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些孩子的“心理病“,是有”功能“的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我们称之为“聪明的病”。

        这个病就像是某个一直内心压抑,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孩子的“好朋友”,孩子特别喜欢这个“朋友”。

       因为,只要这个“好朋友”在场,他就能够名正言顺地享受关心和陪伴,能够心安理得的任性一点,撒一下娇。

       即使因为这个“朋友”,他需要打针吃药,他没办法正常上学,都在所不惜。

      我们从未想过,有孩子会喜欢生病吗?生病还有好处吗?

       确实有。

01

生病帮我逃避压力

       这个孩子从初二开始被诊断为抑郁症,到现在,她已经考上的大学,抑郁症仍然时时发作。

       每当她感受到压力,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在学校无法跟同学正常的相处,她的“老朋友”便会出现,拯救她于水火之中。

        她的抑郁是装的吗?不,她是真的处于深沉的抑郁情绪中。她会整天哭泣,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对身边的人失去信任,不相信有人会真正的理解她,帮助她。

        她处于异常敏感的状态中,稍微一点关于她的不良评价,都能让她难受好几天。

       她不想出门,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在房间,谁都不见,什么都不做。

       我于是见到了孩子的妈妈,一个充满着无奈和愤怒的母亲。

       她坐在我的对面,双手抱在胸前,那是典型的防御手势:你不要想说我有什么不对。事实上,我完全没有打算说这个母亲任何的不是。

        她开始滔滔不绝地抱怨、指责起来:“她很有心计的,你不要看她跟你说得自己这么可怜,其实她很有心机,她说的话都是有目的的,就是想大家同情她,就是不想上学,这几年,我也真的是心力交瘁……”

       我原本想解释一下,我知道她在逃避,但她也是真的有抑郁。

        妈妈没有给我这样的机会,她的内心像压着大石头,不吐不快,听她的表达,彷佛她不是在说自己女儿,而是在说一个仇人:

       “这几年,我真的受够了,我反复跟她说'要自己去面对,要坚强。’不听。我也跟她说:'父母不欠你的,不要以为我们欠你的!’……”

       从妈妈话赶话的表达中,我知道了这个女孩仅一岁的时候,便因为父母想要一个男孩,一直被放在亲戚家寄养,从小感受寄人篱下的人情冷暖,学会察言观色着谋生存。直到上初中,父母才把她接到身边。

        在初二生病之前,她都是所有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听话乖巧,成绩优异,父母工作都很忙,她还可以帮忙照顾弟弟。

       妈妈仍是愤愤不平:“我们也知道小时候忽视她了,我们明白之后就在尽力弥补了,她还想要怎么样呢?”

        面对这样的攻击,我都想要拿起一面“盾牌”自保,更何况孩子。当然,自保成为习惯,便是逃避了。

        妈妈无奈、无助,又愤怒;孩子无力、逃避,又赖皮,彷佛一对绝佳搭档。

        打破不了这个平衡,病就不可能好。

02

生病给我带来关爱

       再忙,脾气再不好的父母,面对生病的孩子,都是耐心的,温柔的,充满理解的。

        在临床中,见过很多在孩子生病后“判若两人”的父母。

        一个因为孩子抑郁忙前忙后,焦虑异常,对孩子说话小心翼翼,有求必应的爸爸,孩子会告诉你:“你以为啊,他平时很凶的,我很怕他。”

        一个厌学的孩子喜欢乐高,而且只买正版的,在不去上学,情绪抑郁之后,父母便每天给他买一个正版的乐高。他们的理由是这样的:“哄得他开心了,说不定就愿意去上学了。”

       我想说:“在家里这么舒服,要什么有什么,他干嘛还要去上学?”

        一个孩子告诉我:“父母从来没有像生病后对自己这么好,以前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开不开心,也不跟自己谈心,甚至考好了,也没什么表情。现在完全变了,天天粘着我,我都不习惯。”

        一面说不习惯,一面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

       在我们的文化中,生病似乎是一种特权,平时不被接受,不能得到满足的要求,在生病时都可以理所当然地被满足。

        孩子一旦生病,父母所有的期望都可以摆在一边:“只要健康就好,只要开心就好。”

        对于孩子而言,简直像是走进了天堂一般,父母都变成了一百分理想父母,家成了理想国,简直不要太美好。

       如此,就有了一个新的问题:生病既然这么好,那我干嘛要病好呢?

