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岱海的历史文化记忆(三)

 君临天下100 2022-11-10 发布于湖北

见证归一

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汇祥寺北依蛮汗山,南邻岱海,环境幽美,建筑宏伟,式样瑰丽。由康熙皇帝亲笔题写匾额,时称绥东第一大刹,藏语“郝特老毕力格”,当地人俗称“大庙”。寺庙占地26亩,喇嘛人数最多时达千余人。1939年毁于战火。从汇祥寺遗址眺望,奇特的洞金山卧佛尽收眼底,该佛体由多座小山峰组成,结构罕见,气势恢宏,形象逼真,构成“脚踏岱海朝迎日,头枕龙山夕拜月”的景观。岱海北岸的温泉,又名马刨泉,因传说康熙皇帝巡边时,坐骑在此刨泉解渴而传名。岱海和汇祥寺这一方风水宝刹,成为五世达赖和六世班禅两位爱国藏传佛教领袖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在信奉格鲁派的蒙古族首领固始汗的帮助下,成功推翻了藏巴汗政权,建立西藏“甘丹颇章”政权。自此以后,达赖和四世班禅一举成为西藏地区政权最高首领,格鲁派正式统治西藏。此时正值明末社会动荡,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为了巩固教派的统治地位,权衡之后派人与清政府也建立了联系。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极也派人致书,提出延请高僧到满洲地区传播佛教的要求。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定鼎北京后,当即派人前往西藏邀请五世达赖进京。顺治二年(1645年)五世达赖得知顺治入主中原后,即派使者敬贺信与方物。顺治五年(1648年)清政府又派人前去西藏,但当时中原局势尚未明朗,五世达赖便对清朝官员说:“我今不往,然我必欲往,当于卯年送马匹,辰年前来。”于是顺治七年(1650年)和顺治八年(1651年),清朝又接连两次派人前去西藏,督促五世达赖前往内陆。直到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五世达赖在清朝五次邀请之后才终于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带领3000多随从自西藏启程,动身进京。沿途讲经传法,11月16日到代噶(今内蒙古凉城岱海)驻岱海北岸汇祥寺东南专修的行宫。北方蒙古各部的王公及喇嘛首领率领部属和信徒来到凉城聆听讲经,岱海滩盛况空前。五世达赖11月27日启程进京,腊月二十六朝见顺治帝。顺治帝在南郊南苑猎场迎接,并赐座、赐茶、赐宴,待以殊礼。

五世达赖进京朝觐顺治皇帝图

五世达赖在北京一共停留了两个月,期间一直居住在清朝政府为他所建的住锡之所——安定门外西黄寺。随后,五世达赖以“此地水土不宜,多病,而从人亦病”为由向顺治帝提出了返回西藏的请求。经顺治帝同意后,次年2月20日,五世达赖出京返回代噶再驻凉城。5月顺治帝派礼部尚书觉罗郎丘、理藩院侍郎席达礼等官员赶到代噶,赐予五世达赖满、藏、蒙、汉四种文字的金册、金印,并正式册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金册共15页,全文218个字,从此正式确立了达赖喇嘛在西藏的宗教地位,建立了西藏与清廷的隶属关系,促成了占全国疆域近三分之二的满、蒙、藏三大少数民族所辖之北(蒙古)、西(青海)、西南(西藏)三大部域和平归于统一,在中华民族统一史上有着深远影响。

清政府赐给五世达赖的金印

六世班禅罗桑·贝丹益喜是杰出的藏传佛教领袖、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1月26日,六世班禅一行2000余人离藏赴京朝觐拜贺乾隆皇帝70大寿,次年6月25日抵达代哈(今岱海)。乾隆皇帝派六子质郡王永瑢和北京雍和宫主持章嘉喇嘛、尚书永贵代表皇帝出杀虎口到代哈迎接。代哈的汇祥寺僧众迎接六世班禅驻锡。

嘎巴拉碗

靶碗

吉祥天母

锦囊及鱼式烘药器

六世班禅敬献清乾隆帝的宝物(摄影:孔夏)

六世班禅是自康熙皇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之后,第一位进京朝觐的班禅,其朝贺之旅是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朝觐之后又一富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盛事。六世班禅大师东行之旅从启程(1779年藏历六月)到因染天花于北京圆寂(1780年农历十一月一日),历时约一年又五个月。大师从后藏扎什伦布寺出发,经塔尔寺、岱海、热河至北京,路线从现今的日喀则地区起始经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北四省最终到达首都北京。班禅大师东行代表着以宗教信仰为特征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在成行前积极与中央联系,沿途不断向信众传教弘法,本身就是安定民众的归属之心。以文化融合的力量,牢固满、蒙、藏、汉、回等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同时也以实际行动特别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暗示了西藏作为中国有机整体中一部分的不可割裂性和不可侵犯性。大师之行,“是以维护安定团结、祖国统一,达到各民族在中央的领导下融合与一体的目的,即以'安’致'融’。”(《六世班禅进京史实研究》王晓晶)国家一统,人心所向,这是中华民族团结的最好例证。

乾隆帝赐六世班禅的玉册 现藏于扎什伦布寺(摄影:孔夏)

时空穿越,沧海桑田。到2030年,经过黄河补给的岱海,面积有望达到70平方公里,为岱海流域生态全面好转奠定坚实基础,届时清代诗人范大元描绘的“万顷波涛涌碧空,千层白浪起峰峦”景致,或再现岱海。生态织锦帐,岱海日月长。而生于斯长于斯勤劳智慧的岱海人民,亦将创造新的更加绚烂的文明!(完)

参考资料:

[1]内蒙古考古文物研究所,《岱海考古》(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2]内蒙古考古文物研究所,日本京都中国考古学研究会:《岱海考古》(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3]内蒙古考古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聚落演变与早期文明”课题组,《岱海考古》(三),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4]嘉木央·久麦旺波,《六世班禅洛桑·巴丹益希传》,许得存、卓永强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5]曹建恩,《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农牧融合现象的考古学观察》,《考古》2021年第6期。

[6]李凭,《北魏平城时代》,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7]田余庆,《拓跋史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9年。

[8]王晓晶,《六世班禅进京史实研究》,豆丁网,2017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