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父母一吵架,孩子就特别“懂事”?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想象一个场景,在父母一片争吵声中,孩子彷佛进入了无人之境,乖乖的在房间写作业,写完了作业乖乖地去洗澡,接着,早早地上床睡觉。

不吵不闹,甚至不需要父母多一句提醒。

是不是理想中的“懂事”孩子?是不是奇怪自己家里的孩子打着骂着也教不到那么听话?

有一个方法:夫妻长期吵架试试。

无心插柳打造“懂事”的孩子,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带给父母极大的安慰。

少有人问:为何父母长期争吵的家庭,孩子一般会特别“懂事”呢?

父母是因我而争吵

在这场争吵中父母以为孩子是旁观者,孩子确信自己是当事人。

孩子因为社会经验少,对事情的解释更倾向于“自恋”地解释。认为全部的事情都与自己有关,换句话说,世界都是围绕着自己转。

在孩子眼中,父母吵架一定是因为他。

表面看起来也确实如此。

爸爸主张孩子应该多一些体育锻炼,轻松学习;妈妈主张孩子要严格要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学习习惯要养成好。

爸爸认为不用参加那么多补习班,能跟上就好;妈妈坚持要打好基础,每个同学都上补习班,自己的孩子不能落后。

爸爸认为孩子不用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就会懂事;妈妈气不打一处来,指责爸爸不负责任,不关心孩子。

于是,只能由一场争吵来决一胜负。

孩子不会明白,他只是刚好成为了争吵的焦点,没有他,也会有张三、李四,根源在于父母的观念,而不在于他。

诸如此类,父母如果因为经济原因吵架,孩子会责怪自己花了太多钱;

父母因为对方在不在乎自己吵架,孩子会以为是自己不乖,父母才会不高兴;

父母因为今天应该谁洗碗吵架,孩子会以为是自己不懂事,没有主动帮爸妈做家务……

越小的孩子,越会将家庭冲突的责任都归结到自己的身上。他们是通过自己来认识家庭,又通过家庭互动来了解身边的人。

就像涟漪一样,他会坚信,所有的波纹都是从自己扩散出去的。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吵架跟你没关系,你不要多想。”基本是徒劳的,“怎么可能没关系,你们明明提到了我不听话。”

何况,在一个家庭中,根本就不可能有旁观者,只要身处其中,都会被家庭的氛围影响,而处于弱者位置的孩子,更加不可能幸免。

既然不是旁观者,那就必须劝架呀,但他深知自己在家庭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父母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劝导而停止争吵,唯一可以做的是什么?

自己乖巧懂事一些,做得更好一些,让父母都满意,父母就不会有矛盾,不会再吵架。

孩子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家庭。

气话,不要当真?

或许你会说:“夫妻只是意见不合吵一下,吵过就算了,哪里会真的离婚?”

你大概无法想象在一个孩子眼中,针锋相对,面红耳赤,肆意攻击对方的样子有多么恐怖。

孩子可能无法想象,对自己温和宠爱的父母,竟然还有这样一面。

如果不听话,不懂事,父母会不会也如此对自己?

这是旁观者效应,杀鸡儆猴用的就是这一招,只是父母是无心中使出了这个杀手锏。

即使吵架的时候气头上逼出:“不想过就离婚!”转头大人也可以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照常生活。

但是,你确认成年人的游戏孩子一定能明白吗?孩子如何确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呢?

你说:“明显就是气话,谁会当真?”

孩子会当真。

特别是他最害怕的事情,涉及生存危机的事情。本着“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人的原则”,只要有任何吹风草动,都尽可能全力迎战。

有人会说:“我们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都是等孩子睡着了才爆发。”

首先不要小看孩子的觉察能力,从擦言观色,便看得出来父母的相处有问题。

而且,吵得激动的时候,又如何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证音量过大,被孩子听到呢?

 那干脆不吵了,对对方有什么意见也不说?

爱意是闭上了嘴,也会从眼神里流露出来。不满也是如此。

父母之间学习用虚伪的微笑、隐忍的克制来掩盖。这样子表面上看不是“吵架”,但其实也不亚于“吵架”,敏感的孩子一样能看出这种不安“和谐”。

孩子不能表达发生了什么,但绝对能感受到家庭氛围不对劲。隐隐感觉到不对劲,会引发孩子无穷的幻想,父母到底怎么了?家里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吗?爸爸妈妈怎么都这么不开心?

幻想出来的恐惧才是最恐惧的,相当于“想象力有多丰富,恐惧就有多深。”

为了克服恐惧,为了保护家庭,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奋力一搏。

为何要保护家庭?

孩子是家庭中的绝对弱者。是必须依附父母才能生存。

父母当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因为对这个家不满意,离家出走,或者干脆离婚,放弃这段关系。

孩子不可以。

这个家是唯一能够保护他,保证他能够安全成长的地方。

 如果家散了,对他而言,就是危及生死的大事。

看到父母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的场面,听到父母一口一个“离婚”,生气的时候说到“你滚!”

甚至,在某一天郑重其事地问他:“如果爸爸妈妈分开了,你要跟谁?”