     我问过很多孩子:“害怕病好之后父母又会变回以前的样子吗?”答:“害怕。”

        看吧,孩子们清楚的知道,“美好的父母”是有条件的,是不持久的,因为,他们想尽办法,要把“美好的父母”留得久一点。

03

生病了,才能表达心理需要

       我们都喜欢“乖孩子”,什么是“乖孩子”呢?“乖孩子”就是压抑自己的需要,无条件地去满足他人的需要。

        他人喜欢我怎么样,父母喜欢我怎么样,我就是怎么样。至于真实的我是什么样,不重要,甚至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真实的自己的样子。

       这类孩子,最大的共同点便是:不会表达自己的内心需要。

       他可能曾经准备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表达了一点点,但是被巧合地拒绝了。

       可能习惯了应付他人的需要,将他人的需要当成自己需要,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也可能,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但就是表达不出来,特别是面对自己最亲近的父母——话到喉咙,也说不出来。

       一个孩子说:“每当我不想按照我妈的意愿去做,稍微表达一点反对意见的时候,我妈就会哭,一看到她哭,我心里就特别难受。我就干脆听她的,按照她说的去做。”

       时间久了,“乖孩子们”便不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渐渐地,也就忘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只做“应该做”、“需要做”的事情。

       生病是一个机会,他们突然发现,原来父母会无条件地答应自己的要求,原来自己的感受父母会耐着性子听一听,原来自己的感受也有人会在意。

       彷佛是尘封已久的堤坝突然开了一个口子,无数感受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这时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会退到几岁的样子,蛮不讲理,任性异常,与之前乖孩子的样子判若两人。

        可以说,生病,给了孩子弥补和康复的机会。

       当然,每一件事都不可能只有好处,相对应的,生病带来的好处会让孩子不想好,不想长大,沉溺在“病人”角色里,无法自拔。

04

孩子为什么需要生病?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对孩子同样如此。

       父母们收起自己的脾气和性子,把最好的一面拿出来,原本是想帮助孩子快点“好起来”,“恢复正常”。

       简单而言,就是家庭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孩子病好了,仍然“乖巧、听话”。

        孩子的想法却完全不同。

        当你享受过关爱,享受过“自己说了算”的生活,享受过自己的意愿会被尊重的生活之后,怎么可能再回到原本压抑的生活状态呢?

       这就好比让过惯现代生活的人,回到封建社会,遵守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生活一般,会让人全身上下都抗拒。

       于是孩子便琢磨:怎么才能维持现状呢?怎么才能让父母一直对自己这么好呢?

         一直生病。

        然而,父母受不了了,天天像伺候皇帝一样伺候着孩子,重话都不能说一句,孩子也渐渐远离正常生活,连正常上学都有困难。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始看到的妈妈一般,满腔的愤怒和愤恨,不再保持“完美父母”的样子。

       孩子见此,更觉不得了,我生病他们都这么对我,我好了,那还得了。

       如此,更是紧紧抱着自己的“生病挡箭牌”,丝毫不肯放松。

        如此恶行循环。

        我总是想,当我们认为孩子用生病的方式来获得关爱,来“要挟”父母的时候,是否可以思考一下:

       为何孩子没办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要婉转的借助“生病”这个马甲,才能表达一两分呢?

        想通了这一点,理解了孩子“心机”背后的无奈和无助,或许,我们才能一点点促进孩子放下防御,与父母们坦诚相待。

05

客观对待“生病”的孩子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大部分的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有一部分父母是不相信。认为孩子只是为了逃避困难,只是耍心机。千方百计鼓励孩子要坚强,要突破困难。

       孩子见父母不相信自己,拼命证明给父母看,努力让父母接受现实,面对现实。

        因此,努力生病,越生越重。

        还有一部分家长,是充满着自责和愧疚。回顾自己的教育方式,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可能有的问题,进而,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是好的父母,自己导致了孩子的全部问题。

        愧疚怎么办?当然是弥补,尽最大的努力弥补。

       由此,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便是最理所当然的方式,只要孩子高兴,自己倾家荡产都愿意。

        长此以往,就如前面谈到的,孩子沉迷于“病人角色”,乐在其中。

       可见,孩子对于生病的执着,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父母对于孩子“生病”这件事的两极化。

        要么否认其存在,要么过于慌乱,想象得过于严重,生活完全被孩子“生病”这件事所占据。

        孩子依据着父母的态度,也往极端方面看待自己“生病”这件事,把自己彻头彻尾地当成病人,安然享受因此带来的“特殊待遇”。

        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吗?当然是。但家庭教育,父母给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直接导致了孩子生病吗?

        绝对不是。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的所有行为和性格,都是复杂的,同样的家庭中,每个兄弟姐妹会有不同的发展状况,便是佐证。

        客观地看待孩子生病这件事,调整需要调整的教育和相处方式,而不是彻底否定过往的一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孩子只是“生病”,不是残废了;心理状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不代表孩子一辈子都是“病人”;“生病”的孩子,可以完成基本的生活和学习任务,并不是躺在家休息,最有利于其康复。

       我常告诉家长,孩子“生病”其实是一个机会,让家庭和孩子都检视自己,做出改变,尝试调整。

       前提是,客观,客观,客观,并且,各自为自己负责。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