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殴打初三女生逼写不雅检查:早恋,不该“谈虎色变”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2020年11月30日16时许,班主任给校长反映小娟(化名)和一位男生有早恋的情况后,校长当即组织班主任、教导主任等人调查了解。

       得知,小娟多次在晚上熄灯后十一点左右主动开门或开窗让该男生进入宿舍,并且在她床上停留较长时间。

      当晚23时许,校长任某飞让生活老师把小娟带到校长办公室,核对情况,开始小娟不说实话。

       情急之下,校长动手打了小娟,致其头上和身上多处瘀伤,并让其写下“与男生在宿舍发生性性行为”的检讨。

      其家属事后带小娟到多家医院检查,证明其“处女膜完整”,并表示是四五个男同学一起在宿舍聊天、玩游戏,跟早恋无关。

      事实究竟如何,尚待官方进一步确认。

      早恋,向来是家长和学校的敏感话题,态度就像这件事情的真相一般,扑朔迷离。

谈早恋色变

       又是一起“早恋引发的血案”。

      事情刚出的时候,舆论一边倒站在小娟一边,认为校长行为过当,甚至又揣测校长心理变态的声音。

      随着更多细节的披露,特别是证实小娟有一些早恋的苗头之后,风向有了明显的变化,有图为证。

      早恋,即使在当今的校园里,依然是讳莫如深的话题,是学校要大力围追堵截的对象。

      看着十几岁的孩子们青春萌动,家长和老师头上的弦便紧绷起来,千方百计查手机,设眼线,寻找各种蛛丝马迹,誓要将一切扼杀在摇篮里

      这位校长,尽职尽责地做着这一工作。

       他已经做好准备,让小娟和男孩写完检查,并当着全校朗读,之后,双双开除学籍。

      早恋的孩子,就像是学生中的毒瘤,越早清除越好。

      我们似乎忽略了,他们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同样需要引导和教育,似乎一旦跟早恋沾边,这些孩子便是无可救药的,除了放弃,别无选择。

      大约孩子不是早恋,而是染上了某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

      早恋,演变为一种道德行为,人品行为。凡事早恋的孩子,都无可救药。

      当我们对一个事物、一个人恐惧、紧张的时候,与之相关的全部信号和信息,都会自动被放大。

      相关信息会敏感地刺激人的神经,情绪会取代理智,促使我们在偏差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

      这也为后续校长的过当行为埋下了伏笔。

有罪推定,加工臆想

     我想,这个事件中,最触怒这位校长神经的,便是小娟主动开门、开窗,留男同学在宿舍,并且让男同学在自己的床上长时间逗留。

       在成年人的眼中,这意味着什么?这想都不用想,一定是发生性关系。

      沿着这样的推论,将小娟定义在了“不知检点坏学生”的位置上,一旦这个设定成立,那么接下来全部的加工和臆想都显得顺理成章。

      与了解的事实不符?肯定是学生狡猾,不承认错误,老师了解的能有假?

       拒不承认早恋?一定是撒谎,打到承认。

      不会写检讨?我念你写,反正你做了什么事情我都知道。

      凌晨十一点,男校长顾不得避嫌,亲历亲为教训、逼写检讨,其用心之良苦,认为事情之重大,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

      不处理完这一重大事件,校长估计当晚是无法安睡的。

      我并不想以巨大的恶意,或者心理变态的角度来揣测这位校长的行为。我们当从一个教育者,一个学校的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他的举动。

      他是愤怒到极点,恐惧到极点,自己的学校竟然学生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事情,不马上把这件事情处理掉,把当事的学生处理掉,自己学校的名声,自己作为校长的名声都将毁于一旦。

      来不及了解真相,更准确地说他在当时不可能相信学生口中所说的任何真相,老师们已经形成了结论,接下来便是让学生承认老师的结论。

      人在极端愤怒之下,是很难静下心思考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过激,是否可能造成冤假错案的。