他会迅速启动自己的自我保护机制,保护自己的家,保护自己唯一赖以生存的地方。

撒娇任性,是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的特权,如果家已经摇摇欲坠了,当然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

他们坚信:只要自己表现得足够好,父母便不会再争吵,家便不会散。

被抛弃的恐惧,可以让一个孩子变成任何父母想要的样子。

父母喜欢懂事的孩子,他就可以变成懂事的孩子。父母喜欢努力学习的孩子,他便会积极地每天到家便做作业。父母喜欢听话的孩子,他便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联想一下作为成年人,若是你怕你的老板吵你鱿鱼,你也会表现出一个“四好员工”的模样,以此来赢得一个生存机会。

当然,在家庭中,对于孩子,这样的恐惧和焦虑会被放大无数倍,孩子是如履薄冰地做着一个“好孩子”的角色。

因此,如果你一向调皮,不爱学习的孩子,突然变得积极、好学、听话,每天拿着书本,千万不要高兴地太早,事出突然,必有妖。

要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爱玩,是什么开心做什么,是随心做事,而懂事、听话,显然是跟这些天性背道而驰的。

是什么让他能够心甘情愿地压抑自己的天性呢?可能是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大可能是因为恐惧、担忧,像一条黑狗一般再背后追着他,让他不得不跑。

一个十岁的孩子说:“父母一吵架,我就想学习,学起来还贼起劲。”他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这突如其来的“勤奋”究竟是何原因。

 无法解释的行为背后,更多的是潜意识的原因,他在潜意识里需要确认。

他需要父母温柔赞赏的眼神,家庭和谐欢乐的气氛,来确认家不会散,自己不会被抛弃。

 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孩子的生命力。

争吵是不可避免的

你以为我要劝夫妻尽量不要争吵,甚至要争执都不要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才不是。

我们必须接受,吵架和争执,在关系中,特别是亲密关系中,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金婚夫妻,也有至少50次想掐死对方,50次想离婚的冲动,何况刚进入磨合期,面对各种压力的新手夫妻。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认为,吵架是各种亲密关系中的基本活动之一,是一种谈判。

人们通过争吵来确定自己的人际边界,通过生气的情绪,来捍卫自己的界限,例如什么可以妥协,什么不可以妥协。

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从来都没经历过父母争吵,没有旁观过亲戚之间的、左邻右舍的、乃至陌生人之间的面红耳赤的争吵场景呢?

有句俗话叫作,“舌头和牙齿这么亲近,还打架呢。”虽是俗话,却有深意。基本上,有人际关系的地方,就避免不了摩擦,避免不了争吵,这甚至是人们相处的必备方式之一。

凭什么认为孩子就一定无法承受父母的任何争执?

退一万步讲,父母真的竭尽全力营造一个完全没有争执,没有冲突的真空环境,陪伴孩子成长。

孩子之后的人际关系中不会遇到争吵,遇到意见不合吗?他将如何面对自己跟同学、同事、上司的意见不同,如何学习表明自己的立场,争取自己的权利?

从未经历过关系紧张,偶尔争执的孩子,如何明白,其实有冲突可以解决,有冲突并不代表关系会破裂?

孩子将来要面对的人,不会都是温和沟通的,有孩子也需要通过捍卫自己,才能抵挡别人的侵犯,这样的时候他又将如何自处?

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无菌的温室中,永远不面对争吵,不接触冲突。

就此而言,“假和谐”的家庭,或者说为了怕发生冲突,而拒绝沟通的家庭,一场架也无法吵起来的家庭,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哀。

一方歇斯底里,另一方沉默不语,就像雕塑一般,询问原因,因为“一对话就会吵起来”。

回避冲突,一般有两种原因:要么幼年经历太多争吵和冲突,要么从未经历过争吵,根本不会争吵,不会沟通想法。

“吵架”可以说是一个中性词,不同的“吵法”,不同的强度,不同的节奏,能够“吵”出色香味完全不同的效果来。

关键在于“怎么”吵,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吵”。

学习如何吵架

真正影响孩子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

你的家庭会如何争吵呢?

举几个“爆炸式”的争吵方式:

争吵中夫妻俩是否表现出轻蔑的态度?

有没有取笑对方,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

夫妻是否喜欢冷战,让对方困惑而抓狂,最后相互不理不睬?

夫妻是否各自拉孩子站队,向孩子哭诉,或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比如“我真是瞎了眼,才找了你爸,你可千万不能学!”


如果有,那需要警惕了。

这些危险“炸弹”式的吵架方式,几乎都不是为了沟通,而只是为了攻击对方,宣泄情绪,都向对方扔炸弹,你说孩子怎么不被误伤呢?

家里被“炸”得一片狼藉,又谈何沟通,谈何达成一致呢?谈何家庭稳固呢?

真正对孩子有影响,有伤害的,其实是“扔炸弹”式的攻击,这种攻击是“你死我活”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吵架”。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知道争吵和争执并不会真的断了关系的连结,父母之间不会因为争吵,而不爱对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学习如何吵架,和管理争吵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让事情演变成和配偶互相大吼大叫或者拳打脚踢的地步。

当你察觉双方的讨论即将演变出难以控制的时候:

告诉对方,你需要冷静一下。

如果你觉得非常生气和难受,可以告诉对方,等我没那么激动的时候,大家继续刚才的话题。

你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或者去房间冷静一下。

在情绪失控之前就要立刻采取上述的做法,否则一旦拖下去,愤怒一上头,人便会失去控制。

当天稍晚的时候,双方都冷静下来之后,要找个时间和对方聊聊,尝试平静地沟通。如果还是无法冷静,那就再休战,再冷静。

不管是不是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看到自己对于“争吵”的态度:当父母之间面临即将失控的状况时,就要立刻停战。

 也就是说,孩子不会看到父母关系崩盘,互相伤害的一面。

这会让孩子知道,在父母之间,仗打不起来,不存在“你死我活”。他也能学着用这样的方式,去处理他的人际关系。

 学会争吵,同样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