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机,把我的孩子还给我!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这个家长反馈的问题,应该是很有共性的:

      “孩子初二,是从大概半年前,因为手机游戏上瘾休学了几个月。现在虽然是复学了,但是整体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孩子的动力也比较弱,我们建议他留级,或者报一些补习班来跟上进度。孩子一副没所谓的态度,大意就是我就这么混着,等混不下去就算了。”

       家长特别着急,提问的中心思想就是:我觉得都是手机游戏害的他,有没有办法能够改善现状,让孩子振作起来?

       这个孩子的状况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半年前因为手机上瘾休学,显然这一阶段手机看起来是孩子上学问题的罪魁祸首,若不是因为手机上瘾,孩子根本不可能休学。

      第二个阶段就是复学之后,孩子学习跟不上,却又一副“混吃等死”的态度,没有动力,没有追求,没有改变的意愿,简称“爱咋咋地”。这一状态,看起来也跟手机脱不了干系,可以直接理解为手机成瘾后遗症。

       如此看来,手机确实是孩子整个厌学问题的罪魁祸首,手机夺走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夺走了孩子学习上的追求,手机夺走了他的孩子。

       这应该是很多家长的心声。恨不得把手机碎尸万段。


手机究竟有什么魅力?

       万恶的手机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在某些状况下,甚至能完全改变一个孩子的生活状态?让孩子变得失魂落魄,除了手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想要战胜一个敌人,我们是否也应该先了解一下这个敌人,究竟是满足了孩子哪些方面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01

手机游戏带来成就感


       玩手机的孩子,还是多半以玩手机游戏为主,因此很多游戏公司都开发了各种类型的“手游”,更方便,更易操作,根本的性质和吸引点并没有改变。

       即时奖励,及时反馈是游戏最大的特点之一。游戏会不断变换场景,不断设置关卡,以保证牢牢吸引住参与者的注意力。

       并且,每一局都有输赢胜负,只要你赢了,马上就会有画面的成功,同伴的赞赏,能够获得成就感的极大满足

      现实中的成就感获得却要辛苦得多。不说十年寒窗的高考,就能平常的学习和考试举例,需要背诵、练习的知识和习题堆积如山,并且需要数日数年的坚持,才可能收获最终的胜利和成就。

     相比于游戏的即时奖励,这样的延迟满足,对于很多孩子而言是巨大的考验。

      更何况,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在学业上从来没有收获过成就感、被认同感的孩子。成绩长期垫底,或者一直不上不下,难以提升,对于他们而言,游戏的虚拟世界,简直就是天堂。


      另一类是在现实生活当中遭遇挫败的孩子,某一次考试突然考差了,人际关系遭遇挫折了,因为一些打击自我怀疑了,游戏都会在这样的时刻乘虚而入。 

      在游戏里面胜利了,获得奖赏,获得肯定,会给人一种错觉:现实中的挫折都不值一提了。

       这样的方式带来的成就感会让很多孩子欲罢不能。因为得来太容易,太方便,当然,对于现实世界就会越来越恐惧,越来越逃离。

      游戏的世界看起来有多有趣,多欢乐,现实世界就会多面目可憎,虚拟世界,会带给我们错觉,像做梦一般,不愿醒来。

02

游戏满足社交需要


      游戏里面可以交朋友,游戏的互动可以增进友谊,打游戏会让你跟大家有话说,能够融入集体。这便是游戏的社交属性,也是更吸引孩子的特点。

      以《王者荣耀》游戏为例,一经开发推广变大火,妙就妙在它的游戏设计。它的成功,就在于它是一个社交游戏。

      5v5的组队设计,随机匹配也好,邀请好友共同作战也罢,它在虚拟世界中营造了一种共同作战,同甘共苦的团体氛围。队员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搭救,相互配合,相互吐槽,完全可以匹配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跟朋友不知道聊什么,没关系,一场游戏下来,大家就是生死兄弟。找不到玩伴,没关系,到游戏中,汪洋大海中的玩伴随你选择。不知道跟同学聊什么话题,没关系,只要共同讨论《王者荣耀》的战术和技巧,我们就是谈话最投机的好朋友。

      社交需要是孩子最主要的心理需要之一,我却发现很多孩子完全不知道怎么交朋友,或者说从来没有过自己信任的朋友。现实世界不提供这样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只能自己摸索,自己寻找。

      有些孩子玩游戏,纯粹就是为了等玩伴,一起玩游戏的朋友没上线,他就一直挂着机,一直等。他并不觉得游戏好玩,他只是在等有人上线,陪他聊天。

    虚拟世界,成了他们与人接触的唯一途径。现实世界中的他们,不善言辞,害羞被动,长时间独来独往,孤独无依。

03

转移注意力,逃避烦恼


      前面我们谈过,游戏的设计,最起码的一个目标就是无论是以画面,还是音乐,还是故事情节,还是不断闯关获胜的设置,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抓住人的注意力,让你沉浸在游戏中,忘记所有的现实世界中的相关人和事。