      从犯罪学的角度,学校老师和校长,这个时候遵循的是:有罪推定。

      根据了解的资料,他们已经断定小娟早恋,并且跟男同学发生了所谓的性关系。所有取证,都会在此基础上去进行,搜集能够证明其观点的证据。

      多次十一点后主动开门、开窗,允许男同学进入。

       允许男同学在宿舍长时间逗留。

       老师们都一致认同。

       都是板上钉钉的证据。哪怕有无数的漏洞,还有很多事情经过没有了解清楚,人在极度愤怒之下,也顾不上确认

      校长和老师们头脑中的事件真相,显然跟孩子眼中的完全不同,站在孩子对立面的时候,我们将不再相信孩子所说的任何话。

      校长甚至已经开始怀疑女生怀孕了,他问女孩子:“你例假是什么时候没有的?”并且打算要求女生去体检。

      事情就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夸大,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羞辱式教育

      整件事情,最大的争议,无疑是在那封露骨的检讨书,原文见图片。

      在校长的步步紧逼,武力相加之下,小娟答应写检讨,承认自己犯下的大错。校长要求其详细写下事情经过,小娟边哭边说,自己不会写。

      不知道校长是突然困了,想早点处理完事情回家休息,还是对于写检讨这件事太得心应手,他想出来一个办法:我念你写。

      于是,在成年人的加工之下,这封细节详尽、充满着屈辱,描述小娟“性行为”的检讨诞生了,尽管其中所描述的细节完全不存在。

      按照校长的计划,第二天会要求小娟和男同学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读检讨,之后将二人开除。这大约也是检讨之后会被小娟村里人和邻居全部知晓,大家都对她指指点点的重要原因。

       将羞辱进行到底。

       早恋似乎是特别适合拿来进行羞辱教育的题材。

      因为只有伤风败俗、不知检点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才会早恋。既然原本不检点,那么受到任何的羞辱,都是天经地义的。

     此时,早恋不再是青春期孩子的懵懂和好奇;不再是男女之间被爱、被喜欢的初体验;不再是十几岁孩子需要被引导、被教育的偏差行为。事件的性质被完全扭曲。

      它被完成上升为一个道德事件,对于败坏道德的人,应该怎么办?当然是羞辱、唾弃,跟它撇清关系。

      在这样的设定下,校长与小娟不再是师生关系,而是对立的关系,是道德高尚者和道德低下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换句话说,校长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来看待整件事情,他看不上自己学生的这一行为,但他无暇教育,他只是想尽快跟他们划清界限。

       如此伤风败俗的人,不配做他的学生。

羞辱,能解决问题吗?

       在预想中,经历羞辱的学生,应当从此长记性,不敢再犯。

      实际上,羞辱一番,开除学籍,真的能解决学生早恋的问题吗?

      能教会学生们如何去应对青春期懵懂的情感,去把握与异性交往的界限吗?能让他们知道应当怎么保护自己,怎么合适地对待异性的喜爱吗?

       都不可能。

       被羞辱的孩子要么认同这种羞辱,相信自己“脏”、“下贱”,不敢再轻易触碰男女之情;要么是从此破罐子破摔,既然全世界都认为我伤风败俗,不思进取,那我干脆继续谈恋爱,自我放弃。

       十几岁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对于自身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受身边人对其看法的左右。

      我接过一个女孩子,因为早恋的事情,老师通报批评,全校皆知。

       此后,同学看待她的眼神总是怪怪的。只要她跟男生接近,便有同学主动跟老师报告,说她又早恋。

      班上男同学会下意识地开她的玩笑,认为她是很随便的女孩子。

       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只要回到学校,坐在教室里,她总会非常不安,总能听到大家对她议论纷纷,说她“勾引男同学”之类的,进而感觉心慌,莫名想哭。

       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转学,看心理医生。

      而这次事件中,当事的女生目前已经出现应激症状,不愿见陌生人,不跟除了母亲之外的任何人说话,休学在家,也不愿跟心理医生交谈。

      羞辱、批评、开除学籍,三部曲,更多的是解决了学校的问题,而不是在解决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的问题。学生仍然不知所措。

       那这么说,学生早恋就不管,就该鼓励吗?

       当然不是。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了几十年,对于早恋的教育和引导方式,难道不应当适时调整,找寻更优的方案吗?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有人喜欢,当然是对他们自我价值的肯定,引导他们如何恰当的处理和应对这份喜欢,并且以他们能听、愿意听的方式去教导,是否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早恋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只是需要帮助的孩子。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微信号|13922259439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