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老师心育 | 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班主任该怎么办?

 康老师心育 2022-12-11 发布于河南


认清心理需求

多措远离手机


解决手机上网沉迷成瘾的问题,先要弄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学生抱着手机,成天玩游戏,很不可理解,游戏有什么好玩的呢?

其实,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每一个学生行为的背后,都有心理原因。

学生为什么会没日没夜的玩手机?难道他不觉得累,不觉得无益?

这其中,是因为更多内心的某些需求在手机游戏中可以得到消解或释放。

据我分析,沉迷手机的心理需求集中在:

被关注、成就感、心灵陪伴和社交载体等四个方面。

被关注

很多沉迷手机游戏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或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管教。

玩手机成瘾,少有人要求,少有人关注,时间一长,学生自然会在游戏中沉迷,放纵自己,甚至无法自拔。

成就感

沉迷手机游戏的学生,很多是因为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没有自我意识;即使是学优生,也有学习成绩下滑的情况,一旦没有及时得到安抚和纾解,就会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寻找更有控制感的“成功”。


心灵陪伴

多数沉迷手机游戏的学生,是因为心灵空虚无聊,才不自觉地到虚拟的世界里去寻找“同道中人”,每每放假或空闲下来,就陷入其中,而玩过游戏后,会有更大的空虚感,就又不断地在游戏中进行循环。

家长在最初时,看到孩子玩游戏,并不在意,因为,他们觉得在家玩游戏,总比到外面乱玩安全很多。玩游戏时,孩子比较安静,也乐得让孩子用手机代替自己亲情的陪伴。但一旦发现沉迷,就不再可控。


社交载体

当身边更多的小伙伴都在玩游戏,聚拢一起就联机打游戏时,某个学生不玩游戏,会显得不合群,不能很好地融入小伙伴的团队中,游戏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彼此交流的社交载体。

针对以上四点,我们班主任老师就有了适合的对策:


关注每一个学生

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真实世界的温情与活力,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被关爱,才能更好地弥补学生心理的缺失,

并在校园生活中找到同学友情、师生情谊的价值,

渐渐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中,渐渐远离手机。


通过不同方式

让学生拥有成功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有多种智能表现(语言智能、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智能等方面)。

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能力、长处的机会和舞台,演讲、绘画、体育比赛、歌唱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展示自己的才能,给学生以成功感,体现现实生活中给他带来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体会真实的成功后,同学、老师给予的鼓励和欣赏,这种真实的情感体验更有积极的社会化意义,让学生能找到更大的趣味和价值,找到有别于虚拟游戏给予他切实的心流体验。


做好家校

成为成长陪伴

沉迷手机游戏的学生,多数缺乏亲情的陪伴与沟通。

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尤其是家庭教育资源,发挥家校沟通的优势,让亲情的陪伴不因亲子之间的分离而消失。

班主任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里的表现,及时反馈教育策略。

班主任更要引导家长,认识到亲子陪伴的重要,多给孩子以积极关注,不管孩子多大,在家长眼里都是孩子,都是成长中的人,都要以各种方式表达认同和鼓励。

留守孩子,可以引导家长以视频通话等方式,时常与孩子沟通,关注学习成绩,更关注身心成长,做到亲人虽离家,而亲情不离线,更引导孩子一心向学,有更远大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


加强集体教育

形成良好班风

如果班级风气纯正,每个学生都以学习为乐,以学习为荣,日常交流的话题多以学习、上进为主,学生交流游戏等休闲话题就会减少。

班主任要时常通过主题班会、随堂教育、事件引申、树立榜样等方式,加强班级集体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向先进学习,做先进模范,控制手机游戏,比学习,比进步,争上游,求进步,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弘扬正能量,制止闲散风。

通过这样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学生才有可能渐渐认识到手机游戏的弊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形成积极的成就感,逐渐远离游戏,不断追求上进,不断完善自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