      这就跟我们看一部情节精彩,制作精良,全程无“尿点”的电影一样,你会投入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

     从这个角度讲,游戏很适合用来逃避现实。一头扎进去,无论现实中有多失败,多受打击,多无望,都可以先不想,先不听,先不看。好比自己就生活在虚拟世界中。

       特别“适合”现实生活中遭遇打击的孩子。

      我曾遇到过一个没日没夜在家里打了两年游戏的孩子。当时一向各方面都优秀的他,遭遇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的双重打击,陷入严重的抑郁,每天闭门不出,不跟任何人交流。

      我问他:“打了两年,后面还能对游戏有兴趣吗?

      他答:“没什么意思,所有游戏都玩遍了,就是打法时间,心里没那么难受。”

      家人完全没有发现他情绪方面的问题,只是认定他游戏成瘾,越是干预,他便扎得越深。恨不得钻到地底下,不让任何人看见。

        麻痹自己,逃避现实,打发时间,是很多沉迷游戏孩子的共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谈何容易?明明白白地看见手机或者游戏把自己的孩子牢牢抓住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有足够的清醒,去了解一下背后的原因,去向孩子伸出援手呢?


混吃等死是一种自我保护    

       在这个家长的提问中,孩子用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表达:“混”,并且态度鲜明:“混不下去就算了”。

      这估计是让很多家长抓狂,甚至恨不得上去抽两耳光的态度。家长着急疯了,他却泰然自若,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赖在原地。

      不思进取、颓废、懒……能想到无数的词来形容这样的孩子。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最深的一个印象是——没有生命力。哪怕对抗,哪怕哭喊,哪怕争吵,都至少是有生命力的体现,让我们能感觉到孩子真实的活着,而混吃等死,彷佛行尸走肉,没有感情,更没有热情。

      有的孩子甚至会发展出一大嗜好——睡觉。一言不合就睡觉,随随便便就能睡到天荒地老。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地运作。

     混,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不抱期待,不抱希望,不反抗,也不争取地状态。

        因为,害怕失望。

       他不敢也不愿意再尝试努力学习,因为坚定地相信即使努力了也不会有好结果;不再抗争,因为认定抗争也是白费力气;不再投入热情和希望,因为害怕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他们就像冬眠的动物,任谁也难唤醒。因为,醒来,他就要面对严寒和饥饿,这些都让他恐惧。

      我把这类孩子取名叫“冷焦虑”,表面看起来冷静自若,对什么都无所谓,其实内心里充满着恐惧和焦虑,不敢面对,害怕面对。

      他们还有希望吗?还可能振作起吗?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是在积聚能量,等待某一天苏醒。

      当然,过程漫长而煎熬。家长会不断失望,会心急如焚,会每天每天地做思想工作,希望能唤醒他。

      其实,我认为,家长最重要的是不放弃对他的希望,不放弃。一个快要放弃自己的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身边的人都放弃他。


陪着孩子重新学走路

      每一个陪着孩子学走路的父母,都有着超于常人的耐心和韧性,无论孩子跌倒多少次,或是耍赖不愿再走,我们都能以最大的信任去鼓励他,陪着他不断尝试,不断突破。

      我们坚信:只要孩子身体没有残疾,他就一定能学会走路。

     而对于中途跌倒,赖在原地,不愿起来的青少年,我们显然很难有这样的信任和耐心。

      因为时间不等人。他的同龄人不断再超越着他,初中、高中、大学,我们不希望孩子有任何一步是落后于人的。我们恨不得一把拉起他来,强迫他走,又恨不得代替走,背着他走。

       因为他已经长大了。他有任务要完成,我们不能放任他浪费时间,像小时候一般的自由自在。他要完成一个个的人生任务,不然他的人生就是失败的。

      最重要的是恐惧和担忧。我们害怕他一直这样下去,一直赖着不走,我们焦虑,为了消灭我们的恐惧,我们拼命地拉他,扯他,推他,想尽一切办法把他弄起来。我们能安心一点。

       然而,刚起来一点,孩子又一屁股坐了回去。

       面无表情地赖在原地,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看得人气不打一处来。

     为何他不敢迈这一步?他在害怕什么?恐惧什么?他需要什么,才能慢慢尝试迈步?

       学步的孩子需要知道的是自己迈步不会摔倒,因为父母在旁边,他能够绝对信任父母,会在他摔倒那一刻扶他起来。

       青少年呢?他能感觉到身边有父母的支持吗?

      他能感觉到失败的时候父母不会责备,不会失望,不会嘲笑吗?不会为他觉得丢脸吗?

      学走路,重新学走路,一定会再跌倒,没关系。

      家长也要告诉自己:没关系,孩子早晚会再站起来。我们再陪他一起往前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