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总是砸玩具?游戏的这几个功能你需要知道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当孩子经历了与过渡客体的相处后,便逐渐进入游戏阶段了。在游戏阶段,孩子会慢慢把注意力从玩具本身转移到游戏的过程以及在游戏中与他人的互动上。

       游戏贯穿人的一生,是一种在生活中常见又经常被忽略的现象。那么孩子们为什么要玩游戏呢?游戏究竟有什么作用?这个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游戏是表达孩子攻击性的一种方式

       妈妈们可以观察到,孩子在游戏时会有一些带有敌意的行为。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孩子会粗暴地对待玩具,把玩具用力扔到墙上或者砸到地上等等;很多小朋友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还会产生冲突,甚至会打起来,需要大人的调解。

       这其实是孩子表达自己攻击性的表现。很多妈妈认为攻击性是一种应当被去除的坏东西,这个看法不全对。孩子并不会因为年纪小,就完全没有负面的情绪,他们和大人一样,心中也是会积累愤怒和怨气的。这种累积的负面情绪确实像是身体里有了坏东西,但这并不是某种要被完全否认的存在。

       在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时,妈妈要给孩子这样的感受:我是可以在自己感到舒服的场景中表达攻击性的,并且在我这么做以后,不会受到来自妈妈或周遭的人的惩罚。从孩子的感受来说,一个好的环境,应该允许他用可以被接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表达负面情绪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成年人,若是负面情绪得不到发泄也容易产生问题,何况是心灵还处在发育初期的小朋友。孩子如果长期无法表达负面情绪,很可能会因为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陷入长期的焦虑,有些孩子还会因此产生情绪障碍。

       有些孩子的负面情绪长期被压制,导致孩子认为只有自己不哭不闹,没有任何坏情绪,妈妈才会爱自己。这样的孩子有可能发展为讨好型人格,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中处处迎合他人,丢失真实的自我。一个不哭不闹、完全听话、符合所有人要求的孩子,就是所谓的“好孩子”吗?

       更糟糕的是,有些孩子为了满足大人的期待而压抑负面情绪,表现得非常早熟和懂事,大人们往往很欣赏这类“别人家的孩子”,但长期下来,这样的孩子会将本来应当发泄出来的攻击性转向自身,从而伤害自己。

       若是发现了孩子的攻击性,妈妈要做的是去承认攻击性的存在,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天性,与年龄无关。若是选择否认或假装攻击性不存在,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就是一种不诚实的环境。

游戏给孩子社交的机会

      游戏也促进着孩子的人际关系。在最开始的时候,孩子总是自己一个人玩游戏,随后他们会让母亲加入进来。孩子在后来之所以会跟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个游戏需要小伙伴的参与才能进行。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自愿并主动地接触别的小朋友。

       若是对孩子的限制太多,不让孩子玩游戏,孩子就很难有机会结识新的小朋友,而有的妈妈总限制孩子的玩耍,还纳闷孩子为什么交不到朋友。这就好比大人总是闷在家里不出去社交,却搞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朋友一样。

       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交到朋友,若是离开了游戏,就失去了大部分开展人际关系的机会。在这个层面上说,游戏提供了建立情感关系的机会,让孩子的社会能力得到发展,游戏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社交。

游戏是孩子的大部分生活

       孩子是在游戏中收获对世界的认识的,游戏就是孩子的大部分生活。大人可以通过阅读、学习等复杂的方式来充实自己,但与大人不同,孩子获得的知识主要是通过游戏。大人们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来发展自己的人格,而孩子则是通过玩游戏,甚至自己发明游戏来发展自己。

       通过在游戏中充实自己,孩子的能力和见识都在不断增长,慢慢地,孩子也就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很多孩子还会和小伙伴一起创造一些大人闻所未闻的新游戏,而也是孩子创造力的体现,是孩子鲜活生命力的表现。

       因此,妈妈们可以多和孩子游戏、鼓励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孩子能更快地了解周围的世界,以快乐的方式进行学习,并认识更多的小伙伴,在与小伙伴的玩耍或矛盾中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治心心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