张上多花的钱可以从印制费用上省下来。这方面可以参看我参与主编和制作的《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这套书纸张比较考究,定价高于一般图书,但先前出版的已基本脱销。因为该丛书皆为新辑佚的重要典籍,且大多为首次出版,自然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

编辑工作确实很杂,要想真正做好这份工作,不光是要用心掌握尽可能多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完成对不同内容的稿件的审读加工;同时还要学习掌握诸如字体、字号、版式、开本、纸张、印制工艺和印刷成本,直至计算出成书的直接成本,以给出合理的定价。这些也是编辑工作应该掌握的知识。因为编辑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环节,缺一不可。你要把一部书稿变成一部你心仪的图书,就要付出这样的辛劳,就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杂家。庶几才可以成长为编辑家和出版家。

加上这一篇后,我以为这一组共七篇文章,把我对编辑工作的理解、体会和要求基本上说清了。请大家批评指正!

图2  作者与彦涵先生

图3  作者与华君武先生

图3  作者与翁敏女士(左一)、吴冠中先生(左二)、王铭基先生(右一)

作者简介

张世林  1984年调入中华书局,1986年参与创办《书品》杂志,并任责任编辑。1992年调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参与创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并任责任编辑。1999年调入朝华出版社。2000年调入新世界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主编《学林春秋》(六卷)、《学林往事》(三卷)、《名家心语丛书》(二十部)、《想念大师丛书》、《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及《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副主编)等。著有《大师的侧影》《大师的感召》,编著有《大师绝响》《大师趣闻》。一直以抢救文化遗产为自己的编辑工作方针并践行不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